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和谐教育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师们不断地体验着和谐教育所带来的新气息和新思想,它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作为目标,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在和谐基础上产生“谐振效应”,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和谐的教育下,个体的发展达到最佳程度或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益和效率,同时教师也在这种和谐中产生了强烈的教育意识、资源意识和课堂环境意识,努力去开发,积极去运用,在为学生创设厚实、优美、和谐的学习环境的探索中也发展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创设和谐教育就是要抓住和谐课堂这一主阵地. 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如何构建和谐课堂呢?
一、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翻开新的数学教材,色彩鲜艳,图文并茂是总体印象,再看内容,一改过去的准备题——例题——练一练的固定模式,而是按照“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结构,即创设一个学生十分熟悉的问题情景,经过全体学生的充分参与,共同讨论,逐步让学生建立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这一模型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标准”中指出,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数学教学上,而是要学生体会数字的社会价值,在生活中体会数字思想,考虑人的全面发展,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恰当地利用并改进教材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时,可设计这样一道练习:教师节那天,妈妈买了3盆花,一盆开了2朵,一盆开了5朵,一盆开9朵,王凡想送两盆给许老师,那许老师最少能收到几朵花?最多又是几朵呢?再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教者问:“你在哪儿见过0?”学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很多见过0的地方. 这样将枯燥的数学问题变成熟悉的生活情景,学生很容易就掌握,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课堂结构的人文化,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认为课程不再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而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课程也不再是教学计划和目标,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不再只是由教材这单一因素构成的静态课程,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因素互相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的构建过程. 这就要求学生间的关系体现出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也要求教师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 同学间通过交流与合作,能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师生间的“和谐”,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成效,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等合作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也在创设这种积极、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从而很好地发展着和谐课堂,调和着师生的关系. 现在的课堂,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我们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在回答问题时,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站立,有了什么想法立刻站起来回答,对于别人的回答欠妥的也能及时给予纠正或补充,上课时的姿势,有的跪着,有的站着,有的悄悄勾肩搭背,千姿百态,学生几乎不再举手发言,而是抢答,甚至喊叫,学生畅所欲言,敢想敢说,能把自己的想法观点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人,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创新火花的激发提供了可能. 这样,教者在课堂上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例如:在某教师上的一堂2~5的分与合教研课中,在执教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分与和,便让其动手分摆图片,这时课堂上一片“混乱”,学生都动起来,教者给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操作,正因为如此,便出现了许许多多种方法. “你是怎么分的,你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教师的适时提问,使学生的思维瞬间被牵引过来,真正做到形散神不散,做到有目的的思考.
三、课堂评价的多元化,让学生轻松地学习
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在课堂上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课堂上老师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赞扬和鼓励. 从而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进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每一个学生对问题做出回答之后,教师都应该及时给予反馈,并且注意评价语言的丰富性. 学生每一次的开口表达,都是教师进行教育,进行鼓励,进行师生交流,达到师生互动的最佳时机. 一堂课上这样的机会在不断地反复出现,教师应该善于把握好每一次机会,使学生在一个轻松、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充满被关怀,被鼓励的愿望,对于学生而言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尤为重要.
课堂评价不仅仅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学习状态. 评价的目标、内容、方法要多元化,在关注共性的基础上特别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发展,体现评价过程的开放、平等、民主、协商等特点,并且强调评价时的真实性和情景性.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课程改革突破口在课堂,而课堂改革聚焦在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通过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和谐课堂,创造教师新的职业生活和学生新的学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翻开新的数学教材,色彩鲜艳,图文并茂是总体印象,再看内容,一改过去的准备题——例题——练一练的固定模式,而是按照“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结构,即创设一个学生十分熟悉的问题情景,经过全体学生的充分参与,共同讨论,逐步让学生建立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这一模型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标准”中指出,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数学教学上,而是要学生体会数字的社会价值,在生活中体会数字思想,考虑人的全面发展,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恰当地利用并改进教材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时,可设计这样一道练习:教师节那天,妈妈买了3盆花,一盆开了2朵,一盆开了5朵,一盆开9朵,王凡想送两盆给许老师,那许老师最少能收到几朵花?最多又是几朵呢?再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教者问:“你在哪儿见过0?”学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很多见过0的地方. 这样将枯燥的数学问题变成熟悉的生活情景,学生很容易就掌握,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课堂结构的人文化,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认为课程不再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而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课程也不再是教学计划和目标,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不再只是由教材这单一因素构成的静态课程,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因素互相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的构建过程. 这就要求学生间的关系体现出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也要求教师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 同学间通过交流与合作,能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师生间的“和谐”,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成效,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等合作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也在创设这种积极、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从而很好地发展着和谐课堂,调和着师生的关系. 现在的课堂,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我们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在回答问题时,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站立,有了什么想法立刻站起来回答,对于别人的回答欠妥的也能及时给予纠正或补充,上课时的姿势,有的跪着,有的站着,有的悄悄勾肩搭背,千姿百态,学生几乎不再举手发言,而是抢答,甚至喊叫,学生畅所欲言,敢想敢说,能把自己的想法观点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人,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创新火花的激发提供了可能. 这样,教者在课堂上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例如:在某教师上的一堂2~5的分与合教研课中,在执教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分与和,便让其动手分摆图片,这时课堂上一片“混乱”,学生都动起来,教者给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操作,正因为如此,便出现了许许多多种方法. “你是怎么分的,你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教师的适时提问,使学生的思维瞬间被牵引过来,真正做到形散神不散,做到有目的的思考.
三、课堂评价的多元化,让学生轻松地学习
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在课堂上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课堂上老师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赞扬和鼓励. 从而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进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每一个学生对问题做出回答之后,教师都应该及时给予反馈,并且注意评价语言的丰富性. 学生每一次的开口表达,都是教师进行教育,进行鼓励,进行师生交流,达到师生互动的最佳时机. 一堂课上这样的机会在不断地反复出现,教师应该善于把握好每一次机会,使学生在一个轻松、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充满被关怀,被鼓励的愿望,对于学生而言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尤为重要.
课堂评价不仅仅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学习状态. 评价的目标、内容、方法要多元化,在关注共性的基础上特别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发展,体现评价过程的开放、平等、民主、协商等特点,并且强调评价时的真实性和情景性.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课程改革突破口在课堂,而课堂改革聚焦在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通过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和谐课堂,创造教师新的职业生活和学生新的学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