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认知。”中学生这一年龄阶段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语文教育与人格教育却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促进人格的形成存在天然的优势。古典诗词中的人文情感因素影响着一代代人,这就要求每一位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古典诗词来加强他们人格情感的培养。学习鉴赏一首诗词,绝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的良好时机。所以,语文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凭借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诗词对中学生进行人格情操培养。
一、感知诗人,陶冶思想情操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读诗的最佳年龄。这个阶段,他们所读、所背的古诗词,将深深根植于心灵,浸润灵魂。如唐代诗歌大多数积极向上,激进健康,关注现实,对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李白是唐朝诗人中最富有想象力,不畏挫折的人格美的代表。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了自己的乐观,自信。尽管“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现实和理想之间有很大的差距,诗人仍然执著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无论他身处战乱的年代,现实多么残酷,直到晚年都心系国家命运。此外,唐代的诗人还有豪迈的胸襟,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白的《将进酒》,从中见时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些骚人墨客除留下了很多博大精深的传世佳作外,他们所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也令我们倾倒。他们思想深刻,志存高远,有着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他们不仅具有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是中华民族一个个永远不灭的精魂。了解感知他们,可以在我们心中树立起学习的丰碑,使我们深受其影响和感染,从而提高修养,完善自我,陶冶思想情操。
二、品味意境,感受人格魅力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我们在分析古诗词时,不但要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中的意象美,还要引导学生跳出诗词意象,由景理情,去发掘作者描绘自然的深层内涵,接受作者情感的熏陶,培植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情趣、优秀的道德品质、高雅的文化品位和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建构健全的人格。
如柳宗元山水诗《江雪》集中体现出冰雪世界里的高洁人格:“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茫茫宇宙,一片银装素裹,没有飞鸟,更无人迹,在这冷寂冰凉的大背景下,视点由远而近,定格在钓雪的渔翁上。“自然造人,人造自然,从广阔的世界里给自己划出一个小天地,这个小天地就贴满了他自己的形象”。柳宗元在给自己划出的这个冰凉洁白的天地里,贴满了他不畏严寒,傲岸独钓于穷冬烈风中的孤高形象以及如冰雪一般皎洁无瑕的人格标签。柳宗元诗中的渔翁,独来独往,自炊自宿,我行我素,其仙姿行止正是遗世独立的理想人格的象征。自然山水就像一张将人生、命运、环境、追求等等编织在一起的网,透明而又模糊地展示着诗人被现实痛苦压抑而升华了的灵魂——人格美。又如李白、杜甫、王维、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等等,无不在自己的诗词中展示独特的人格魅力,从而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获得一次情感的体验,得到一种人生的感悟。
由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殿堂,聆听古代优秀诗人们的足音;带领学生漫步古诗林,认识、了解诗人,与他们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体验他们的情感美,就能探寻到他们的灵魂与独特的人格魅力。
三、吟读佳句,确立价值取向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理解内化经典诗词中育人醒世、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
从“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虞世南,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周敦颐;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赵翼;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王昌龄,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其彪炳史册、烛照千古的言行事迹,每读来,常令人情不自禁的热血沸腾,肃然起敬。我们品读这些脍炙人口而又耐人寻味的诗句,深入理解其中的含义,能得到深刻的启迪,常思常悟,就能成为人生路上催人奋进,激人向上的精神食粮。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它就能给我们以鼓舞和激励,给我们以智慧和力量。慕古人之高义,发思古之幽情,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素养在无声无息中得到提高,长期以往,会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总之,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对象,善于引导学生感知美的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意识,积极建设、转化有利的审美对象,让学生从情绪体验中得到美的感受、美的愉悦;引导学生在体验美的基础上,发现美、创造美。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受到人性的陶冶,心灵的滋养,人生的启迪,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真正发挥语文教育的价值。
作者单位:广东大埔县虎山中学。
一、感知诗人,陶冶思想情操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读诗的最佳年龄。这个阶段,他们所读、所背的古诗词,将深深根植于心灵,浸润灵魂。如唐代诗歌大多数积极向上,激进健康,关注现实,对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李白是唐朝诗人中最富有想象力,不畏挫折的人格美的代表。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了自己的乐观,自信。尽管“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现实和理想之间有很大的差距,诗人仍然执著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无论他身处战乱的年代,现实多么残酷,直到晚年都心系国家命运。此外,唐代的诗人还有豪迈的胸襟,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白的《将进酒》,从中见时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些骚人墨客除留下了很多博大精深的传世佳作外,他们所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也令我们倾倒。他们思想深刻,志存高远,有着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他们不仅具有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是中华民族一个个永远不灭的精魂。了解感知他们,可以在我们心中树立起学习的丰碑,使我们深受其影响和感染,从而提高修养,完善自我,陶冶思想情操。
二、品味意境,感受人格魅力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我们在分析古诗词时,不但要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中的意象美,还要引导学生跳出诗词意象,由景理情,去发掘作者描绘自然的深层内涵,接受作者情感的熏陶,培植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情趣、优秀的道德品质、高雅的文化品位和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建构健全的人格。
如柳宗元山水诗《江雪》集中体现出冰雪世界里的高洁人格:“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茫茫宇宙,一片银装素裹,没有飞鸟,更无人迹,在这冷寂冰凉的大背景下,视点由远而近,定格在钓雪的渔翁上。“自然造人,人造自然,从广阔的世界里给自己划出一个小天地,这个小天地就贴满了他自己的形象”。柳宗元在给自己划出的这个冰凉洁白的天地里,贴满了他不畏严寒,傲岸独钓于穷冬烈风中的孤高形象以及如冰雪一般皎洁无瑕的人格标签。柳宗元诗中的渔翁,独来独往,自炊自宿,我行我素,其仙姿行止正是遗世独立的理想人格的象征。自然山水就像一张将人生、命运、环境、追求等等编织在一起的网,透明而又模糊地展示着诗人被现实痛苦压抑而升华了的灵魂——人格美。又如李白、杜甫、王维、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等等,无不在自己的诗词中展示独特的人格魅力,从而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获得一次情感的体验,得到一种人生的感悟。
由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殿堂,聆听古代优秀诗人们的足音;带领学生漫步古诗林,认识、了解诗人,与他们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体验他们的情感美,就能探寻到他们的灵魂与独特的人格魅力。
三、吟读佳句,确立价值取向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理解内化经典诗词中育人醒世、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
从“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虞世南,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周敦颐;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赵翼;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王昌龄,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其彪炳史册、烛照千古的言行事迹,每读来,常令人情不自禁的热血沸腾,肃然起敬。我们品读这些脍炙人口而又耐人寻味的诗句,深入理解其中的含义,能得到深刻的启迪,常思常悟,就能成为人生路上催人奋进,激人向上的精神食粮。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它就能给我们以鼓舞和激励,给我们以智慧和力量。慕古人之高义,发思古之幽情,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素养在无声无息中得到提高,长期以往,会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总之,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对象,善于引导学生感知美的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意识,积极建设、转化有利的审美对象,让学生从情绪体验中得到美的感受、美的愉悦;引导学生在体验美的基础上,发现美、创造美。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受到人性的陶冶,心灵的滋养,人生的启迪,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真正发挥语文教育的价值。
作者单位:广东大埔县虎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