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土层液化会导致地基产生形变,从而造成对地基上建筑物的损害。在地震区进行建筑工程,需要考虑砂土地基的液化问题。本文研究了地基液化形成的条件,液化地基危害,提出防止地基液化的思路,研究了防止地基液化的处理方法。本文的研究对于在震区进行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地基液化危害
0 引言
松散的砂土,含水达到饱和后,受到外界动力作用时,颗粒间隙间水压力急剧上升,水压力尚未全部消解时,砂土、粘砂土接触点传递的压力减小,砂土颗粒呈现悬浮状态,成为液体状态而丧失抗剪强度和承载能力,出现液化现象,使地基承载力消失,此即土层的液化现象。土层液化会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液化土向低处流动,从而造成对地基上建筑物的损害。根据以往的工程经验,在地震区进行建筑工程,需要考虑砂土地基的液化问题。
1 地基液化形成的条件
砂土液化形成的条件与砂土粒径、砂土密度、砂土层埋深、地下水位、地震强度、地震持续时间等因素有关。砂土粒径是决定砂土液化的重要因素。砂土粒径在0.075~0.100毫米之间时,砂土更容易发生液化现象。通常粒径在0.075~0.100毫米之间砂土含量达到总重40%以上时,砂土液化可能性增加。砂土相对密度影响砂土的动力稳定性,是决定砂土液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砂土相对密度小于70%时,容易发生液化现象,砂土相对密度大于70%时,不会发生砂土液化现象。粘性土影响砂土液化,砂土中粘粒含量越高,越不容易发生砂土液化。砂土层越深,覆盖压力大,不易发生砂土液化现象,在有效覆盖压力小于50千帕的区域,易发生砂土液化现象。地震烈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越易发生砂土液化现象。
2 地基液化的危害
2.1 砂土液化的危害的表现 地震是引起砂土液化的主要原因,另外机器振动、打桩和爆破,也可以引起砂土的液化。砂土液化的变形会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沉陷,或者造成地基液化流滑形成滑裂,造成房屋开裂,铁路轨道悬空或拉裂,路面塌陷、开裂、坍滑,桥梁折断,河道淤塞,农田掩埋,坝体失稳等。
2.2 砂土液化危害的特点 ①砂土液化危害多出现在地震之后,喷砂喷水、地基失稳、房屋倒塌常发生在地震之后,说明地震产生了降低砂土强度的作用,地基液化失稳是在静力作用下产生的;②砂土地基液化对建筑造成的震害,主要以倾斜、沉降为主,倒塌建筑占的比例比较小;③液化砂土层有一定的减震作用,可以削弱地震波,所以在地震持续时间短时,砂土液化区受到的地震破坏比非液化区轻;④液化产生后,液化砂土层会发生大面积流动,即使液化层水平分力很小,也会产生砂土层的大面积滑动。
3 防止地基液化的思路
①控制砂土层水分含量,控制砂土层的渗透性,增加砂土颗粒的直接接触,相互嵌入性提高,防止超静孔隙水压力的产生。通常采取的措施是防渗、排水等。②改变砂土层的颗粒结构,增强砂土密实度,从而提高砂土层的结构强度。通常采取的措施是振动加密、碎石桩、振动压实等。③改变砂土层的组成,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对砂土层进行化学注浆,对砂土层进行砂土改良等。④改变砂土层的围压,增加砂土层侧向约束,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反压护道方法。
4 防止地基液化的主要方法
4.1 强夯法。强夯法利用吊车和巨锤,利用高落距用巨锤夯击地面,通过冲击使地基土层密实,提高土层颗粒的嵌入性,减小土层颗粒之间的孔隙,提高地基承载力。强夯法可以对易于液化的土层进行地基加固,对于碎石土、砂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等地基进行处理。全液化地基处理面积大,且施工区域无重要建筑物时,适于使用强夯法。强夯法设备简单、成本低、效果好、速度快。
4.2 换填法。换填法是通过改变砂土层的构成,来解决砂土地基的液化问题。通常砂土法的加固深度3~4米,将砂土以下一定范围内存在液化风险的土层挖去,回填以强度较大的、素土、碎石、灰土等材料,分层夯实,增强土层的稳定性。换填法施工简单,施工速度快,成本低、工艺成熟。换填法适用于浅层地基处理,适于中小型建筑地基处理。如果地基所在位置软土层厚、软土埋深大、换填材料不足,不适于采用换填法。
4.3 砂桩法。砂桩法是用振动、冲击等方式,在易于液化的砂土地基中成孔,将砂擠入孔中,通过密实砂柱体加固砂土地基的方法,加固深度约为20米。砂桩法通过挤密作用,使砂桩与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提高了土层颗粒的结构强度,有效防止砂土地基液化。
4.4 碎石桩法。砂桩法是用振动、冲击等方式,在易于液化的砂土地基中成孔,将碎石挤入孔中,由碎石所形成密实桩体。碎石桩法加固效果好、施工速度快、工艺成熟。碎石桩法加固深度通常在20~25米。
5 结束语
实际工程施工中,对于液化地基,需要做好勘察工作,查清施工现场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情况,判断地基液化的风险,根据工程性质,进行前期试验,进行科学的计算,做出合理、安全、经济的液化地基处理方案。
参考文献:
[1]蒋楚生.高裂度地震区铁路液化地基处理措施的试验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12(12).
[2]刘松玉.共振法加固公路可液化地基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12(06).
[3]王睿.液化地基侧向流动引起的桩基础破坏分析[J].岩土力学,2011(S1).
[4]叶斌.液化砂土地基刚度恢复过程的振动台试验[J].水利学报,2012(07).
[5]赵剑明.穿黄隧洞地基地震反应分析与液化可能性评价[J].人民长江,2011(08).
作者简介:张国民(1982-),男,河北衡水人,工程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工程地质勘察。
关键词:地基液化危害
0 引言
松散的砂土,含水达到饱和后,受到外界动力作用时,颗粒间隙间水压力急剧上升,水压力尚未全部消解时,砂土、粘砂土接触点传递的压力减小,砂土颗粒呈现悬浮状态,成为液体状态而丧失抗剪强度和承载能力,出现液化现象,使地基承载力消失,此即土层的液化现象。土层液化会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液化土向低处流动,从而造成对地基上建筑物的损害。根据以往的工程经验,在地震区进行建筑工程,需要考虑砂土地基的液化问题。
1 地基液化形成的条件
砂土液化形成的条件与砂土粒径、砂土密度、砂土层埋深、地下水位、地震强度、地震持续时间等因素有关。砂土粒径是决定砂土液化的重要因素。砂土粒径在0.075~0.100毫米之间时,砂土更容易发生液化现象。通常粒径在0.075~0.100毫米之间砂土含量达到总重40%以上时,砂土液化可能性增加。砂土相对密度影响砂土的动力稳定性,是决定砂土液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砂土相对密度小于70%时,容易发生液化现象,砂土相对密度大于70%时,不会发生砂土液化现象。粘性土影响砂土液化,砂土中粘粒含量越高,越不容易发生砂土液化。砂土层越深,覆盖压力大,不易发生砂土液化现象,在有效覆盖压力小于50千帕的区域,易发生砂土液化现象。地震烈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越易发生砂土液化现象。
2 地基液化的危害
2.1 砂土液化的危害的表现 地震是引起砂土液化的主要原因,另外机器振动、打桩和爆破,也可以引起砂土的液化。砂土液化的变形会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沉陷,或者造成地基液化流滑形成滑裂,造成房屋开裂,铁路轨道悬空或拉裂,路面塌陷、开裂、坍滑,桥梁折断,河道淤塞,农田掩埋,坝体失稳等。
2.2 砂土液化危害的特点 ①砂土液化危害多出现在地震之后,喷砂喷水、地基失稳、房屋倒塌常发生在地震之后,说明地震产生了降低砂土强度的作用,地基液化失稳是在静力作用下产生的;②砂土地基液化对建筑造成的震害,主要以倾斜、沉降为主,倒塌建筑占的比例比较小;③液化砂土层有一定的减震作用,可以削弱地震波,所以在地震持续时间短时,砂土液化区受到的地震破坏比非液化区轻;④液化产生后,液化砂土层会发生大面积流动,即使液化层水平分力很小,也会产生砂土层的大面积滑动。
3 防止地基液化的思路
①控制砂土层水分含量,控制砂土层的渗透性,增加砂土颗粒的直接接触,相互嵌入性提高,防止超静孔隙水压力的产生。通常采取的措施是防渗、排水等。②改变砂土层的颗粒结构,增强砂土密实度,从而提高砂土层的结构强度。通常采取的措施是振动加密、碎石桩、振动压实等。③改变砂土层的组成,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对砂土层进行化学注浆,对砂土层进行砂土改良等。④改变砂土层的围压,增加砂土层侧向约束,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反压护道方法。
4 防止地基液化的主要方法
4.1 强夯法。强夯法利用吊车和巨锤,利用高落距用巨锤夯击地面,通过冲击使地基土层密实,提高土层颗粒的嵌入性,减小土层颗粒之间的孔隙,提高地基承载力。强夯法可以对易于液化的土层进行地基加固,对于碎石土、砂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等地基进行处理。全液化地基处理面积大,且施工区域无重要建筑物时,适于使用强夯法。强夯法设备简单、成本低、效果好、速度快。
4.2 换填法。换填法是通过改变砂土层的构成,来解决砂土地基的液化问题。通常砂土法的加固深度3~4米,将砂土以下一定范围内存在液化风险的土层挖去,回填以强度较大的、素土、碎石、灰土等材料,分层夯实,增强土层的稳定性。换填法施工简单,施工速度快,成本低、工艺成熟。换填法适用于浅层地基处理,适于中小型建筑地基处理。如果地基所在位置软土层厚、软土埋深大、换填材料不足,不适于采用换填法。
4.3 砂桩法。砂桩法是用振动、冲击等方式,在易于液化的砂土地基中成孔,将砂擠入孔中,通过密实砂柱体加固砂土地基的方法,加固深度约为20米。砂桩法通过挤密作用,使砂桩与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提高了土层颗粒的结构强度,有效防止砂土地基液化。
4.4 碎石桩法。砂桩法是用振动、冲击等方式,在易于液化的砂土地基中成孔,将碎石挤入孔中,由碎石所形成密实桩体。碎石桩法加固效果好、施工速度快、工艺成熟。碎石桩法加固深度通常在20~25米。
5 结束语
实际工程施工中,对于液化地基,需要做好勘察工作,查清施工现场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情况,判断地基液化的风险,根据工程性质,进行前期试验,进行科学的计算,做出合理、安全、经济的液化地基处理方案。
参考文献:
[1]蒋楚生.高裂度地震区铁路液化地基处理措施的试验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12(12).
[2]刘松玉.共振法加固公路可液化地基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12(06).
[3]王睿.液化地基侧向流动引起的桩基础破坏分析[J].岩土力学,2011(S1).
[4]叶斌.液化砂土地基刚度恢复过程的振动台试验[J].水利学报,2012(07).
[5]赵剑明.穿黄隧洞地基地震反应分析与液化可能性评价[J].人民长江,2011(08).
作者简介:张国民(1982-),男,河北衡水人,工程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工程地质勘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