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醒世姻缘传》是一部用山东方言写成的小说,大约成书于明末清初,处于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时期,是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沟通研究的重要资料。通过对醒世姻缘传约数称法的考察,我们可以窥见这一称数法从古代到现代演进的脉络。
一、《醒》约数称法的多样性
1.两相邻自然数相连(包括后加位数词)。如“两三个人”(824)、“三四十板”(314)。
2.整数后的零数自然数相连。如“十二三个男女”(164)、“二百八九十两”(997)。
3.“十”、“百”、“千”等位数词连用。如“百十多僧”(444)、“千百斤重担”(1362)。
4.前后添加表示约略的助词。前加的有:约、数、几、将、近、将近、不到、不上、不下、不过、差不多;后加的有:余、有余、数、来、把、多、上下、不止、往外、之外、之上、以下、之间。如“将近四年”(1413)、“七百余两”(175)。
5.用AaBb两数量词组构成的并列式。如“三媒六证”(1350)、“五积六受”(848)。
6.两个相近数字连用,表示约数。如“二百两三百两掐把着”(135)。
7.还有用两个数字的重叠表约数的方式。如“两两三三”(357)、“七七八八”(314)。
另外还有因量词本身的模糊性而带有约略的性质,如“一札长”(833)、“一壶口长的麦穗”(1278)。
二、几种约略称数法的数量统计及性质分析
1.相邻自然数相连。共492例。这一称说法直至今日仍然是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其中“两”的用法值得一提。“一两”和“一二”并存,“两三”和“二三”并用。用“一二”称说的共30例,“一两”19例;“二三”连用的54例,“两三”76例。而在元末明初的《水浒传》中,“两三”连用的用法仅6例。这种数量上的变化说明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两三”对“二三”已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另外,还出现了“两两三三”的表达法。但两者的分别还是较为明显的,如在序数、分数的表达中只能用“二”。
2.整数后的零数相连。这一用法共66例,《水浒传》中为10例。在这一时期的山东方言中,这一表达有了较大的发展。值得指出的是,这种表达中常用前加“约”的方式来表示。如“约二十四五年纪”(82)、“约有十五六个”(1275)。而在第一类中则绝少使用这种方式。
3.“千”、“百”、“十”等连用。其中,“百十”13例,“千百”6例,“万千”2例。其中“千百”、“万千”的形容词性质已很明显,如“千百斤重担”(1362)、“万千紫绿”(356)。
4.前后加表示约略的词语。其中前加“数”的46例,多为“数”直接加量词或名词组成,如“数寸”(267)、“数家”(458),后加的28例,如“十数朵花”(62)、“百数银子”(1068);前加“约”“大约”(5例)、“约摸(1例)”的共39例,其中有23例是与“多”“有余”“不止”“上下”等或数词连用的格式套用,从而构成“约十一二日之间”(302)等多个约略助词连用的现象;前加“将”“近”“将近”的共29例;后加“余”的26例,“有余”9例;“多”122例,“来”63例,“把”16例。
5.AaBb式,其中“七……八……”格用例较多,且很多已具备了形容词的性质,如“三头两日”(83)形容频繁多次,“半夜三更”(22)形容时间很晚。另外还有一种类似格式,如“言三语四”(387)、“连三连五”(511),这种用法并不多,但反映了语言的生动性。
6.两个相近数词连用,共8例。另外也有三个数字连用得:象十八九二十的年纪(796)。
7.数字的重叠式,共3例。如“两两三三”、“七七八八”。
三、几种特殊称数法及其实质
1.数量词的省略
(1)数词的省略。当数词为“一”时,常省略。如 “百里多路”(194)、“千把银子”(217)。
(2)量词的省略。省略最多的为“岁”,共45例,如“四十二三年纪”(716)。省“两”的共21例,如“四五百银子”(1192)。省“个”的共7例,如“约有二三十人”(1180)。另外还有“六七百人家”(464)、“七百多路”(110)“一万四五千谷”(468)等用法。
2.前后矛盾的现象。一是几个约略助词套用时往往会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如“年纪不过二十岁上下”(12)、“将近三十多了”(263);另外也有前后表述矛盾的现象,如“死过才三年多了”(1265)。
3.几个特殊概数词的说明:
(1)“把”的位置。相对于“多”和“来”的使用,“把”的使用范围较窄,主要出现在以下两种格式中:一是“量词+把”格式,如“尺把白杭细绢”(1025)。二是“位数词+把+量词”,量词也常省略,且位数词不为“十”,如“万把个僧人”(1423)、“千把银子”(1019)。
(2)“来”的使用。“来”前若为十位以上的数,则“来”在数词和量词之间;若“来”前为个位数,则“来”在数量词之后,这与现代汉语的表达完全一致。如“十来个人”(448)、“通共六钱来的东西”(49)。“多”和“余”的用法同样如此,如“七两多银子”(351)、“六十多岁”(823)、“七百余两”(175)、“三寸余长”(429)。但也有特例,如“十两来出头的银子”(932)、“十有余年”(1101)。
以上列举的几种称数法,不仅用于称说具体事物,也用于称说抽象事物,如“七八分惧怕”(7);不但用于称说人物,也用于称说时间、空间,如“不上三百里路”(587);不但用于物量,也用于动量,如“睡两三遭”(110);也有序数词表约数,如 “第五六家”(1064);另外还有分数中表约数的,如“大约东边站立的十有八九,西边站立的十无一二”。
通过对《醒世姻缘传》中概数词的分析,可以看出明清之际山东方言的现代性已相当明显。如“余”和“数”都是古代汉语的形式,“余”的形式更古。“来”“多”和“把”是现代汉语常用的形式。而在该书中,“多”“来”的使用,尤其是“多”的使用已远远超过“余”和“数”,单就称数法来说,已与现代汉语越来越接近,语言总体上显示出向现代汉语过渡的特征。
注:括号中数字为引文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页数。
(王桂龙,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一、《醒》约数称法的多样性
1.两相邻自然数相连(包括后加位数词)。如“两三个人”(824)、“三四十板”(314)。
2.整数后的零数自然数相连。如“十二三个男女”(164)、“二百八九十两”(997)。
3.“十”、“百”、“千”等位数词连用。如“百十多僧”(444)、“千百斤重担”(1362)。
4.前后添加表示约略的助词。前加的有:约、数、几、将、近、将近、不到、不上、不下、不过、差不多;后加的有:余、有余、数、来、把、多、上下、不止、往外、之外、之上、以下、之间。如“将近四年”(1413)、“七百余两”(175)。
5.用AaBb两数量词组构成的并列式。如“三媒六证”(1350)、“五积六受”(848)。
6.两个相近数字连用,表示约数。如“二百两三百两掐把着”(135)。
7.还有用两个数字的重叠表约数的方式。如“两两三三”(357)、“七七八八”(314)。
另外还有因量词本身的模糊性而带有约略的性质,如“一札长”(833)、“一壶口长的麦穗”(1278)。
二、几种约略称数法的数量统计及性质分析
1.相邻自然数相连。共492例。这一称说法直至今日仍然是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其中“两”的用法值得一提。“一两”和“一二”并存,“两三”和“二三”并用。用“一二”称说的共30例,“一两”19例;“二三”连用的54例,“两三”76例。而在元末明初的《水浒传》中,“两三”连用的用法仅6例。这种数量上的变化说明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两三”对“二三”已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另外,还出现了“两两三三”的表达法。但两者的分别还是较为明显的,如在序数、分数的表达中只能用“二”。
2.整数后的零数相连。这一用法共66例,《水浒传》中为10例。在这一时期的山东方言中,这一表达有了较大的发展。值得指出的是,这种表达中常用前加“约”的方式来表示。如“约二十四五年纪”(82)、“约有十五六个”(1275)。而在第一类中则绝少使用这种方式。
3.“千”、“百”、“十”等连用。其中,“百十”13例,“千百”6例,“万千”2例。其中“千百”、“万千”的形容词性质已很明显,如“千百斤重担”(1362)、“万千紫绿”(356)。
4.前后加表示约略的词语。其中前加“数”的46例,多为“数”直接加量词或名词组成,如“数寸”(267)、“数家”(458),后加的28例,如“十数朵花”(62)、“百数银子”(1068);前加“约”“大约”(5例)、“约摸(1例)”的共39例,其中有23例是与“多”“有余”“不止”“上下”等或数词连用的格式套用,从而构成“约十一二日之间”(302)等多个约略助词连用的现象;前加“将”“近”“将近”的共29例;后加“余”的26例,“有余”9例;“多”122例,“来”63例,“把”16例。
5.AaBb式,其中“七……八……”格用例较多,且很多已具备了形容词的性质,如“三头两日”(83)形容频繁多次,“半夜三更”(22)形容时间很晚。另外还有一种类似格式,如“言三语四”(387)、“连三连五”(511),这种用法并不多,但反映了语言的生动性。
6.两个相近数词连用,共8例。另外也有三个数字连用得:象十八九二十的年纪(796)。
7.数字的重叠式,共3例。如“两两三三”、“七七八八”。
三、几种特殊称数法及其实质
1.数量词的省略
(1)数词的省略。当数词为“一”时,常省略。如 “百里多路”(194)、“千把银子”(217)。
(2)量词的省略。省略最多的为“岁”,共45例,如“四十二三年纪”(716)。省“两”的共21例,如“四五百银子”(1192)。省“个”的共7例,如“约有二三十人”(1180)。另外还有“六七百人家”(464)、“七百多路”(110)“一万四五千谷”(468)等用法。
2.前后矛盾的现象。一是几个约略助词套用时往往会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如“年纪不过二十岁上下”(12)、“将近三十多了”(263);另外也有前后表述矛盾的现象,如“死过才三年多了”(1265)。
3.几个特殊概数词的说明:
(1)“把”的位置。相对于“多”和“来”的使用,“把”的使用范围较窄,主要出现在以下两种格式中:一是“量词+把”格式,如“尺把白杭细绢”(1025)。二是“位数词+把+量词”,量词也常省略,且位数词不为“十”,如“万把个僧人”(1423)、“千把银子”(1019)。
(2)“来”的使用。“来”前若为十位以上的数,则“来”在数词和量词之间;若“来”前为个位数,则“来”在数量词之后,这与现代汉语的表达完全一致。如“十来个人”(448)、“通共六钱来的东西”(49)。“多”和“余”的用法同样如此,如“七两多银子”(351)、“六十多岁”(823)、“七百余两”(175)、“三寸余长”(429)。但也有特例,如“十两来出头的银子”(932)、“十有余年”(1101)。
以上列举的几种称数法,不仅用于称说具体事物,也用于称说抽象事物,如“七八分惧怕”(7);不但用于称说人物,也用于称说时间、空间,如“不上三百里路”(587);不但用于物量,也用于动量,如“睡两三遭”(110);也有序数词表约数,如 “第五六家”(1064);另外还有分数中表约数的,如“大约东边站立的十有八九,西边站立的十无一二”。
通过对《醒世姻缘传》中概数词的分析,可以看出明清之际山东方言的现代性已相当明显。如“余”和“数”都是古代汉语的形式,“余”的形式更古。“来”“多”和“把”是现代汉语常用的形式。而在该书中,“多”“来”的使用,尤其是“多”的使用已远远超过“余”和“数”,单就称数法来说,已与现代汉语越来越接近,语言总体上显示出向现代汉语过渡的特征。
注:括号中数字为引文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页数。
(王桂龙,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