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慢慢长大r——读《捕捉儿童敏感期》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shouw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心得rn《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提到:“儿童,是在一个个敏感期中度过长大的.”“当出生不久的孩子将手放进口中时,我们要稍稍支持一下.否则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因为这是孩子在用口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顺利通过各种敏感期能够为幼儿成人后的生活做好铺垫,使他们以积极乐观的、稳定的情绪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
其他文献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家庭、幼儿园两大环境的影响,家庭的影响尤其重要.家庭教育的独特作用,如关系的亲密性、教育的渗透性和影响的深刻性是幼儿园所无法替代的.因此,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里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也应严格要求,这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一方面,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在园所形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以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园也要多向家长宣传和普及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参与性,形成家园合力,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期刊
上海市嘉定区浩翔幼儿园结合园本“亲自然教育”课程研探,以户外活动“野趣化”为切入点,坚持研探教师在户外活动“野趣化”项目进程中存在的真问题,立足现场实践,理论结合实际,切实提升教师在户外活动中的组织与实施能力,进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期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教育应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所谓“科学衔接”,就是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对此,我们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方式,科学地开展了以下活动.
期刊
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仪式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教育价值备受关注,广泛运用于各类节日庆典和大型主题活动之中,这在幼儿园中更为多见.而大班幼儿的毕业季活动可谓是幼儿三年幼儿园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仪式教育活动.上海市嘉定区浩翔幼儿园以“发现,发展幼儿自然生长的力量”为办学理念,依据“亲近自然、滋养天性、生发学习、持续发展”的课程理念,构建与实施“亲自然教育”课程,积极培育“热爱自然、灵动好学、多元表达、和谐共生”的新一代儿童.现以我园2021年大班毕业季活动为例,谈谈大班幼儿毕业季活动中的亲自然教育课程价
期刊
2020年的寒假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被延长,孩子和家长共同居家配合防控工作.特殊时期的居家让更多的家庭成员有了“在一起”的机会,也有了“育儿指导”的专业挑战的机会.我们秉承幼儿园“童心出发,德爱随行”的办园教育理念,让幼儿居家享受快乐童年时光的同时,在家长的陪伴下育爱养性,明理开慧.
期刊
当前,韵律操作为一项新兴项目,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体操之“健”、舞蹈之“美”和音乐之“韵”于一体,通过音乐伴奏下的徒手练习从而达到健美、健身、健心的效果.随着少儿韵律操健康文化的兴起,韵律操已经被社会认可,特别是少儿韵律操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教师是神圣的职业,但在这神圣的职业中,有一批人如苦行僧,他们就是班主任.在与一线教师的交流中了解到,多数教师在教龄超过10年后就会缺少做班主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虽然有满腔热情但在处理纷繁复杂的班级工作时往往会“一团乱麻”,被学生和日常事务干扰得身心俱疲.即便如此,任何一位班主任看着自己把一个个懵懂少年培养成优秀少年时无不流下激动与欣慰的泪水,当阔别多年的莘莘学子回归母校紧紧围绕膝间时,没有一位班主任不感慨当年的辛苦值得,而其他课任教师无不投去羡慕的眼光.
期刊
当前中职学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rn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各个学校的安全教育基本只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开展普通讲座或开展相关的校园安全教育活动也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方式也只是理论教学,没有进行实践层面的安防教学,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阅读心得rn吃手,扔东西,撒泼,打人,总是喜欢反着干.以往,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的时候,我总会尝试用自己认为有效的方法进行干预,而结果往往不尽人意.读了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我恍然大悟,幼儿这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和做法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如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如果成人不了解这些敏感期,那么所实施的教育也只会南辕北辙—与初衷相违背.
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喜悦,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充实,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珍惜,或许科技的发展让农业生产发生着蜕变,也许曾经的艰辛岁月已然远去,浪费、诱惑、新奇……让曾经灿烂了整个华夏民族的农耕文明与传统美德悄然没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