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谢谢”不容易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9206448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到台北,住进中央研究院的学术活动中心。早上起来下楼吃饭,要了一份小米粥加豆包,我按照价目表伸手从兜里摸了40元台币递到柜台里面。只见那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舞动着两只裸露的细白胳膊的厨子,一面敏捷地接过钱丢进钱箱,一面从嘴里响亮地吐出两个字来:“细细!”
  “细细!?”乍到台北,多少还有点不适应,一下子没反应过来。眼见他转过头去笑容可掬地同后面的顾客打招呼,我急忙端起盘子溜到一边去了。
  当然,等到第二天早吃饭时,我对这两个字已经不再陌生了。因为我一天里经常会听到这两个字,只不过,那不是“细细”,而是“谢谢”。
  把“谢谢”读成“细细”的人并不是很多,但让我们这些听惯了普通话的大陆人感到有趣的是,不少台北人会把这两个字平均发音,并且有人会把后一个字念得更重些。其他有些叠声词的发音也有类似的情况,如“哥哥”会被读成“戈格”,“爸爸”会读成“把拔”……,听起来有些嗲嗲的,也难怪有些年长些的台北朋友不承认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台北人目前讲的“国语”,照理说与大陆的普通话没有太大差别。至少和大多数四五十岁以上的人交谈,不会有任何语言上的障碍。当然,有些字的读音还是有差别的。比如,我就曾和台北的朋友讨论过,“淑”是发“书”的音呢,还是发“熟”的音。结果查到,在他们的国语字典里,“淑”同“熟”,而在大陆的字典里,“淑”同“书”。又比如,一次有位朋友告诉我,他嗓子有些不适,我表示他可能有“炎症”,而他立即否认,说不会,只是偶感风寒而已。其实,偶感风寒,嗓子发炎,并不矛盾。讨论了好一会儿,我才弄明白,原来在台湾,“癌”字音同“炎”字,说“炎症”,会被人理解为“癌症”。
  在台北,因为年纪和工作的关系,同年轻一辈有不少交往,我发觉他们的国语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除受闽南语的影响,“四”“十”不分、“疵”“吃”不分、把“二”读成“恶”等情况较为普遍以外,他们使用的一些习惯用语也很有些独特。比如,我们要麻烦别人的时候,往往会说“对不起”,而他们则通常会说“不好意思”;我们说“很”什么的时候,他们通常会说“蛮”什么。我们在讲做过哪件事时,一般只要在关键动词后面加个“了”字就好了,而他们通常会在那个动词前面加上一个“有”字,像“吃了”,他们会说“有吃过”;“看见了”,到他们嘴里就成了“有看见”;“跟他讲了”,他们要说“有跟他讲”,如此等等。最有意思的是,他们在叙述某件事情或讲述某种看法时,通常会频繁地使用一个口头语“那”。尤其是在正式些的场合里,说不了几句话,就一定要搬出一个“那”字来,“那我想……”,“那台湾的教育……”,“那每一个人……”。好像不用“那”字来引导,下面的话就说不出来似的。
  注意到台北人的“国语”正在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我这个“大陆仔”。来台北几天以后,为了看档案方便,我搬到国史馆的招待所里去了。正巧香港科技大学的齐锡生教授也住在那里。齐教授是50年代从台湾远渡重洋到美国去留学的,虽然在美国教了二三十年书,然后又到香港教书,毕竟是从台湾出来的。他也很感慨地注意到如今台湾的“国语”同他们那个时候所说的“国语”有很大的不同。他告诉我说,现在台北电视台里面那些主持人或播音员说的语调,都与他们所学的“国语”有很大不同,不仅句子重音后移,而且语调趋向软化。
  不过,更让齐教授感慨的,还是如今台北人的礼貌。用齐教授的话来说,就是“如今的台湾人真是客气多了,连上下公车(指公共汽车)都会说谢谢,当年可不是这样。”
  台北人如今喜欢说“谢谢”是因为语言变化,还是什么别的原因,我在政治大学学苑宿舍旁边一家影带租赁店里与那里的小老板聊起过这个问题。这位有着大学学历的小老板的看法别具一格,他的解释是:“台湾人的性格很温和。”我当时脑子里就打了一个问号,因为我立即想到时常发生在议会里的那种胳膊腿横飞的“肢体冲突”,和电视政论节目中经常可以听到的那些充满火药味的激烈语言。而小老板对此的解释再度让我有些意外,他说:“那是做秀,是政客们做给自己的选民看的。”想想也不无道理。
  不管如今台北人的客气是怎样来的,身在其中你会感到,那种客气并非仅仅是挂在嘴上的。记得在国史馆住宿时,有一次外出上街我把房门钥匙丢在外面了。第二天去见负责接待的陈秘书时,我难免忐忑不安。想不到我把情况讲明后,陈秘书首先担心的不是钥匙丢了会给国史馆带来什么样的麻烦,而是关心我头天晚上是否得到了很好的休息。紧接着,得知情况的总务处长当即决定赶紧再为我配一把钥匙,并抱歉地说,眼下我的房门就不能锁了,但他保证不会丢东西,请我放心。事后,他们甚至没有向我收取重新配钥匙的钱。
  类似的热情服务,在台北遇见过很多。有一次,我在一家电脑连锁店想找一架可以用于近摄的数码相机,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店员不厌其烦地把几种不同规格的相机二一在电脑上为我演示,但清晰度我都不大满意。折腾了将近一个小时,我很是过意不去,想不到最后小伙子反倒一脸歉然,连声说:“真是不好意思,没有给您帮上忙,还耽误了您的时间。”我在北京也是经常逛商店的人,我的印象当中,如果你挑了半天一样不买,不要说商家向你道歉,看不到对方的白眼已经算谢天谢地了。因此我不能不生出一种感慨:不知道大陆上的服务什么时候也会普遍提升到这样的水平。
  提升服务到自觉的程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凡事要习惯才能成自然。就像说“谢谢”两个字一样,看起来简单,但你要是想把它常常挂在嘴边上,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台北的最后一个月,我经常要坐国史馆的交通车,每到下车时,与我同站下车的林小姐都会很自然地大声向开车的先生说声“谢谢”。由于在北京坐惯了公共汽车和单位的班车,从没有道谢的习惯,因此,记得我第一次几乎是下意识地跟着林小姐说出来的“谢谢”声小得像蚊子叫,以后我虽然刻意提高了嗓门,但直到最后一次下车时我说出的那两个字还是不那么自然。同样的情况,在不少类似的场合,尽管已经相当注意,我事后还是会发觉自己本应该说声“谢谢”却不习惯于张口。
  写到这里,不由得又想起那位文质彬彬、有着学者模样的厨子,耳边又响起了他那响亮的“谢谢”声。我希望,下次再去台北时,我说“谢谢”时会更习惯一些。
其他文献
温济泽走了!延安清凉山的老同事、老朋友又走了一位。最近两三年他明显老态了,有时我也称呼他:温老。去世后的第三天,我到他家中,才知道是3月中因肺炎而住院的,4月15日夜弥留前,白天还校阅了《口述传记》的二校稿。我同他最后一次相聚,是今年2月6日的周扬纪念会。那天到会的有四、五十人,发言的多谈到周扬的悲剧,对当年因所谓“异化问题”受到批判,导致冤死、气死(陆定一语),很是愤慨。温老发言,谈自己执行过立
期刊
在有关苏联剧变的问题上,目前学术界出现了一种说法,说苏联是因“灭史”而遭“灭国”的。笔者孤陋寡闻,不知道这一说法在多大范围的人们中间流行,但就笔者所了解的苏联东欧学术界,起码还很少听到此说。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颇能眩人耳目,不可不加以辨正。  出现这种说法,确乎应了一位颇有名气的研究苏联史的中国学者的一句苦涩之言。他说,苏联史在中国,几乎可以说是少有的几个最难研究的学科之一,因为在我们这里,无论是这
期刊
1998年12月25日,红色高棉领导人乔森潘和农谢向柬埔寨政府投降。  1999年2月9日,最后1700名红色高棉战士在安浓汶被编入柬政府军。  3月6日,红色高棉最后一位领导人切春被政府军捕获。  当今世界最著名的激进组织之一红色高棉,终于走到了它的历史尽头。  红色高棉创造过辉煌,更有过失败;曾让人肃然起敬,也令人不寒而栗。四十年来,它对世人来说始终是个未解开的谜。    ●农村包围城市的又一
期刊
在向科学进军中,周总理提出要科学院当“火车头”,在这个形势下,中央要调很多党的干部到科学院,加强科学院也把我调去了。  陈老总举荐张劲夫    刘振坤(以下简称刘):首先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咱们开门见山,请问您是怎么样调到科学院的?  张劲夫(以下简称张):哈哈!调我到科学院就是一个电话。我那时做经济工作,在地方工业部当党组书记。中央组织部安子文部长打电话给我说,“劲夫啊,调你到科学院工作。”我说
期刊
自本刊1997年第4期报道邓小平一份珍贵手稿的发现以来,社会各界反应强烈。人们不仅从邓小平留下的亲笔提纲中,更深人地了解到当代中国历史性变革的思想源头,而且也为这一珍贵文物的发掘故事所吸引。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再次走访了著名学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文起草的组织者之一于光远先生,希望能进一步了解有关邓小平这篇重要讲话形成的情况。    又意外找到邓
期刊
“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是表现五四文化精神的重要遗产之一。  对“五四”的再认识,首先就要打破既定观念。十七、十八世纪的启蒙先驱者,将任何问题,不管是宗教的、自然的、道德的,都要摆在理性的法庭上重新认识。如果不经过这个过程,不重新再认识、再评价那些已被自己接受的既定观念,就根本谈不到启蒙。这是我对“五四”进行反思、主张新启蒙的由来。今天不是简单地完全按着“五四”的道路走;“五四”未完成的任务应当继承
期刊
在毛泽东听夫划汇报的会上,潘梓年提出“重理轻文”的问题,毛泽东说:“理”还是要重的,“文”文也不要轻,概括为“重理不轻文”。  李真真(以下简称李):我想从中宣部与科学院关系的角度,请二位谈谈在中宣部科学处工作时对科学院历史的了解。  于光远(以下简称于):1966年以前我们在中宣部科学处工作了十多年,文革后重建中宣部时再没有科学处的建制。那段时间工作的情况,我们有责任向你们介绍。  中共中央宣传
期刊
目前已经有很多美国、英国的科学家都在讲,中国会出现科学复兴。大跃进时期我说过中国科学可以后来居上。从大历史长距离考察,这个话现在还有一定的价值。  刘振坤:(以下简称刘)想请您谈谈在科学院工作的经历。您是怎样调到科学院的?  杜润生:(以下简称杜)1953年,毛主席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我被调到北京。邓子恢任部长,叫我当秘书长,帮助他工作。毛主席交待我们的任务主要是按中央决议搞好农业互助合作
期刊
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离休干部张伯良:  《百年潮》的文章说真话说实话,使我明白了或弄清了很多历史真相和大是大非问题,因此,我虽高度近视,每期都要认真地读完全刊。从你们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冤假错案的重新回顾与反思,对一些被掩盖或歪曲了的历史真相的揭示与剖析,我由衷地感到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伟大,感到刘少奇、彭德怀等许多为党为人民而蒙冤受屈的英灵得到了慰藉。  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党员,《百年
期刊
程中原记录整理  我和你(指张闻天夫人刘英同志)是在中央苏区才熟悉的,同闻天,我到莫斯科后就比较熟。他在重庆二女师教书的时候,同我的四哥杨闇公是朋友。他那时宣传新文化,提倡自由恋爱,是个才子。杨闇公支持他。四川军阀要把他驱逐出境时,他还在我家里住过十几天。李伯钊比我先到莫斯科。她在重庆二女师时,是张闻天的学生,对张闻天很佩服。我一去,她就向我介绍张闻天。由于有这些关系,我一到莫斯科就同闻天同志比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