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但生活水平的提高反倒让我国青少年的体质下降,调研显示,我国高职生体质状况比本科生更差,这是一个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为了提升国民健康水平,改善高职学生的体质状况,促进高职体育课程的发展,本文对高职体育运动训练的课程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体育;运动训练;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是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体育健康理念传播的前沿阵地,更是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对高职体育相关专业和热爱体育的学生进行运动训练课程建设能够改善传统体育课效率低下,学生专业知识匮乏,容易出现运动损伤的状况,同时建立运动训练学的专业学科体系,实现科学训练与运动。
一、高职体育运动训练课程建设的价值
(一)运动训练课程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教练员
首先,运动训练课程能够提升教练员的执教能力,让运动员得到专业性的改善,培养优秀的教练员。其次,运动训练课程能够培养运动员良好的职业道德,让他们建立竞技比赛意识,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身体素质及业务素质。第三,培养职业型人才,重点关注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就业能力。
(二)运动训练课程革新了传统教学模式
首先,运动训练课程改变了教师的角色,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授者,而是以教练员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中,更符合体育发展的规律。其次,将过去知识导向的教学模式改为技能导向的教学模式,符合体育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第三,教学回归体育的本质,以体育能力为导向,可以创新多种教学模式,剔除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
(三)运动训练课程创建了全新的教学体系
首先,运动训练课程不仅要局限在运动训练专业课程内,还要和其他专业课程相结合,在课程中教师转化为教练员的角色,构建运动训练的体系。其次,面向各个体育专业和体育公共课程,推动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三,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培养大众型人才,改变过去培养高水平运动技能人才的模式。
二、高职体育运动训练课程建设的问题
(一)对运动训练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
首先,很多教师认为运动训练是一门专业,是体育学院才应该开设的课程,而普通体育教学不需要开展这一课程。其次,普遍观点认为运动训练专业是培养高水平的竞技人才,没有立足于大众体育的思维,对群众体育缺乏重视。第三,过度重视成绩,陷入精英教育的误区,但是忽视身体素质和科学训练意识的培养,多数学生在大学阶段没有掌握新的体育技能。
(二)教学上存在局限
首先,学生对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缺乏认识,调研显示94%的学生没有从体育课上学到运动损伤应该如何处理,83%的学生缺乏科学锻炼知识。其次,学生存在错误的健康习惯,很多女同学为了减肥存在禁食现象,而缺乏正确的运动规律,导致身体造成损害。第三,教师水平运动训练方面的指导技能还有待提高,学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相割裂,教师很少教授学生这方面的知识。
(三)课程体系不完善
首先,运动训练课程以术科为主,还是适合体育专业的学生,缺乏简易课程。其次,运动训练课程普及率不高,很多学生都没有接受运动训练课程教育。第三,教学中还是以传统演示为主,课程缺乏系统性。
三、高职体育运动训练课程建设的对策
(一)根據职业发展普及高职院校的运动训练课程
首先,将运动训练课程融入各专业体育课程当中,以大众体育教育的精神建设运动训练课程,改变过去运动训练课程只培养运动员的状况。其次,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建设运动训练课程,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发展,不同的专业要防止不同的运动损伤,比如酒店服务业的学生要重点防止对长期站立造成的损害。第三,确保每个学生能掌握一门体育技能,不一定要达到竞技水平,但是一定要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用学校联赛的方式给予外部支持。建立体育技能考核机制,毕业必须要修满一门体育技能的专业,同时提高考核标准。
(二)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建立特色教学体系
首先,建立分层、分段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各不相同,比如来自于农村地区的一些学生不会游泳,就可以针对这部分学生开设游泳课程体系,让他们掌握这一技能,而具备游泳竞赛水平的学生要让他们参加游泳队比赛。其次,建立小组教学模式,参考专业训练方式构建课堂模式,改变传统课堂中敷衍应付的情况,逐渐推动有系统的训练。第三,打造高职院校间联赛体系,采用俱乐部的方式推动专业化运动技能的培养,充分发挥学会社团的作用,提升专业化水平。
(三)完善运动训练课程建设
首先,运动课程建设要包括意志品质训练,战术和智力训练,运动负荷训练,恢复训练以及各项专项训练等,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其次,向广大学生普及运动训练知识,编写简单易懂的教材,利用翻转课堂等视频资料,把要领学习放在课后业余时间,在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运动训练。第三,重点提升高职学生的体质,在体育课程中体现出运动训练的特点,实现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翔,吴青,蒲卫晖.高职院校运动队训练方法及手段的创新[J].运动,2017 (2):126-127.
[2]邓云林,钱进.浅析阳光体育运动对高职课余体育训练的影响[J].人才资源开发,2016 (24):170-170.
[3]胡振浩.高职院校课余运动训练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4 (5):93-94.
关键词:高职体育;运动训练;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是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体育健康理念传播的前沿阵地,更是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对高职体育相关专业和热爱体育的学生进行运动训练课程建设能够改善传统体育课效率低下,学生专业知识匮乏,容易出现运动损伤的状况,同时建立运动训练学的专业学科体系,实现科学训练与运动。
一、高职体育运动训练课程建设的价值
(一)运动训练课程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教练员
首先,运动训练课程能够提升教练员的执教能力,让运动员得到专业性的改善,培养优秀的教练员。其次,运动训练课程能够培养运动员良好的职业道德,让他们建立竞技比赛意识,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身体素质及业务素质。第三,培养职业型人才,重点关注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就业能力。
(二)运动训练课程革新了传统教学模式
首先,运动训练课程改变了教师的角色,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授者,而是以教练员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中,更符合体育发展的规律。其次,将过去知识导向的教学模式改为技能导向的教学模式,符合体育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第三,教学回归体育的本质,以体育能力为导向,可以创新多种教学模式,剔除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
(三)运动训练课程创建了全新的教学体系
首先,运动训练课程不仅要局限在运动训练专业课程内,还要和其他专业课程相结合,在课程中教师转化为教练员的角色,构建运动训练的体系。其次,面向各个体育专业和体育公共课程,推动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三,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培养大众型人才,改变过去培养高水平运动技能人才的模式。
二、高职体育运动训练课程建设的问题
(一)对运动训练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
首先,很多教师认为运动训练是一门专业,是体育学院才应该开设的课程,而普通体育教学不需要开展这一课程。其次,普遍观点认为运动训练专业是培养高水平的竞技人才,没有立足于大众体育的思维,对群众体育缺乏重视。第三,过度重视成绩,陷入精英教育的误区,但是忽视身体素质和科学训练意识的培养,多数学生在大学阶段没有掌握新的体育技能。
(二)教学上存在局限
首先,学生对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缺乏认识,调研显示94%的学生没有从体育课上学到运动损伤应该如何处理,83%的学生缺乏科学锻炼知识。其次,学生存在错误的健康习惯,很多女同学为了减肥存在禁食现象,而缺乏正确的运动规律,导致身体造成损害。第三,教师水平运动训练方面的指导技能还有待提高,学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相割裂,教师很少教授学生这方面的知识。
(三)课程体系不完善
首先,运动训练课程以术科为主,还是适合体育专业的学生,缺乏简易课程。其次,运动训练课程普及率不高,很多学生都没有接受运动训练课程教育。第三,教学中还是以传统演示为主,课程缺乏系统性。
三、高职体育运动训练课程建设的对策
(一)根據职业发展普及高职院校的运动训练课程
首先,将运动训练课程融入各专业体育课程当中,以大众体育教育的精神建设运动训练课程,改变过去运动训练课程只培养运动员的状况。其次,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建设运动训练课程,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发展,不同的专业要防止不同的运动损伤,比如酒店服务业的学生要重点防止对长期站立造成的损害。第三,确保每个学生能掌握一门体育技能,不一定要达到竞技水平,但是一定要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用学校联赛的方式给予外部支持。建立体育技能考核机制,毕业必须要修满一门体育技能的专业,同时提高考核标准。
(二)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建立特色教学体系
首先,建立分层、分段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各不相同,比如来自于农村地区的一些学生不会游泳,就可以针对这部分学生开设游泳课程体系,让他们掌握这一技能,而具备游泳竞赛水平的学生要让他们参加游泳队比赛。其次,建立小组教学模式,参考专业训练方式构建课堂模式,改变传统课堂中敷衍应付的情况,逐渐推动有系统的训练。第三,打造高职院校间联赛体系,采用俱乐部的方式推动专业化运动技能的培养,充分发挥学会社团的作用,提升专业化水平。
(三)完善运动训练课程建设
首先,运动课程建设要包括意志品质训练,战术和智力训练,运动负荷训练,恢复训练以及各项专项训练等,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其次,向广大学生普及运动训练知识,编写简单易懂的教材,利用翻转课堂等视频资料,把要领学习放在课后业余时间,在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运动训练。第三,重点提升高职学生的体质,在体育课程中体现出运动训练的特点,实现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翔,吴青,蒲卫晖.高职院校运动队训练方法及手段的创新[J].运动,2017 (2):126-127.
[2]邓云林,钱进.浅析阳光体育运动对高职课余体育训练的影响[J].人才资源开发,2016 (24):170-170.
[3]胡振浩.高职院校课余运动训练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4 (5):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