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国时期的齐国人淳于髡,出身于贱民之家,生得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他年轻时被奴隶主招为女奴的配偶,名为“赘婿”,后又因犯罪被处以髡刑,即剃光头发,故名“髡”。但是,淳于髡并未自甘卑贱,他仰慕齐国名相晏婴。勤奋苦学,博闻强记,且学无常师,博采众家之长。他曾与思想家荀子交往很久,颇受教益,并与亚圣孟子过招,辩论过“名与实”“男女授受不亲”的论题,并且写过《王度论》等著作(已失传)。然而使他得以名垂千古的,并非是他的学术造诣,而是他幽默滑稽、机智善辩的口才。
战国时期,各国君王皆喜招贤纳士,令其献计献策,辅佐王政。齐威王即位后,也照例广纳人才。淳于髡以其博学多识和杰出的辩才奉召入宫,得住上大夫,位同公卿,其才华从此得以施展。
齐威王沉湎于淫乐,好为长夜之饮,怠于政事,致使朝政混乱,诸侯趁机出兵侵占齐国土地,国家危在旦夕。但左右畏惧威王,无人敢于劝谏。威王好说隐语,即与人交谈时不直言其意,而是将要表达的意思隐寓于比喻,影射之中。这一天,淳于髡瞅了个机会,和威王说起了隐语:“我想问大王一个问题:国中有一只大鸟,栖于宫庭,三年不飞又不鸣,不知这是什么鸟?”威王一听,这不是讽刺我老人家是只呆鸟,无所作为吗?便以隐语答道:“这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威王被淳于髡这一激,幡然猛醒,召见全国县令商谈国家振兴大事,整顿纲纪,赏忠良,诛奸佞,出兵打击入侵者,诸侯大为震惊,纷纷退还侵占齐国的土地,齐国从此威震诸侯达36年。
威王八年,楚国出动大军侵齐,威王担心齐国难抗强敌,派淳于髡携黄金百斤、车马十驾,前往赵国请求救兵。淳于髡知道带这么点礼物去求救兵,肯定空跑一趟,但他却不直说,而是仰天大笑,连系帽子的丝带都断了。威王见状,问:“先生可是笑礼物太少?”淳于髡说:“微臣怎么敢笑大王呢!”威王更加莫名其妙,又问:“你这么笑,是否有话要说?”淳于髡见吊起了威王的胃口,便说:“臣今天从东边来时,见路旁有个祈祷农事的人,拿着一个猪蹄、一壶酒。求神保佑他五谷丰收,粮食满家。臣见他敬神的物品这么少,而所求又如此之奢,忍不住笑他。”威王一听,脸都红啦,我这堂堂国君,不就像这以少求多的农夫吗?于是让他携黄金千斤、白璧十双、车马百驾,前往赵国。赵国收了厚礼,心中大喜,立发精兵十万,兵车千乘,援救齐国。楚军统帅闻报,不禁胆怯,当夜引兵而去。
威王这只大鸟虽然腾飞,但大摆宴席,做长夜饮的喜好仍未改掉。这次轻而易举使楚国退兵,龙心大悦,又在宫中设宴庆贺胜利,并召出色完成使命的淳于髡入宴,以示慰劳。威王酒喝得高兴,便问淳于髡:“听说先生酒量甚大,不知你能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对威王酗酒颇为反感,便趁机巧言劝谏。他说:“臣饮一斗也醉,饮一石也醉。”威王认为他在说胡话,笑道:“先生飲一斗便醉,又怎能饮一石?有如此酒量的人我还没听说过。”淳于髡于是借题发挥道:“若是大王赐酒,监酒官在旁,御史大人在后,臣诚惶诚恐,饮酒时头都不敢抬,一斗下肚,也就醉了。若是父亲大人招待贵客,让我卷袖束襟,躬身下跪,在一旁伺候,老父与客人不时赐我剩酒,我还要举杯向客人祝寿,几番跪下站起,不过喝上两斗就醉了。若是久别的故友,意外相逢,把酒畅谈,互诉衷肠,喝上五六斗也就醉了。若是街坊聚会,男女杂坐,饮酒随意,时间不限,又有六博、投壶之游戏助兴,酒席间呼朋引类,握手谈笑,也不受罚,和女宾眉目传情,也不禁止,哪怕客人们动手动脚,美女娇娃的耳环、发簪都被扯落在地,也不在意。如此场面,我最开心,喝上八斗,不过两成醉意。日落时分,酒宴已至尾声,有的客人已经告辞,剩下的客人合并酒席,男女促膝同坐,桌上杯盘狼藉,桌下鞋履交错,直喝到宴会厅的蜡烛熄灭。主人送走客人,把我单独留下,令美女相陪,那美女解开绫罗短衣,体香袭人,当此之时,我心欢体舒,神魂颠倒,酒兴大发,也不管什么暴饮伤身,酒醉失德,能喝下一石。可见酒能乱性,乐极则生悲。世间万事都是如此,凡事做得大过头,就会盛极而衰。”威王听出他在暗讽自己狂喝滥饮,拍案道:“说得好!”从此罢长夜之饮,并令淳于髡兼任接待外宾的礼宾司司长(诸侯主客),宗室每设酒宴,都让他在一旁监督。
齐威王死后,宣王即位,仍然欣赏淳于髡的才华,继续重用他。淳于髡则大力荐贤举能,使人才得到重用,并继续施展其辩才,为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着想,对君王的错误决策婉言劝谏,使其纠正。
齐宣王即位后,令臣民举荐贤才,淳于髡竟一日举荐7人。宣王不禁生疑,天下贤才怎能如此之多?淳于髡所荐人才有无假冒伪劣?便召见淳于髡,问道:“寡人听说,千里之内能有一位贤才,那世间的贤才就多得可以比肩而立了;百世而有一位圣人,那世间的圣人就多得接踵而来了,先生一天举荐七位贤才,这贤才岂不太多了吗?”淳于髡答道;“大王话不能这么说。同类的鸟往往同居一处,同类的兽往往结伴而行。我们若是到沼泽地寻找柴胡、桔梗,几辈子也找不到一棵;但若是到山间去找,却可以满载而归。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与贤者同类,大王向我求贤,如同从河里舀水,从火石上取火。我周围的贤士岂止7人,以后我还将继续向大王举荐。”一席话,说得宣王心服口服。
中国历代帝王,虚心纳谏者少,而闻谏则怒者众,臣民因直言惹祸的事例,史不绝书。淳于髡则另辟蹊径,以他的才学与机智,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讽,巧用隐喻、反语、婉曲等修辞手法,以达到规谏君王的过失,使自己的谏言为君王所采纳的目的。他的言谈不但未让君王反感,而且被欣然接受,甚至达到言听计从的地步,可见其辩才之高超。
司马迁说淳于髡:“其谏说,慕晏婴之为人也,然而承意观色为务。”(《史记·田仲完世家》)说明他的谏说秉承齐国另一位雄辩家晏婴之风。而“承意观色为务”,即先以察颜观色,揣摩对方的心理为要务,然后进行谏说。这对一般为达到个人目的而拍马逢迎的人,乃是贬义,但对于以天下为己任,志在使君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心中时时为国计民生着想的淳于髡来说,则是褒义。刘向在《说苑·善说》篇,引用鬼谷子之言:“辩之、明之、持之、匿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入于入之心。……此之谓善说。”意思是,明辨道理,说理清楚,坚持不懈,反复重申,又能切合对方的喜好,你的言辞就会神奇而珍贵,清楚而分明,进入对方的心中。这样就叫善说。刘向还举出许多因善说而安国全身的例子,以证明“辞不可不修,而说不可不善”。
淳于髡的辩才,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无论是对领导还是对朋友,若想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批评和建议,都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摘自《演讲与口才》)
战国时期,各国君王皆喜招贤纳士,令其献计献策,辅佐王政。齐威王即位后,也照例广纳人才。淳于髡以其博学多识和杰出的辩才奉召入宫,得住上大夫,位同公卿,其才华从此得以施展。
齐威王沉湎于淫乐,好为长夜之饮,怠于政事,致使朝政混乱,诸侯趁机出兵侵占齐国土地,国家危在旦夕。但左右畏惧威王,无人敢于劝谏。威王好说隐语,即与人交谈时不直言其意,而是将要表达的意思隐寓于比喻,影射之中。这一天,淳于髡瞅了个机会,和威王说起了隐语:“我想问大王一个问题:国中有一只大鸟,栖于宫庭,三年不飞又不鸣,不知这是什么鸟?”威王一听,这不是讽刺我老人家是只呆鸟,无所作为吗?便以隐语答道:“这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威王被淳于髡这一激,幡然猛醒,召见全国县令商谈国家振兴大事,整顿纲纪,赏忠良,诛奸佞,出兵打击入侵者,诸侯大为震惊,纷纷退还侵占齐国的土地,齐国从此威震诸侯达36年。
威王八年,楚国出动大军侵齐,威王担心齐国难抗强敌,派淳于髡携黄金百斤、车马十驾,前往赵国请求救兵。淳于髡知道带这么点礼物去求救兵,肯定空跑一趟,但他却不直说,而是仰天大笑,连系帽子的丝带都断了。威王见状,问:“先生可是笑礼物太少?”淳于髡说:“微臣怎么敢笑大王呢!”威王更加莫名其妙,又问:“你这么笑,是否有话要说?”淳于髡见吊起了威王的胃口,便说:“臣今天从东边来时,见路旁有个祈祷农事的人,拿着一个猪蹄、一壶酒。求神保佑他五谷丰收,粮食满家。臣见他敬神的物品这么少,而所求又如此之奢,忍不住笑他。”威王一听,脸都红啦,我这堂堂国君,不就像这以少求多的农夫吗?于是让他携黄金千斤、白璧十双、车马百驾,前往赵国。赵国收了厚礼,心中大喜,立发精兵十万,兵车千乘,援救齐国。楚军统帅闻报,不禁胆怯,当夜引兵而去。
威王这只大鸟虽然腾飞,但大摆宴席,做长夜饮的喜好仍未改掉。这次轻而易举使楚国退兵,龙心大悦,又在宫中设宴庆贺胜利,并召出色完成使命的淳于髡入宴,以示慰劳。威王酒喝得高兴,便问淳于髡:“听说先生酒量甚大,不知你能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对威王酗酒颇为反感,便趁机巧言劝谏。他说:“臣饮一斗也醉,饮一石也醉。”威王认为他在说胡话,笑道:“先生飲一斗便醉,又怎能饮一石?有如此酒量的人我还没听说过。”淳于髡于是借题发挥道:“若是大王赐酒,监酒官在旁,御史大人在后,臣诚惶诚恐,饮酒时头都不敢抬,一斗下肚,也就醉了。若是父亲大人招待贵客,让我卷袖束襟,躬身下跪,在一旁伺候,老父与客人不时赐我剩酒,我还要举杯向客人祝寿,几番跪下站起,不过喝上两斗就醉了。若是久别的故友,意外相逢,把酒畅谈,互诉衷肠,喝上五六斗也就醉了。若是街坊聚会,男女杂坐,饮酒随意,时间不限,又有六博、投壶之游戏助兴,酒席间呼朋引类,握手谈笑,也不受罚,和女宾眉目传情,也不禁止,哪怕客人们动手动脚,美女娇娃的耳环、发簪都被扯落在地,也不在意。如此场面,我最开心,喝上八斗,不过两成醉意。日落时分,酒宴已至尾声,有的客人已经告辞,剩下的客人合并酒席,男女促膝同坐,桌上杯盘狼藉,桌下鞋履交错,直喝到宴会厅的蜡烛熄灭。主人送走客人,把我单独留下,令美女相陪,那美女解开绫罗短衣,体香袭人,当此之时,我心欢体舒,神魂颠倒,酒兴大发,也不管什么暴饮伤身,酒醉失德,能喝下一石。可见酒能乱性,乐极则生悲。世间万事都是如此,凡事做得大过头,就会盛极而衰。”威王听出他在暗讽自己狂喝滥饮,拍案道:“说得好!”从此罢长夜之饮,并令淳于髡兼任接待外宾的礼宾司司长(诸侯主客),宗室每设酒宴,都让他在一旁监督。
齐威王死后,宣王即位,仍然欣赏淳于髡的才华,继续重用他。淳于髡则大力荐贤举能,使人才得到重用,并继续施展其辩才,为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着想,对君王的错误决策婉言劝谏,使其纠正。
齐宣王即位后,令臣民举荐贤才,淳于髡竟一日举荐7人。宣王不禁生疑,天下贤才怎能如此之多?淳于髡所荐人才有无假冒伪劣?便召见淳于髡,问道:“寡人听说,千里之内能有一位贤才,那世间的贤才就多得可以比肩而立了;百世而有一位圣人,那世间的圣人就多得接踵而来了,先生一天举荐七位贤才,这贤才岂不太多了吗?”淳于髡答道;“大王话不能这么说。同类的鸟往往同居一处,同类的兽往往结伴而行。我们若是到沼泽地寻找柴胡、桔梗,几辈子也找不到一棵;但若是到山间去找,却可以满载而归。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与贤者同类,大王向我求贤,如同从河里舀水,从火石上取火。我周围的贤士岂止7人,以后我还将继续向大王举荐。”一席话,说得宣王心服口服。
中国历代帝王,虚心纳谏者少,而闻谏则怒者众,臣民因直言惹祸的事例,史不绝书。淳于髡则另辟蹊径,以他的才学与机智,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讽,巧用隐喻、反语、婉曲等修辞手法,以达到规谏君王的过失,使自己的谏言为君王所采纳的目的。他的言谈不但未让君王反感,而且被欣然接受,甚至达到言听计从的地步,可见其辩才之高超。
司马迁说淳于髡:“其谏说,慕晏婴之为人也,然而承意观色为务。”(《史记·田仲完世家》)说明他的谏说秉承齐国另一位雄辩家晏婴之风。而“承意观色为务”,即先以察颜观色,揣摩对方的心理为要务,然后进行谏说。这对一般为达到个人目的而拍马逢迎的人,乃是贬义,但对于以天下为己任,志在使君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心中时时为国计民生着想的淳于髡来说,则是褒义。刘向在《说苑·善说》篇,引用鬼谷子之言:“辩之、明之、持之、匿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入于入之心。……此之谓善说。”意思是,明辨道理,说理清楚,坚持不懈,反复重申,又能切合对方的喜好,你的言辞就会神奇而珍贵,清楚而分明,进入对方的心中。这样就叫善说。刘向还举出许多因善说而安国全身的例子,以证明“辞不可不修,而说不可不善”。
淳于髡的辩才,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无论是对领导还是对朋友,若想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批评和建议,都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摘自《演讲与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