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新生儿脑损伤最常见的原因,是新生儿期重要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较为困难。实践已证明传统常规药物治疗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及预后的改善并不理想,尤其重度HIE患者可致死,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因此HIE的诊治越来越受到重视。我科2003~2004年收治的62例HIE患儿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常规加纳洛酮治疗,疗效明显,现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我科以2003~2004年收治的62例HIE患儿为治疗组,其中男36例,女26例,轻度18例,中度32例,重度12例;2001~2002年收治的50例HIE患儿为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22例,轻度14例,中度28例,重度8例。各组在出生后日龄、胎龄、体重、Apgar评分、临床症状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并排除先天畸形、各种感染、代谢性疾病及母亲分娩过程中应用吗啡等药物史。以上所有患儿均符合1996年杭州会议制定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标准[1]。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入院后即给予同样的综合治疗,包括三项支持疗法、积极控制惊厥、降颅压以及应用脑组织代谢激活剂等。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予纳洛酮0.1mg/(kg·次),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30ml中静脉点滴,4~6滴/分,每日1次,视病情连用3~5天。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用药3~5天后患儿意识转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原始反射恢复。②有效:用药5~7天症状体征部分消失,原始反射部分恢复。③无效:用药7天后症状体征无改变或加重,原始反射未恢复。
结 果
临床疗效:治疗组用药5天后,显效48例(77.42%),有效10例(16.13%),总有效率93.55%;对照组显效20例(40.0%),有效18例(36.00%),总有效率76%,两组在显效率及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讨 论
近年来研究表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血浆、脑脊液中内源性阿片类物质(OLS)包括内啡肽(β-EP)含量显著增加,并与其病情轻重成正相关,提示这些物质参与了HIE的病理生理过程[2]。β-EP在中枢神经中具有神经递质与神经内分泌作用,可降低脑干对二氧化碳刺激的敏感性,抑制其通气功能,从而减弱体内维持氧交换生理平衡机制;β-EP引起心血管功能紊乱,导致心率减慢,呼吸减弱,呼吸暂停与通气不足而致低氧血症,低氧血症进一步刺激β-EP释放,抑制呼吸[3]。同时β-EP能抑制前列腺素的作用及儿茶酚胺的血管效应,抑制细胞ATP的代谢,从而加重脑细胞水肿及受损。
纳洛酮为阿片受体拮抗剂,通过与脑内阿片受体结合而起作用。研究证实应用纳洛酮治疗HIE患儿,其血浆中脂质过氧化物终产物水平明显下降,血浆磷酸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KMB)活性明显降低,血浆β-EP含量明显降低,可解除β-EP对呼吸心血管交感功能的抑制[4],使中枢性呼吸衰竭得到改善,进而增加脑的血氧供应;使心输出量增加,全身血液循环好转,进而使缺氧后脑灌注压和脑血流量增加,减轻脑水肿及细胞坏死,从而保证脑干等重要部位的血供及相应功能。本文结果显示,治疗组加用纳洛酮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呈明显好转或消失,疗效显著,提示纳洛酮可有效逆转内源性阿片类物质的病理效应,阻断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及发展,促进受损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对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有积极意义。本组治疗过程中未发现纳洛酮的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中华儿科杂志,1997,35(2):99~100
2 许直之,周晓玉,刘海樱.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血中β-内啡肽的变化.新生儿科杂志,1994,9(4):241~243
3 卢晓欣,林葆成,王成海,等.β-内啡肽在新生鼠HIE脑损伤中的作用.中国应用生理杂志,1994,10:45
4 张少丹,钱培德.纳洛酮治疗新生儿HIE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6,11(4):207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我科以2003~2004年收治的62例HIE患儿为治疗组,其中男36例,女26例,轻度18例,中度32例,重度12例;2001~2002年收治的50例HIE患儿为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22例,轻度14例,中度28例,重度8例。各组在出生后日龄、胎龄、体重、Apgar评分、临床症状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并排除先天畸形、各种感染、代谢性疾病及母亲分娩过程中应用吗啡等药物史。以上所有患儿均符合1996年杭州会议制定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标准[1]。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入院后即给予同样的综合治疗,包括三项支持疗法、积极控制惊厥、降颅压以及应用脑组织代谢激活剂等。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予纳洛酮0.1mg/(kg·次),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30ml中静脉点滴,4~6滴/分,每日1次,视病情连用3~5天。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用药3~5天后患儿意识转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原始反射恢复。②有效:用药5~7天症状体征部分消失,原始反射部分恢复。③无效:用药7天后症状体征无改变或加重,原始反射未恢复。
结 果
临床疗效:治疗组用药5天后,显效48例(77.42%),有效10例(16.13%),总有效率93.55%;对照组显效20例(40.0%),有效18例(36.00%),总有效率76%,两组在显效率及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讨 论
近年来研究表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血浆、脑脊液中内源性阿片类物质(OLS)包括内啡肽(β-EP)含量显著增加,并与其病情轻重成正相关,提示这些物质参与了HIE的病理生理过程[2]。β-EP在中枢神经中具有神经递质与神经内分泌作用,可降低脑干对二氧化碳刺激的敏感性,抑制其通气功能,从而减弱体内维持氧交换生理平衡机制;β-EP引起心血管功能紊乱,导致心率减慢,呼吸减弱,呼吸暂停与通气不足而致低氧血症,低氧血症进一步刺激β-EP释放,抑制呼吸[3]。同时β-EP能抑制前列腺素的作用及儿茶酚胺的血管效应,抑制细胞ATP的代谢,从而加重脑细胞水肿及受损。
纳洛酮为阿片受体拮抗剂,通过与脑内阿片受体结合而起作用。研究证实应用纳洛酮治疗HIE患儿,其血浆中脂质过氧化物终产物水平明显下降,血浆磷酸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KMB)活性明显降低,血浆β-EP含量明显降低,可解除β-EP对呼吸心血管交感功能的抑制[4],使中枢性呼吸衰竭得到改善,进而增加脑的血氧供应;使心输出量增加,全身血液循环好转,进而使缺氧后脑灌注压和脑血流量增加,减轻脑水肿及细胞坏死,从而保证脑干等重要部位的血供及相应功能。本文结果显示,治疗组加用纳洛酮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呈明显好转或消失,疗效显著,提示纳洛酮可有效逆转内源性阿片类物质的病理效应,阻断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及发展,促进受损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对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有积极意义。本组治疗过程中未发现纳洛酮的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中华儿科杂志,1997,35(2):99~100
2 许直之,周晓玉,刘海樱.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血中β-内啡肽的变化.新生儿科杂志,1994,9(4):241~243
3 卢晓欣,林葆成,王成海,等.β-内啡肽在新生鼠HIE脑损伤中的作用.中国应用生理杂志,1994,10:45
4 张少丹,钱培德.纳洛酮治疗新生儿HIE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6,11(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