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9年以来,全区经济运行中“稳”的因素在延续,“变”的因素在增多。但受外部环境趋紧、市场总体不振、经济发展中“忧”的因素叠加影响,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持续回稳基础不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较为艰巨。亟需我们瞄准问题,在“变”中挖潜力、找动力,努力实现“稳中求进”“变中有进”。
关键词:稳中有变 稳中有忧 稳中承压 小幅缓降
2019年以来,全区经济延续回稳态势,部分主要经济指标企稳,总体呈现平稳且稳中有进的态势。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与全国的差距由上年同期的1.9个百分点收窄至0.8个百分点。“去降补”成果继续巩固,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降低2.1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低于全国4.7元;1-8月,工业技改、教育等短板领域投资分别增长20%和38%。微观主体活力逐步恢复,1-8月,民营经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全部工业3.2个百分点。产业链水平稳步提升,现代煤化工、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6.5%和11.3%。经济循环逐步畅通,进出口增速快于全国6.7个百分点。同时,经济运行中“变”的因素在增多,“忧”的影响叠加显现,经济下行压力犹存,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较为艰巨,亟需在变中挖潜力、化忧患为动力,努力实现“稳中求进”“变中有进”。
一、稳中有变,经济运行基本面与预期向好
(一)全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持续增强,对于充分释放内蒙古经济发展潜能具有强力支撑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中美经贸摩擦加剧对市场预期、经济运行、金融稳定形成冲击。但随着结构优化升级、改革开放、绿色发展等举措推进,我国长期积累的发展势能正在释放。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第一,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80%。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逆市上扬,外资持有的在岸人民币债券规模高达2.11万亿元,中国仍是外资投资的价值洼地。同时,中央强调努力满足最终需求和发挥投资关键作用,为内蒙古创新扩大教育、养老、医疗、文化等领域供给,释放潜在消费提供重大机遇,也为内蒙古抓好补短板、强弱项、增后劲重点项目,扩大有效投资提供重大利好。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助力经济发展质效提升
一是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力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要求,利好因素集聚释放。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现代能源、装备制造等特色行业加快引入智能电网、智能制造,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储备落地。年末一批重点项目建成竣工形成增量,将有效带动工业增长。二是服务业新业态加快涌现。5G网络、技术、产品与应用融合将助推全区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构建,催生一批新业态和新模式,为释放有效供给提供契机。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环境监控、智慧农牧等5G应用加快探索,将助力民生改善。三是农牧业发展基础渐趋稳固。农牧业标准化建设、品牌建设持续推进,现代农牧业生产组织和生产体系逐步构建,农牧业生产方式将进一步绿色化,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同构,助推农牧业发展质量提升。
(三)区域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助推经济发展活力释放
一是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激发增长潜力。内蒙古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呼包鄂榆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促进呼包银榆经济区、呼包鄂乌协同发展。随着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要素和生产力空间布局优化配置,新动能、新增长极逐步形成。二是新型城镇化激发内生动力。随着新型城镇化的稳步推进,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逐步破除,将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特色小镇建设拓展发展“新空间”,将有效激发特色旅游、养老健康、生态环保等领域需求潜能。三是乡村振兴战略激发新潜能。目前,全区已形成奶、玉米2个千亿级产业,肉羊、肉牛、羊绒等8个百亿级优势产业,助力农牧业产业链提升、农牧民增收。
(四)改革向最难啃的骨头开刀,蓄能发展动力转换
一是巩固“去降补”成果。过剩产能加快出清、建立精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将助推企业活力恢复;产业、科技、生态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投入,将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二是增强微观主体活力。针对市场主体“进不来”、“准入不准营”、审批“时间长”、行政权力“随意化”等问题,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创新审批模式,推动行政许可标准化,政府服务效能将逐步提升,市场活力有望逐步恢复。三是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快推动煤、电、化、冶产业链条升级,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助推特色优势产业高端化终端化。加快推进“互联网+”服务业创新发展,将推动现代金融、信息服务、文化旅游等领域向高端化渗透延伸。四是畅通經济循环。随着口岸与呼包鄂等经济腹地多层次、宽领域分工合作,口岸腹地产业一体化发展将加快推进。
(五)民生改善力度不减,将有效激发经济发展潜力
一是补民生短板释放需求潜能。加大城市轨道交通、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棚户区改造等短板领域投入,将对投资回稳形成支撑。紧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社保养老、食品安全等问题,扩大有效供给,将助推消费潜能释放。二是精准脱贫激发内生动力。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特殊贫困群体和影响“两不愁三保障”等突出问题,扎实开展实施脱贫攻坚“清零达标”专项行动,提高脱贫质量,巩固减贫成效,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二、稳中有忧,关注困难风险加剧释压
(一)产业供给不优加大经济下行压力
2019年以来,全区经济回稳的主要动力仍来源于煤炭、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带动有限,新旧动能转换仍显缓慢。1-8月,能源、冶金、化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2.2%,装备制造业虽表现出两位数的高增长,但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仅为2.4%。后期,主要工业品价格涨幅收窄、市场需求疲弱等因素将对传统优势产业增长形成影响,由于新经济接续力尚未形成有力支撑,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同时,2019年以来,受市场预期偏弱,投资回报率下降等因素影响,部分工业园区缺项目、缺大项目问题凸显,甚至有的开发区陷入无项目可投的困境,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受限,对产业链、价值链提升形成制约。上半年,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增速低于全部投资增速4.8个百分点。 (二)市场活力不足削弱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只要市场主体有活力,就能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与发达地区相比,内蒙古市场主体发展极不充分,尤其在当前发展环境收紧背景下,市场活力尤显不足。从经济活跃度看,全区铁路货运量大幅走低,1-8月,全区铁路货运量增速低于上年同期9.1个百分点,物流业景气指数低于上年同期1.4个百分点,预示后期经济活动趋于放缓。从企业扩张信心看,全区工业品价格指数为2016年以来较低水平。民间投资仍处低位,1-8月,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回落至52.3%,远低于全国60%的平均水平,企业投资预期不佳。从创新创业活力看,全区实有市场主体数量不足四川省的40%、广东省的20%。1-8月,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仅为2.24件,远低于2018年全国11.5件的平均水平。从营商环境看,项目审批时间远高于发达地区,招商引资承诺优惠政策未完全兑现,投资吸引力趋降。科技、人才等要素资源错配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同问题突出。
(三)发展潜力释放不足导致经济增长基础不牢
从投资看,受市场需求回落、项目储备落地不足等因素制约,全区投资延续低位增长态势,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两大投资主力增势仍显乏力,1-8月同比分别增长-1.1%和1.9%。其中,代表产业结构升级方向和消费升级方向的制造业投资仅增长1.5%,有效投资不足对经济运行和高质量发展形成较强制约。从消费看,受居民收入持续走低、新型消费供给滞后等因素制约,基础、改善型消费双显乏力,消费增速跌至2000以来历史低点,消费潜能释放尤显不足。1-8月,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汽车类消费同比分别下降3.8%和12.3%。从服务业看,上半年,服务业增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7年75.8%的高点降至50%。“有需求缺供给、有供给缺质量、有质量缺品牌”问题尚未缓解,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家政育幼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潜能释放滞后。受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深度不够等因素影响,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有效供给缺口近40%。
(四)增收、就业压力加大影响经济发展质量提升
从居民增收看,受企业经营困难、增收渠道较窄等因素制约,全区城乡居民增收步伐放缓明显。上半年,全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8和0.9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较上年同期分别扩大295和138元,增速位次滑落至全国第29位和第22位。其中,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增收艱难,对其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较上年同期下降4.1个百分点;农牧民财产性收入已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对其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由上年同期的5.2%降至-2.4%。从就业看,受实体企业效益下滑、就业结构不优等因素影响,失业显性化风险加大。2019年以来,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持续高于5%。内蒙古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批发零售等行业存在不同程度减员。尤其作为就业“蓄水池”的服务业景气度持续走弱,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已连续5个月负增长,就业吸纳能力下降,全年就业压力不减。
三、稳中承压,预计全年全区经济小幅缓降
四季度,在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性缓解背景下,外部发展环境收紧、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活力趋于弱化,稳定回升基础不牢,预计全年经济稳中趋缓,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5.5%。
(一)从市场面看,市场需求年内难以摆脱疲软现状
全球经济在2018年触及本轮增长周期顶点后,进入下行阶段;国内经济内困外患,经济运行短期底部特征初现,国际权威机构最新预测,2019年全球与中国经济预期增长分别为2.9%和6.1%,均较上年放缓。加之中美贸易摩擦因素,清单中与内蒙古相关的农畜产品、铅铝制品、钢材等行业将继续受到影响,总体外部需求仍显不足。9月,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已连续5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下。其中,原材料库存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均处收缩区间,企业主动补库存动力不足。同期,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购进价格均进入下行通道,全国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等先行指标双双走低,预示后期市场回稳动力偏弱。
(二)从产业面看,主导产业市场稳中趋缓,工业经济持续回稳动能仍显不足
2018年以来,煤炭、钢材、有色金属等主要工业价格持续上涨,带动主导优势产业回稳,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后期,在市场需求偏弱、企业补库存动力不足的双重压力下,全区主要工业品价格持续上涨空间有限,对工业持续回稳形成影响。其中,煤炭行业持续向好难持续。供给端,晋陕蒙等煤炭主产区优质产能集中释放对供给放量形成支撑。需求端,冬储用煤高峰、建材耗煤需求居高位支撑煤炭需求回稳,但受全国工业用电需求疲弱短期难逆转影响,火电耗煤需求相对偏弱,加之中下游煤炭库存相对较高,煤炭需求上升动力不足。总体,煤炭市场供需趋于宽松,价格仍有下行压力,将对全区煤炭行业运行形成影响。钢铁行业回稳动力偏弱。供给端,区域性环保限产对钢铁供给释放形成抑制,但力度不会明显加大,预计钢产量仍将小幅增长。需求端,专项债发力下基建投资有望回暖,房地产市场钢材需求处于高位,对钢材需求形成支撑,但受市场库存仍居高位、季节性因素影响,钢材需求短期内转弱可能性加大。综合供需两方面因素,钢材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加之铁矿石价格高企压缩钢铁行业利润空间,企业生产扩张动力不足。
(三)从企业面看,生产经营预期不佳,短期难有较大改善
经营预期缓降。上半年,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企业家景气指数分别较一季度下降3.4%和3.8%,企业扩张信心有所下降。企业盈利预期走低。全区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由2017年的两位数持续回落至个位数。1-8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低于上年同期21.5个百分点,化工、冶金建材、高新技术业利润持续负增长。企业资金面趋紧。央行调查显示,制造业、基建、大中小型企业的贷款需求均有回落。全区金融机构贷款增速持续走低,8月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融资仍显趋紧,43%的中小企业难以得到银行贷款。运营成本趋升。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较上年同期上升2元。其中,人工成本持续刚性上涨。8月,能源、建材行业一线员工收入同比分别上涨15.57%和17.19%。后期,受企业产品订单不足、技术创新难提升等因素影响,企业经营成本短期难改善。 (四)从收入面看,增收预期趋降
居民增收乏力。上半年,全国居民收入预期指数为53%,环比、同比分别下降1.8和0.2个百分点,居民收入預期走低。后期,在经济下行压力、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背景下,增收压力趋增。上半年,就业人数占比较多的服务业、农牧业一线员工月平均收入增速分别低于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0.9和2.4个百分点。财政增收压力不减。全区财政收入较上年回稳明显,但总体呈前高后低态势。企业经营困难拖累财政增收步伐,1-8月,企业所得税仅增长0.8%。且在刚性支出不减背景下,财政增收凸显乏力。1-8月,全区财政收支缺口达1694.2亿元,预计2019全年收支缺口将上升到约3000亿元,部门地区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等方面均出现一定困难。后期,受主导税源或将减收、减税降费规模扩大等因素制约,全区财政增收存在较大压力。
四、对策建议
(一)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提升产业供给质量
一是着力提升产业链水平。打造“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圈,加快用新技术改造提升能源、冶金、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开展大规模储能、石墨烯、稀土、碳捕集封存等领域前沿攻关,率先取得重大关键技术突破。依托生物医疗、基因诊断、道地动植物生物医药产业化等项目,打造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建设以蒙药现代化研发及中试生产为延伸的生物医药高科技产业集群。建设乳肉绒、薯果蔬、林沙草等绿色优质高效农牧业产业带和示范基地,打造高端蒙字号产品。二是加快培育新业态。加快培育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新模式,积极发展工业电子商务、产业链金融等新业态。以建设“中国云谷”为契机,深入推进“智能+”,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智慧政务、智慧文旅等数字经济。健全军地联合攻关和技术双向转化机制,加快培育航空制造、航空旅游等军民融合产业集群。三是借外力找动力。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重点承接研创中心及新材料、文化旅游开发等产业,争取在上海、北京等地建立研创中心,实现借智发展。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新模式,聚集优质发展要素。
(二)积极扩大有效投入,持续释放经济内在潜力
一是加大重点领域有效投入。实施补短板工程,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农村牧区饮水安全提升、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健康扶贫等民生领域投入。以内蒙古7个被列入国家级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契机,加大物流枢纽铁路专用线、多式联运转运设施等建设;补齐新型基础设施、综合交通运输、污染物处理、油气管道等产业配套短板。加大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等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力度。加大对新型污染治理、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技术研究的投入。二是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以最具备基础、最可能突破、最具牵引力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输变电与储能装置、生命科学与基因工程等领域,谋划高质量项目。抢抓未来产业、未来社区等投资热点,精准招引大项目好项目。实施绿色产业链创新工程,建立民间投资项目储备库。三是保障项目资金供给。加速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充分发挥自治区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作用,以市场化方式推动产业集群建设、产业链提升。加大对制造业大项目的奖励、补助、贴息力度,适当降低基础设施等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
(三)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充分释放发展活力
一是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技术、数据产权,以及部分土地使用权的确认。建立健全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相适应的准入、审批、监管和激励惩戒机制。改革能矿要素定价机制,放开发电、供电服务等具有竞争性环节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市场化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换位思考、主动服务,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强化部门协同,建立重大项目“直通车”制度,建立“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的综合保障机制,完善优化并联审批事项协调机制。开展产权保护领域政务失信专项治理行动,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三是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建立优质企业、亟需纾困的中小微企业清单,给予重点支持;加强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差异化金融服务方案,进一步推广年审制、无还本续贷、循环贷等方式。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扩大使用范围。
(四)出实招稳就业、扩收入,着力提振消费
一是稳就业扩增收。降低企业用工成本,落实好国家和自治区降低工伤生育保险费率、困难行业企业降费等惠民政策。发展绿色经济、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推动培育数字化管理师、电子竞技职业选手、收纳整理师等新职业,拓展就业渠道。全面落实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加强产教融合,创造高技能人才就业岗位。推动“双创”升级,加快建立自治区级及以上“双创”示范基地。建立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保障居民工资性收入。二是着力激发消费潜力。通过消费补贴、调整消费税税率,扩大中低收入群体消费。深入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打造“一刻钟便民圈”,精准扩大育幼养老、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健康等消费新空间,大力促进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新型信息产品等领域消费。不断开发夜间经济、网红营销、语音购物、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新兴消费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新消费的金融支持。三是稳定社会预期。加强全区经济运行、价格走势等信息发布,加强国家、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减税降费等各项政策宣传解读,送政策上门;强化法治建设,营建共同遵循的规则和底线,提振消费者信心。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形势分析”课题组 田晓明 徐盼 田洁)
责任编辑:康伟
关键词:稳中有变 稳中有忧 稳中承压 小幅缓降
2019年以来,全区经济延续回稳态势,部分主要经济指标企稳,总体呈现平稳且稳中有进的态势。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与全国的差距由上年同期的1.9个百分点收窄至0.8个百分点。“去降补”成果继续巩固,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降低2.1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低于全国4.7元;1-8月,工业技改、教育等短板领域投资分别增长20%和38%。微观主体活力逐步恢复,1-8月,民营经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全部工业3.2个百分点。产业链水平稳步提升,现代煤化工、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6.5%和11.3%。经济循环逐步畅通,进出口增速快于全国6.7个百分点。同时,经济运行中“变”的因素在增多,“忧”的影响叠加显现,经济下行压力犹存,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较为艰巨,亟需在变中挖潜力、化忧患为动力,努力实现“稳中求进”“变中有进”。
一、稳中有变,经济运行基本面与预期向好
(一)全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持续增强,对于充分释放内蒙古经济发展潜能具有强力支撑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中美经贸摩擦加剧对市场预期、经济运行、金融稳定形成冲击。但随着结构优化升级、改革开放、绿色发展等举措推进,我国长期积累的发展势能正在释放。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第一,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80%。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逆市上扬,外资持有的在岸人民币债券规模高达2.11万亿元,中国仍是外资投资的价值洼地。同时,中央强调努力满足最终需求和发挥投资关键作用,为内蒙古创新扩大教育、养老、医疗、文化等领域供给,释放潜在消费提供重大机遇,也为内蒙古抓好补短板、强弱项、增后劲重点项目,扩大有效投资提供重大利好。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助力经济发展质效提升
一是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力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要求,利好因素集聚释放。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现代能源、装备制造等特色行业加快引入智能电网、智能制造,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储备落地。年末一批重点项目建成竣工形成增量,将有效带动工业增长。二是服务业新业态加快涌现。5G网络、技术、产品与应用融合将助推全区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构建,催生一批新业态和新模式,为释放有效供给提供契机。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环境监控、智慧农牧等5G应用加快探索,将助力民生改善。三是农牧业发展基础渐趋稳固。农牧业标准化建设、品牌建设持续推进,现代农牧业生产组织和生产体系逐步构建,农牧业生产方式将进一步绿色化,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同构,助推农牧业发展质量提升。
(三)区域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助推经济发展活力释放
一是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激发增长潜力。内蒙古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呼包鄂榆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促进呼包银榆经济区、呼包鄂乌协同发展。随着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要素和生产力空间布局优化配置,新动能、新增长极逐步形成。二是新型城镇化激发内生动力。随着新型城镇化的稳步推进,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逐步破除,将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特色小镇建设拓展发展“新空间”,将有效激发特色旅游、养老健康、生态环保等领域需求潜能。三是乡村振兴战略激发新潜能。目前,全区已形成奶、玉米2个千亿级产业,肉羊、肉牛、羊绒等8个百亿级优势产业,助力农牧业产业链提升、农牧民增收。
(四)改革向最难啃的骨头开刀,蓄能发展动力转换
一是巩固“去降补”成果。过剩产能加快出清、建立精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将助推企业活力恢复;产业、科技、生态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投入,将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二是增强微观主体活力。针对市场主体“进不来”、“准入不准营”、审批“时间长”、行政权力“随意化”等问题,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创新审批模式,推动行政许可标准化,政府服务效能将逐步提升,市场活力有望逐步恢复。三是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快推动煤、电、化、冶产业链条升级,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助推特色优势产业高端化终端化。加快推进“互联网+”服务业创新发展,将推动现代金融、信息服务、文化旅游等领域向高端化渗透延伸。四是畅通經济循环。随着口岸与呼包鄂等经济腹地多层次、宽领域分工合作,口岸腹地产业一体化发展将加快推进。
(五)民生改善力度不减,将有效激发经济发展潜力
一是补民生短板释放需求潜能。加大城市轨道交通、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棚户区改造等短板领域投入,将对投资回稳形成支撑。紧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社保养老、食品安全等问题,扩大有效供给,将助推消费潜能释放。二是精准脱贫激发内生动力。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特殊贫困群体和影响“两不愁三保障”等突出问题,扎实开展实施脱贫攻坚“清零达标”专项行动,提高脱贫质量,巩固减贫成效,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二、稳中有忧,关注困难风险加剧释压
(一)产业供给不优加大经济下行压力
2019年以来,全区经济回稳的主要动力仍来源于煤炭、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带动有限,新旧动能转换仍显缓慢。1-8月,能源、冶金、化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2.2%,装备制造业虽表现出两位数的高增长,但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仅为2.4%。后期,主要工业品价格涨幅收窄、市场需求疲弱等因素将对传统优势产业增长形成影响,由于新经济接续力尚未形成有力支撑,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同时,2019年以来,受市场预期偏弱,投资回报率下降等因素影响,部分工业园区缺项目、缺大项目问题凸显,甚至有的开发区陷入无项目可投的困境,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受限,对产业链、价值链提升形成制约。上半年,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增速低于全部投资增速4.8个百分点。 (二)市场活力不足削弱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只要市场主体有活力,就能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与发达地区相比,内蒙古市场主体发展极不充分,尤其在当前发展环境收紧背景下,市场活力尤显不足。从经济活跃度看,全区铁路货运量大幅走低,1-8月,全区铁路货运量增速低于上年同期9.1个百分点,物流业景气指数低于上年同期1.4个百分点,预示后期经济活动趋于放缓。从企业扩张信心看,全区工业品价格指数为2016年以来较低水平。民间投资仍处低位,1-8月,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回落至52.3%,远低于全国60%的平均水平,企业投资预期不佳。从创新创业活力看,全区实有市场主体数量不足四川省的40%、广东省的20%。1-8月,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仅为2.24件,远低于2018年全国11.5件的平均水平。从营商环境看,项目审批时间远高于发达地区,招商引资承诺优惠政策未完全兑现,投资吸引力趋降。科技、人才等要素资源错配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同问题突出。
(三)发展潜力释放不足导致经济增长基础不牢
从投资看,受市场需求回落、项目储备落地不足等因素制约,全区投资延续低位增长态势,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两大投资主力增势仍显乏力,1-8月同比分别增长-1.1%和1.9%。其中,代表产业结构升级方向和消费升级方向的制造业投资仅增长1.5%,有效投资不足对经济运行和高质量发展形成较强制约。从消费看,受居民收入持续走低、新型消费供给滞后等因素制约,基础、改善型消费双显乏力,消费增速跌至2000以来历史低点,消费潜能释放尤显不足。1-8月,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汽车类消费同比分别下降3.8%和12.3%。从服务业看,上半年,服务业增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7年75.8%的高点降至50%。“有需求缺供给、有供给缺质量、有质量缺品牌”问题尚未缓解,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家政育幼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潜能释放滞后。受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深度不够等因素影响,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有效供给缺口近40%。
(四)增收、就业压力加大影响经济发展质量提升
从居民增收看,受企业经营困难、增收渠道较窄等因素制约,全区城乡居民增收步伐放缓明显。上半年,全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8和0.9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较上年同期分别扩大295和138元,增速位次滑落至全国第29位和第22位。其中,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增收艱难,对其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较上年同期下降4.1个百分点;农牧民财产性收入已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对其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由上年同期的5.2%降至-2.4%。从就业看,受实体企业效益下滑、就业结构不优等因素影响,失业显性化风险加大。2019年以来,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持续高于5%。内蒙古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批发零售等行业存在不同程度减员。尤其作为就业“蓄水池”的服务业景气度持续走弱,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已连续5个月负增长,就业吸纳能力下降,全年就业压力不减。
三、稳中承压,预计全年全区经济小幅缓降
四季度,在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性缓解背景下,外部发展环境收紧、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活力趋于弱化,稳定回升基础不牢,预计全年经济稳中趋缓,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5.5%。
(一)从市场面看,市场需求年内难以摆脱疲软现状
全球经济在2018年触及本轮增长周期顶点后,进入下行阶段;国内经济内困外患,经济运行短期底部特征初现,国际权威机构最新预测,2019年全球与中国经济预期增长分别为2.9%和6.1%,均较上年放缓。加之中美贸易摩擦因素,清单中与内蒙古相关的农畜产品、铅铝制品、钢材等行业将继续受到影响,总体外部需求仍显不足。9月,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已连续5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下。其中,原材料库存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均处收缩区间,企业主动补库存动力不足。同期,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购进价格均进入下行通道,全国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等先行指标双双走低,预示后期市场回稳动力偏弱。
(二)从产业面看,主导产业市场稳中趋缓,工业经济持续回稳动能仍显不足
2018年以来,煤炭、钢材、有色金属等主要工业价格持续上涨,带动主导优势产业回稳,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后期,在市场需求偏弱、企业补库存动力不足的双重压力下,全区主要工业品价格持续上涨空间有限,对工业持续回稳形成影响。其中,煤炭行业持续向好难持续。供给端,晋陕蒙等煤炭主产区优质产能集中释放对供给放量形成支撑。需求端,冬储用煤高峰、建材耗煤需求居高位支撑煤炭需求回稳,但受全国工业用电需求疲弱短期难逆转影响,火电耗煤需求相对偏弱,加之中下游煤炭库存相对较高,煤炭需求上升动力不足。总体,煤炭市场供需趋于宽松,价格仍有下行压力,将对全区煤炭行业运行形成影响。钢铁行业回稳动力偏弱。供给端,区域性环保限产对钢铁供给释放形成抑制,但力度不会明显加大,预计钢产量仍将小幅增长。需求端,专项债发力下基建投资有望回暖,房地产市场钢材需求处于高位,对钢材需求形成支撑,但受市场库存仍居高位、季节性因素影响,钢材需求短期内转弱可能性加大。综合供需两方面因素,钢材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加之铁矿石价格高企压缩钢铁行业利润空间,企业生产扩张动力不足。
(三)从企业面看,生产经营预期不佳,短期难有较大改善
经营预期缓降。上半年,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企业家景气指数分别较一季度下降3.4%和3.8%,企业扩张信心有所下降。企业盈利预期走低。全区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由2017年的两位数持续回落至个位数。1-8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低于上年同期21.5个百分点,化工、冶金建材、高新技术业利润持续负增长。企业资金面趋紧。央行调查显示,制造业、基建、大中小型企业的贷款需求均有回落。全区金融机构贷款增速持续走低,8月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融资仍显趋紧,43%的中小企业难以得到银行贷款。运营成本趋升。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较上年同期上升2元。其中,人工成本持续刚性上涨。8月,能源、建材行业一线员工收入同比分别上涨15.57%和17.19%。后期,受企业产品订单不足、技术创新难提升等因素影响,企业经营成本短期难改善。 (四)从收入面看,增收预期趋降
居民增收乏力。上半年,全国居民收入预期指数为53%,环比、同比分别下降1.8和0.2个百分点,居民收入預期走低。后期,在经济下行压力、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背景下,增收压力趋增。上半年,就业人数占比较多的服务业、农牧业一线员工月平均收入增速分别低于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0.9和2.4个百分点。财政增收压力不减。全区财政收入较上年回稳明显,但总体呈前高后低态势。企业经营困难拖累财政增收步伐,1-8月,企业所得税仅增长0.8%。且在刚性支出不减背景下,财政增收凸显乏力。1-8月,全区财政收支缺口达1694.2亿元,预计2019全年收支缺口将上升到约3000亿元,部门地区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等方面均出现一定困难。后期,受主导税源或将减收、减税降费规模扩大等因素制约,全区财政增收存在较大压力。
四、对策建议
(一)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提升产业供给质量
一是着力提升产业链水平。打造“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圈,加快用新技术改造提升能源、冶金、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开展大规模储能、石墨烯、稀土、碳捕集封存等领域前沿攻关,率先取得重大关键技术突破。依托生物医疗、基因诊断、道地动植物生物医药产业化等项目,打造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建设以蒙药现代化研发及中试生产为延伸的生物医药高科技产业集群。建设乳肉绒、薯果蔬、林沙草等绿色优质高效农牧业产业带和示范基地,打造高端蒙字号产品。二是加快培育新业态。加快培育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新模式,积极发展工业电子商务、产业链金融等新业态。以建设“中国云谷”为契机,深入推进“智能+”,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智慧政务、智慧文旅等数字经济。健全军地联合攻关和技术双向转化机制,加快培育航空制造、航空旅游等军民融合产业集群。三是借外力找动力。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重点承接研创中心及新材料、文化旅游开发等产业,争取在上海、北京等地建立研创中心,实现借智发展。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新模式,聚集优质发展要素。
(二)积极扩大有效投入,持续释放经济内在潜力
一是加大重点领域有效投入。实施补短板工程,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农村牧区饮水安全提升、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健康扶贫等民生领域投入。以内蒙古7个被列入国家级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契机,加大物流枢纽铁路专用线、多式联运转运设施等建设;补齐新型基础设施、综合交通运输、污染物处理、油气管道等产业配套短板。加大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等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力度。加大对新型污染治理、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技术研究的投入。二是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以最具备基础、最可能突破、最具牵引力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输变电与储能装置、生命科学与基因工程等领域,谋划高质量项目。抢抓未来产业、未来社区等投资热点,精准招引大项目好项目。实施绿色产业链创新工程,建立民间投资项目储备库。三是保障项目资金供给。加速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充分发挥自治区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作用,以市场化方式推动产业集群建设、产业链提升。加大对制造业大项目的奖励、补助、贴息力度,适当降低基础设施等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
(三)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充分释放发展活力
一是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技术、数据产权,以及部分土地使用权的确认。建立健全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相适应的准入、审批、监管和激励惩戒机制。改革能矿要素定价机制,放开发电、供电服务等具有竞争性环节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市场化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换位思考、主动服务,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强化部门协同,建立重大项目“直通车”制度,建立“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的综合保障机制,完善优化并联审批事项协调机制。开展产权保护领域政务失信专项治理行动,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三是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建立优质企业、亟需纾困的中小微企业清单,给予重点支持;加强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差异化金融服务方案,进一步推广年审制、无还本续贷、循环贷等方式。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扩大使用范围。
(四)出实招稳就业、扩收入,着力提振消费
一是稳就业扩增收。降低企业用工成本,落实好国家和自治区降低工伤生育保险费率、困难行业企业降费等惠民政策。发展绿色经济、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推动培育数字化管理师、电子竞技职业选手、收纳整理师等新职业,拓展就业渠道。全面落实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加强产教融合,创造高技能人才就业岗位。推动“双创”升级,加快建立自治区级及以上“双创”示范基地。建立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保障居民工资性收入。二是着力激发消费潜力。通过消费补贴、调整消费税税率,扩大中低收入群体消费。深入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打造“一刻钟便民圈”,精准扩大育幼养老、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健康等消费新空间,大力促进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新型信息产品等领域消费。不断开发夜间经济、网红营销、语音购物、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新兴消费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新消费的金融支持。三是稳定社会预期。加强全区经济运行、价格走势等信息发布,加强国家、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减税降费等各项政策宣传解读,送政策上门;强化法治建设,营建共同遵循的规则和底线,提振消费者信心。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形势分析”课题组 田晓明 徐盼 田洁)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