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初中作文教学处于一种半失眠状态。虽然学校与教师在开学初都制订了学期作文计划,确定了篇目,明确了教学目标,但这些举措大都是为应付检查。在这样的现实之下,作文教学既没有成体系的教程,也没有有效的训练方法,导致初中学生记叙文写作依然存在结构“缺钙”、主题“贫血”等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笔者探寻了以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方法。
一、结构“补钙”,骨骼强壮
初中记叙文写作要注重文章结构的打造。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审清题目的前提下将要写的记叙文分为两种:写人记事和借景抒情。教师针对这两种类型记叙文为学生提供实用的写作模式并加以训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模式一写人叙事模式
【一般模式】
1.开头
第一,抒情化的语言描写“我”与人物之间一起生活、学习的情景,重点刻画人物的某个细节特征,如外貌描写。第二,用细腻的语言描写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通过可以烘托人物形象或引起下文的自然环境描写,达到切题、入题的效果。比如《我的妈妈》一文,作者这样开头:“‘懒虫!快八点了!再不起床就要迟到了!听到了没有!我要掀被窝了!’妈妈河东狮吼般地叫声,逼得我极不情愿地钻出热乎乎地被窝”。典型的语言描写,一位激情妈妈的形象就脱颖而出了。再比如,《窗外的风景》一文,作者这样开篇:“常常地,我习惯性倚靠着窗台,环视四周,孤独的望着窗外那似乎永远不变的景色,偷偷地潸然泪下。再一次走到窗外,窗外的萧条冷落消失了,唯有春暖花开,蝶舞飞扬的温馨景象,窗外一切都变了”。
2.中间
写一件事:可以采用时序顺进式。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展开细致叙述和描写,在发展的高潮部分用关键句点出文章主题。亦可以采用倒叙式,将高潮部分前移,再按时序展开,在点题前最好能插叙一段,能够深化文章主题,丰富人物形象。
写几件事:可以采用并列展开式。选取不同角度的几个生活片断或将同一内容的几个侧面在同一层面上平列展开,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要注意的是,并列式的叙述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
3.结尾
首先强化人物特征,内容照应开头;其次深化感情,发出感慨,开始行动。比如《母爱,我心中的蔷薇》一文结尾这样写道:“窗外起风了,风铃摆动了。这一次,没有下雨。你悄悄地走到床前,为我掖好被角,在我的额上印上温柔的一吻。我睁开眼睛,找寻不到你的身影,但我笑了,我仿佛嗅到了蔷薇的馨香。这一次,我的梦很甜很甜”。宗璞《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开头和结尾的处理:“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模式二借景抒情模式
【一般模式】
1.开头
第一,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重点写景,用抒情化的语言描述。第二,直接抒情所处的位置,是放在具体叙述之前(多在文章的开头),议论抒情即主题。比如《日出》一文开头:“天刚破晓,淡青色的天空镶嵌着几颗稀落的星星,我便爬上山巅,观看久已向往的日出”。
2.中间
第一,抓住景物特点,逐层深入,细致动人。第二,运用联想,以物及人,意义重大。
3.结尾
结尾重申景物意义,照应开头,发出感慨。比如宗璞《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开头和结尾的处理:“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再比如《石榴》的结尾:“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这里所说的文章模式只是一般样式,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比如采用小标题式,日记式的文章结构。但不管用哪种结构,文章构思总的要求是结构简单,框架清晰。如果能给读者,给阅卷老师留下“结构美”的印象就算成功一半了。
二、主题“补血”,面色红润
文如其人,少不了精气神,文章主题即是文魂。所谓主题,就是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意图。不管是平时练笔还是考试作文都应该有一个鲜明的主题。现在学生的作文很多都是纯粹应试,要么围绕文题泛泛而谈,漫无目的;要么缺乏思考就事论事,毫无深意,写来写去就是那几个老套的话题。提到“温暖”无非是赞美友情,感恩亲情;提到“成长”无非是回忆往事,展望未来;提到“梦想”无非是激励自我,树立志向。事实上我们的作文并不是一定要写出别人从来都没有写过的题材和主题,因为这样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在作文中追求的应该是同样的主题如何挖掘深度。
1.主题突显可以通过构思来实现
比如写“感恩母爱”的文章,如果学生选材时依然选择了妈妈在他做作业时为他送牛奶的题材,只要稍作处理同样可以表现深刻的主题。这篇文章可以这样构思:开头描写夜深人静,小区的寂静,月色的孤独。然后过渡到,窗台前题海奋战的“我”,妈妈推门的声音,妈妈的眼神,“我”的厌烦,“我”对妈妈态度的转变,做完作业我来到客厅发现睡着的妈妈,“我”给妈妈也倒了一杯牛奶,妈妈欣慰的神情。结尾时,“我”来到房间,看到窗外皎洁的月色,欣然入睡。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开头结尾月色的对比描写和“我”为妈妈倒牛奶时妈妈欣慰的神态描写,可以很好的扣住“感恩母爱”的主题,避免了落人空洞感恩的误区,从而让文章主题深刻起来。
2.主题突显可以通过精炼结尾实现
比如,在《紫藤萝瀑布》一文有这样的句子:“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散步》一文有“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句子。这种画龙点睛句子的表达关键在于正确运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实现。比如一篇文章描写妈妈为上学的孩子准备衣物的情景:“妈妈的一举一动是如此的轻柔缓慢,把儿子的全部衣服一件件展开,轻轻抚平,再整整齐齐地叠好,然后小心地放入衣箱内。她就这样默默地、细心地抚摩着、折叠着、整理着,仿佛要把自己对儿子的一片爱心、一缕深情储蓄在这衣服里”。表面写的是妈妈的动作,实际上字里行间跳动的是一颗爱心。
对于作文主题,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尽可能“拔高一些”“挖深一些”,当然不是空洞拔高,要求学生写一些外表华丽而内涵空洞的话语,而是建立在简单却明确的结构上,用细致而富有特征的描写是文章厚实而意义深刻。让文章主题鲜明,耐人寻味是每一个写作者的必修课。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应试作文”更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目前我们对于作文教学的探讨还不多,作文教学还没有形成系统,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在此笔者希望文中这些肤浅见解能有所作用,能给广大同人的作文教学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帮助。
一、结构“补钙”,骨骼强壮
初中记叙文写作要注重文章结构的打造。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审清题目的前提下将要写的记叙文分为两种:写人记事和借景抒情。教师针对这两种类型记叙文为学生提供实用的写作模式并加以训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模式一写人叙事模式
【一般模式】
1.开头
第一,抒情化的语言描写“我”与人物之间一起生活、学习的情景,重点刻画人物的某个细节特征,如外貌描写。第二,用细腻的语言描写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通过可以烘托人物形象或引起下文的自然环境描写,达到切题、入题的效果。比如《我的妈妈》一文,作者这样开头:“‘懒虫!快八点了!再不起床就要迟到了!听到了没有!我要掀被窝了!’妈妈河东狮吼般地叫声,逼得我极不情愿地钻出热乎乎地被窝”。典型的语言描写,一位激情妈妈的形象就脱颖而出了。再比如,《窗外的风景》一文,作者这样开篇:“常常地,我习惯性倚靠着窗台,环视四周,孤独的望着窗外那似乎永远不变的景色,偷偷地潸然泪下。再一次走到窗外,窗外的萧条冷落消失了,唯有春暖花开,蝶舞飞扬的温馨景象,窗外一切都变了”。
2.中间
写一件事:可以采用时序顺进式。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展开细致叙述和描写,在发展的高潮部分用关键句点出文章主题。亦可以采用倒叙式,将高潮部分前移,再按时序展开,在点题前最好能插叙一段,能够深化文章主题,丰富人物形象。
写几件事:可以采用并列展开式。选取不同角度的几个生活片断或将同一内容的几个侧面在同一层面上平列展开,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要注意的是,并列式的叙述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
3.结尾
首先强化人物特征,内容照应开头;其次深化感情,发出感慨,开始行动。比如《母爱,我心中的蔷薇》一文结尾这样写道:“窗外起风了,风铃摆动了。这一次,没有下雨。你悄悄地走到床前,为我掖好被角,在我的额上印上温柔的一吻。我睁开眼睛,找寻不到你的身影,但我笑了,我仿佛嗅到了蔷薇的馨香。这一次,我的梦很甜很甜”。宗璞《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开头和结尾的处理:“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模式二借景抒情模式
【一般模式】
1.开头
第一,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重点写景,用抒情化的语言描述。第二,直接抒情所处的位置,是放在具体叙述之前(多在文章的开头),议论抒情即主题。比如《日出》一文开头:“天刚破晓,淡青色的天空镶嵌着几颗稀落的星星,我便爬上山巅,观看久已向往的日出”。
2.中间
第一,抓住景物特点,逐层深入,细致动人。第二,运用联想,以物及人,意义重大。
3.结尾
结尾重申景物意义,照应开头,发出感慨。比如宗璞《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开头和结尾的处理:“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再比如《石榴》的结尾:“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这里所说的文章模式只是一般样式,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比如采用小标题式,日记式的文章结构。但不管用哪种结构,文章构思总的要求是结构简单,框架清晰。如果能给读者,给阅卷老师留下“结构美”的印象就算成功一半了。
二、主题“补血”,面色红润
文如其人,少不了精气神,文章主题即是文魂。所谓主题,就是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意图。不管是平时练笔还是考试作文都应该有一个鲜明的主题。现在学生的作文很多都是纯粹应试,要么围绕文题泛泛而谈,漫无目的;要么缺乏思考就事论事,毫无深意,写来写去就是那几个老套的话题。提到“温暖”无非是赞美友情,感恩亲情;提到“成长”无非是回忆往事,展望未来;提到“梦想”无非是激励自我,树立志向。事实上我们的作文并不是一定要写出别人从来都没有写过的题材和主题,因为这样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在作文中追求的应该是同样的主题如何挖掘深度。
1.主题突显可以通过构思来实现
比如写“感恩母爱”的文章,如果学生选材时依然选择了妈妈在他做作业时为他送牛奶的题材,只要稍作处理同样可以表现深刻的主题。这篇文章可以这样构思:开头描写夜深人静,小区的寂静,月色的孤独。然后过渡到,窗台前题海奋战的“我”,妈妈推门的声音,妈妈的眼神,“我”的厌烦,“我”对妈妈态度的转变,做完作业我来到客厅发现睡着的妈妈,“我”给妈妈也倒了一杯牛奶,妈妈欣慰的神情。结尾时,“我”来到房间,看到窗外皎洁的月色,欣然入睡。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开头结尾月色的对比描写和“我”为妈妈倒牛奶时妈妈欣慰的神态描写,可以很好的扣住“感恩母爱”的主题,避免了落人空洞感恩的误区,从而让文章主题深刻起来。
2.主题突显可以通过精炼结尾实现
比如,在《紫藤萝瀑布》一文有这样的句子:“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散步》一文有“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句子。这种画龙点睛句子的表达关键在于正确运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实现。比如一篇文章描写妈妈为上学的孩子准备衣物的情景:“妈妈的一举一动是如此的轻柔缓慢,把儿子的全部衣服一件件展开,轻轻抚平,再整整齐齐地叠好,然后小心地放入衣箱内。她就这样默默地、细心地抚摩着、折叠着、整理着,仿佛要把自己对儿子的一片爱心、一缕深情储蓄在这衣服里”。表面写的是妈妈的动作,实际上字里行间跳动的是一颗爱心。
对于作文主题,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尽可能“拔高一些”“挖深一些”,当然不是空洞拔高,要求学生写一些外表华丽而内涵空洞的话语,而是建立在简单却明确的结构上,用细致而富有特征的描写是文章厚实而意义深刻。让文章主题鲜明,耐人寻味是每一个写作者的必修课。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应试作文”更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目前我们对于作文教学的探讨还不多,作文教学还没有形成系统,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在此笔者希望文中这些肤浅见解能有所作用,能给广大同人的作文教学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