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名教师,如何理解教育,如何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取得好成绩,学有所成,成人成才。笔者认为通过自己的专业,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利用课本中的内容,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的习惯非常重要。
关键词:转换; 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64-001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我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偶尔也会教授高中语文。新课标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我已经教了8年,从初一到初三多年来课文一直没有大的变化,所以我对初中语文课本较为熟悉。
多年的教学让我渐渐地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只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语文教参上的注解来上课,对学生而言仅仅是学到大量的语文知识点罢了。又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接受能力等不尽相同,学生彼此间的差异很大。而语文又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由此推论基础都有大的差异,更不必说别的科目了。
我真是越来越觉得现在的语文教育太偏重语文的实用性,太注重教授方式方法,教参上对课文的解读越来越细,以至于教师已经不必思考而只需照本宣读。学生也不必自己体会,而只需等待教师讲出答案然后再去死记硬背。如果脱离了教参,教师还能上课吗?学生还能学到东西吗?或者教师和学生能否跳出教参另有所得呢?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谚语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想想古语,看看当下,我以为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已经不是在传“道”,而是在传“术”。学生也没有了“悟”的过程。可问题是现在的教育教学似乎也没有让学生的成绩有大幅度的提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笔者以为主要原因是语文教师们往往只专注于课文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引导,同时又缺乏一点挑战权威的勇气。就好像一支部队上战场打仗,战斗意志比一切战术战法都重要,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习惯才是学习好坏的核心。所以作为最基础学科——语文的专业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對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那么语文教师每天一般只有1~2节课的时间可以跟学生面对面的接触,有没有办法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核心能力呢?笔者以为有,就是从我们的课文入手,在教授课文内容的同时跳出教参以外,打开另外一扇窗,我们将会发现许多课文只要转换一个视角,就能帮助教师引导我们的学生。
笔者下面就为大家举出几个实例:比如在初二第一学期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题目为《草》,讲述了红军战士在过草地的过程中误食了有毒野菜。面对这种情况,周副主席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先是详细询问了有毒野菜的样子,生长环境,味道并作了详细的记录,接着又派人去总部汇报情况,要求以总部的名义下达一个切勿食用有毒野菜的通告,在通告上对有毒野菜画了图形并有文字说明,最好还要有标本。面对这段描写,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着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详细”二字。周副主席做的事说的话是很详细的,这样每个战士接到通告后才能明白才知道该怎么做。
再比如课文《最后一课》。这篇文章一直被收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大部分人看完以后都会同情法国人而痛恨普鲁士人。而笔者以为我们作为中国人,面对历史上的普法战争和这篇课文,能否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换个角度去思考一下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法国战败而普鲁士战胜呢?我们可以拿课文里的法国人与普鲁士人做个比较,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战争的双方生活的态度很不一样。在法国大人只顾赚钱,为了赚钱宁愿让孩子去工厂干活;孩子也没将心思放在学习上,整天惦记着逃学去小树林捕鸟摘花;教师为了浇花钓鱼也会让孩子们停课、放假。即使战败了,人们看见布告栏上的坏消息也似乎与自己无关,甚至还有心情拿来开玩笑。反观普鲁士人,他们作为普法战争的胜利者却并没有躺在胜利的果实上睡大觉,他们的军队像平时一样的出操,一训练就是半天。到了占领区立即委派新的教师上课。这一切都说明普鲁士人生活的严肃认真。
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就从该角度入手,不像过去那样一味站在法国一边痛斥普鲁士为侵略者,而是较为客观地看待双方,让学生从“侵略者”身上学习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吧。
“详细”,“严肃认真”都属于学习习惯的范畴。毛主席曾经说过:“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事先周密全面的侦察以及对各种侦察资料详细仔细的分析。”在这里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师通过对教材的仔细分析都可以得到引导学生的材料。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实在应该从培养人的角度去教导学生,慢慢养成学生认真、细致、耐心的习惯。
关键词:转换; 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64-001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我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偶尔也会教授高中语文。新课标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我已经教了8年,从初一到初三多年来课文一直没有大的变化,所以我对初中语文课本较为熟悉。
多年的教学让我渐渐地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只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语文教参上的注解来上课,对学生而言仅仅是学到大量的语文知识点罢了。又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接受能力等不尽相同,学生彼此间的差异很大。而语文又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由此推论基础都有大的差异,更不必说别的科目了。
我真是越来越觉得现在的语文教育太偏重语文的实用性,太注重教授方式方法,教参上对课文的解读越来越细,以至于教师已经不必思考而只需照本宣读。学生也不必自己体会,而只需等待教师讲出答案然后再去死记硬背。如果脱离了教参,教师还能上课吗?学生还能学到东西吗?或者教师和学生能否跳出教参另有所得呢?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谚语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想想古语,看看当下,我以为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已经不是在传“道”,而是在传“术”。学生也没有了“悟”的过程。可问题是现在的教育教学似乎也没有让学生的成绩有大幅度的提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笔者以为主要原因是语文教师们往往只专注于课文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引导,同时又缺乏一点挑战权威的勇气。就好像一支部队上战场打仗,战斗意志比一切战术战法都重要,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习惯才是学习好坏的核心。所以作为最基础学科——语文的专业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對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那么语文教师每天一般只有1~2节课的时间可以跟学生面对面的接触,有没有办法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核心能力呢?笔者以为有,就是从我们的课文入手,在教授课文内容的同时跳出教参以外,打开另外一扇窗,我们将会发现许多课文只要转换一个视角,就能帮助教师引导我们的学生。
笔者下面就为大家举出几个实例:比如在初二第一学期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题目为《草》,讲述了红军战士在过草地的过程中误食了有毒野菜。面对这种情况,周副主席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先是详细询问了有毒野菜的样子,生长环境,味道并作了详细的记录,接着又派人去总部汇报情况,要求以总部的名义下达一个切勿食用有毒野菜的通告,在通告上对有毒野菜画了图形并有文字说明,最好还要有标本。面对这段描写,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着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详细”二字。周副主席做的事说的话是很详细的,这样每个战士接到通告后才能明白才知道该怎么做。
再比如课文《最后一课》。这篇文章一直被收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大部分人看完以后都会同情法国人而痛恨普鲁士人。而笔者以为我们作为中国人,面对历史上的普法战争和这篇课文,能否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换个角度去思考一下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法国战败而普鲁士战胜呢?我们可以拿课文里的法国人与普鲁士人做个比较,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战争的双方生活的态度很不一样。在法国大人只顾赚钱,为了赚钱宁愿让孩子去工厂干活;孩子也没将心思放在学习上,整天惦记着逃学去小树林捕鸟摘花;教师为了浇花钓鱼也会让孩子们停课、放假。即使战败了,人们看见布告栏上的坏消息也似乎与自己无关,甚至还有心情拿来开玩笑。反观普鲁士人,他们作为普法战争的胜利者却并没有躺在胜利的果实上睡大觉,他们的军队像平时一样的出操,一训练就是半天。到了占领区立即委派新的教师上课。这一切都说明普鲁士人生活的严肃认真。
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就从该角度入手,不像过去那样一味站在法国一边痛斥普鲁士为侵略者,而是较为客观地看待双方,让学生从“侵略者”身上学习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吧。
“详细”,“严肃认真”都属于学习习惯的范畴。毛主席曾经说过:“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事先周密全面的侦察以及对各种侦察资料详细仔细的分析。”在这里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师通过对教材的仔细分析都可以得到引导学生的材料。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实在应该从培养人的角度去教导学生,慢慢养成学生认真、细致、耐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