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苹果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去世,中国网民依依不舍;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山东大学科学家帮助其解决带电磁铁在太空中运行的温度控制问题;“毒黄瓜”等受污染蔬菜蔓延欧洲,南开大学专家研发试剂为黄瓜验毒;英国威廉王子举行婚礼,苏州特产澄泥石刻成为王子大婚礼物……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经过记者编辑的精心处理,成为可读性很强的对外报道素材。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并融入国际社会,国际上直接与中国关联的新闻事件日益增多,主动寻找“国际热点新闻的中国关联”,不但拓宽了我们的报道思路,而且可以取得不错的对外宣传效果。
热点新闻的“马太效应”
美国学者罗伯特·莫顿将“马太效应”归纳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在信息数字化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新闻事件的传播同样具有很强的“马太效应”。愈是热点的新闻事件,愈受到关注,愈能在受众中广泛传播。
在西强我弱的外宣大环境下,跟进这些热点的新闻事件,寻找其中的“中国关联”,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外宣探索。
2011年5月16日,奋进号航天飞机在肯尼迪航天衷心成功发射升空,开始其19年执业生涯的最后一次太空使命。世界各国媒体纷纷对此进行密集报道。5月17日新华社对外播发了山东分社采写的《搭乘美国奋进号升空的阿尔法磁谱仪穿着“中国外衣”》,被日本中通社等多家外媒转载。
山东大学的科学家解决带电磁铁在太空中运行的温度控制问题,这本来是一条比较专业的科技新闻,如果在平时播发很难引起外媒的注意。但是将这条新闻与奋进号搭载的高精度粒子探测器——“阿尔法磁谱仪2(AMS-02)”联系在一起,并告诉读者,我们的研究正是为其解决了温度控制问题,外媒的关注度一下提高了起来。
随后新华社又对外播发了《中国科学家启动“阿尔法磁谱仪2”物理分析工作》等稿件,水到渠成地展示了中国相关科技发展的新水平,以及中国越来越多的参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情况。
“国际热点”搭台“中国关联”唱戏
寻找“国际热点新闻的中国关联”并非为关联而关联,借助国际热点新闻这个舞台,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争取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展现中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良好国家形象。
2011年5月29日,英国王子威廉举行盛大婚礼。新华社先后播发了《中国民众关注威廉王子大婚媒体、商家齐上阵》、《中国藏语卫视播报威廉王子大婚等节目备受观众喜爱》、《英国王室“钦点”中国澄泥石刻为威廉王子大婚礼物》、《英国威廉王子大婚订购唐山骨质瓷》等一系列对外稿件。不仅向海外受众介绍了澄泥石刻、唐山骨质瓷等富有中国特色的物产,而且展示了一个开放的、现代化的中国形象。
在《中国藏语卫视播报威廉王子大婚等节目备受观众喜爱》文章的导语中写道:和全球20亿电视观众一样,住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藏族女孩仲呷饶有兴趣地通过电视新闻观看了英国威廉王子刚刚举行的“世纪婚礼”,新闻播报用的既不是英语也不是普通话,而是她的母语:康巴藏语。
接下来,记者用相当的篇幅介绍了用藏语播报这场婚礼的康巴卫视,进而引出,康巴卫视是继西藏卫视和青海卫视之后,中国第三个用藏语播出的卫星电视频道,中国的藏族聚居区目前已全部有藏语电视节目可看。相比直接报道中国政府如何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当地语言等,这种方法和形式更容易被海外受众接受。
在2011年的日本地震海啸报道中,我们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3月11日,日本近海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新华社以此为契机,12日就组织采写了对外稿《守望相助:中国各界第一时间声援日本抗震救灾》,稿件精心选取日本重灾区宫城县在中国的友好省吉林,选取拥有700多名日本留学生的北京语言大学和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在日留学生,以及曾亲历唐山大地震的唐山市民等几个新闻点,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民众,对日本民众的关心和支持,以及中国民众超越民族、国家的大爱精神。稿件播发后被海外媒体广泛采用。
以我为主的“中国关联”
寻找“国际热点新闻的中国关联”并非单纯地迎合海外读者的需求,一味地追求采用和落地。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始终肩负着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外宣任务。因此在有关国际热点新闻的报道中,不能有闻不报,也不能有闻必录,这需要我们始终贯彻“以我为主”的报道原则。
比如,此前的美债危机和正在持续发酵的欧债危机,波折起伏的两场债务危机影响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与此相关联的“中国关联”也是数不胜数,这就需要编辑和记者对此进行甄别和筛选,决不能人云亦云,有闻必录。
对此,新华社总编室及时给出了指导意见——报道重点是树立信心。把受众向对中国经济有信心方面引导,强调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变,中国在全球经济所占的有利地位没有变。同时要看到美欧债务困局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契机,积极宣传中央有关政策及其成效,并精心组织策划相关言论报道,不失时机地发出中国声音。
新华社先后播发了《新闻分析:美债违约危机暂除仍预警中国外储风险》、《特写:美债危机漩涡中的中国百姓生态》、《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中国外贸出口进入“低潮期”》、《欧债寒流难阻中欧企业“危”中寻“机”》等对外专稿。此系列稿件重点揭露了美欧债务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展示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百姓生活的影响,最终落脚在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变,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脚步依旧,起到了很好的对外宣传效果。
2011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德班举行,在这个东西方媒体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新华社的对外报道充分发挥作用,以扎实可信的数据、鲜活生动的事例,积极抢夺国际话语权,充分展示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所进行的不懈努力,以及在国际气候变化中的一贯立场和态度。其中,《中国草根的低碳生活》一文从北京市专门回收塑料外包装的普通市民,和云南农村使用沼气的农村妇女入手,展现了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逐渐成为政府和社会主流话题的今天,中国广大的城市和农村基层,正在用行动对环境保护和低碳生活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也绵中有力地重申了我们的基本原则——“继续坚持不同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除此之外,新华社还先后对外播发了《南非德班世界气候变化大会恐难达成实质性协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脚步更加坚定》等一系列稿件,深入解读不同经济体的利益博弈,以及目前谈判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症结所在,与中国代表团在德班国际气候大会上的言论遥相呼应,起到很好的外宣效果。
回顾梳理日常经手的一条条稿件,笔者深深感到:在新闻信息快速传递的今天,很难将一个新闻事件严格地划分为国际新闻或者对外新闻,而且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增强,这种兼顾内外的重大新闻事件将日益增加。作为对外报道队伍中的一员,建议大家在处理中国新闻的时候不妨兼顾“国际视角”,处理国际新闻的时候多一份“中国视角”,从更广阔的视角,更完整、更准确地搜寻、发现和传达新闻。
责编:谭震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经过记者编辑的精心处理,成为可读性很强的对外报道素材。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并融入国际社会,国际上直接与中国关联的新闻事件日益增多,主动寻找“国际热点新闻的中国关联”,不但拓宽了我们的报道思路,而且可以取得不错的对外宣传效果。
热点新闻的“马太效应”
美国学者罗伯特·莫顿将“马太效应”归纳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在信息数字化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新闻事件的传播同样具有很强的“马太效应”。愈是热点的新闻事件,愈受到关注,愈能在受众中广泛传播。
在西强我弱的外宣大环境下,跟进这些热点的新闻事件,寻找其中的“中国关联”,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外宣探索。
2011年5月16日,奋进号航天飞机在肯尼迪航天衷心成功发射升空,开始其19年执业生涯的最后一次太空使命。世界各国媒体纷纷对此进行密集报道。5月17日新华社对外播发了山东分社采写的《搭乘美国奋进号升空的阿尔法磁谱仪穿着“中国外衣”》,被日本中通社等多家外媒转载。
山东大学的科学家解决带电磁铁在太空中运行的温度控制问题,这本来是一条比较专业的科技新闻,如果在平时播发很难引起外媒的注意。但是将这条新闻与奋进号搭载的高精度粒子探测器——“阿尔法磁谱仪2(AMS-02)”联系在一起,并告诉读者,我们的研究正是为其解决了温度控制问题,外媒的关注度一下提高了起来。
随后新华社又对外播发了《中国科学家启动“阿尔法磁谱仪2”物理分析工作》等稿件,水到渠成地展示了中国相关科技发展的新水平,以及中国越来越多的参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情况。
“国际热点”搭台“中国关联”唱戏
寻找“国际热点新闻的中国关联”并非为关联而关联,借助国际热点新闻这个舞台,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争取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展现中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良好国家形象。
2011年5月29日,英国王子威廉举行盛大婚礼。新华社先后播发了《中国民众关注威廉王子大婚媒体、商家齐上阵》、《中国藏语卫视播报威廉王子大婚等节目备受观众喜爱》、《英国王室“钦点”中国澄泥石刻为威廉王子大婚礼物》、《英国威廉王子大婚订购唐山骨质瓷》等一系列对外稿件。不仅向海外受众介绍了澄泥石刻、唐山骨质瓷等富有中国特色的物产,而且展示了一个开放的、现代化的中国形象。
在《中国藏语卫视播报威廉王子大婚等节目备受观众喜爱》文章的导语中写道:和全球20亿电视观众一样,住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藏族女孩仲呷饶有兴趣地通过电视新闻观看了英国威廉王子刚刚举行的“世纪婚礼”,新闻播报用的既不是英语也不是普通话,而是她的母语:康巴藏语。
接下来,记者用相当的篇幅介绍了用藏语播报这场婚礼的康巴卫视,进而引出,康巴卫视是继西藏卫视和青海卫视之后,中国第三个用藏语播出的卫星电视频道,中国的藏族聚居区目前已全部有藏语电视节目可看。相比直接报道中国政府如何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当地语言等,这种方法和形式更容易被海外受众接受。
在2011年的日本地震海啸报道中,我们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3月11日,日本近海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新华社以此为契机,12日就组织采写了对外稿《守望相助:中国各界第一时间声援日本抗震救灾》,稿件精心选取日本重灾区宫城县在中国的友好省吉林,选取拥有700多名日本留学生的北京语言大学和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在日留学生,以及曾亲历唐山大地震的唐山市民等几个新闻点,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民众,对日本民众的关心和支持,以及中国民众超越民族、国家的大爱精神。稿件播发后被海外媒体广泛采用。
以我为主的“中国关联”
寻找“国际热点新闻的中国关联”并非单纯地迎合海外读者的需求,一味地追求采用和落地。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始终肩负着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外宣任务。因此在有关国际热点新闻的报道中,不能有闻不报,也不能有闻必录,这需要我们始终贯彻“以我为主”的报道原则。
比如,此前的美债危机和正在持续发酵的欧债危机,波折起伏的两场债务危机影响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与此相关联的“中国关联”也是数不胜数,这就需要编辑和记者对此进行甄别和筛选,决不能人云亦云,有闻必录。
对此,新华社总编室及时给出了指导意见——报道重点是树立信心。把受众向对中国经济有信心方面引导,强调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变,中国在全球经济所占的有利地位没有变。同时要看到美欧债务困局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契机,积极宣传中央有关政策及其成效,并精心组织策划相关言论报道,不失时机地发出中国声音。
新华社先后播发了《新闻分析:美债违约危机暂除仍预警中国外储风险》、《特写:美债危机漩涡中的中国百姓生态》、《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中国外贸出口进入“低潮期”》、《欧债寒流难阻中欧企业“危”中寻“机”》等对外专稿。此系列稿件重点揭露了美欧债务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展示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百姓生活的影响,最终落脚在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变,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脚步依旧,起到了很好的对外宣传效果。
2011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德班举行,在这个东西方媒体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新华社的对外报道充分发挥作用,以扎实可信的数据、鲜活生动的事例,积极抢夺国际话语权,充分展示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所进行的不懈努力,以及在国际气候变化中的一贯立场和态度。其中,《中国草根的低碳生活》一文从北京市专门回收塑料外包装的普通市民,和云南农村使用沼气的农村妇女入手,展现了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逐渐成为政府和社会主流话题的今天,中国广大的城市和农村基层,正在用行动对环境保护和低碳生活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也绵中有力地重申了我们的基本原则——“继续坚持不同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除此之外,新华社还先后对外播发了《南非德班世界气候变化大会恐难达成实质性协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脚步更加坚定》等一系列稿件,深入解读不同经济体的利益博弈,以及目前谈判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症结所在,与中国代表团在德班国际气候大会上的言论遥相呼应,起到很好的外宣效果。
回顾梳理日常经手的一条条稿件,笔者深深感到:在新闻信息快速传递的今天,很难将一个新闻事件严格地划分为国际新闻或者对外新闻,而且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增强,这种兼顾内外的重大新闻事件将日益增加。作为对外报道队伍中的一员,建议大家在处理中国新闻的时候不妨兼顾“国际视角”,处理国际新闻的时候多一份“中国视角”,从更广阔的视角,更完整、更准确地搜寻、发现和传达新闻。
责编: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