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以拉丁美洲的历史和现状为背景,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分析和思考,从1950年开始创作出一批作品。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枯枝败叶》《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格兰德大娘的葬礼》《恶时辰》《纯真的埃伦蒂拉与残忍的祖母》等,而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和《家长的没落》。西方评论界认为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拉丁美洲文坛投出的两枚“炸弹”。
【作品推介】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投射出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的风云变幻。小说中融入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元素,巧妙地将现实与虚幻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其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从1830年至十九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数十万人在战争中丧生。本书用很长的篇幅描述了这一史实,并且通过主人公富有传奇色彩的生活来表现,将统治者的残忍、政客们的虚伪、民众的愚昧和盲从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形象,展现出一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上的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这种孤独弥漫在布恩地亚家族和马贡多镇,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家指出这一点,是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渗透在《百年孤独》中的孤独感的主要内涵应该是对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研究之后产生的倔强的自信。
【作品风格】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我们对之还是比较陌生的。作者遵循“变幻想为现实而又不失为真”的原则,通过构思和想象,将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有些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人们寻根溯源去探讨这种创作手法的欲望。
马尔克斯曾说,他写的《百年孤独 》“是百分之百源于现实的,即我们特有的现实”。 小说的百年、拉美的百年,就是拉美人民苦难的百年、流亡的百年、血腥的百年、斗争的百年。魔幻现实主义以强烈的人道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反对独裁专制和种族歧视,反对殖民主义和侵略扩张,揭露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
【精彩选段】
外国人当然认为雷麦黛丝终于屈从了蜂王难免的命运,而她家里的人却想用升天的神话挽回她的面子。菲兰达满怀嫉妒,最终承认了这个奇迹,很长时间都在恳求上帝送回她的床单。马孔多的大多数土著居民也相信这个奇迹,甚至点起蜡烛举行安魂祈祷。大概,如果不是所有的奥雷连诺惨遭野蛮屠杀的恐怖事件代替了大家的惊讶,大家长久都不会去谈其他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奥雷连诺上校预感到了儿子们的悲惨结局,虽然没有明确这种感觉就是预兆。跟成群的外国人一起来到马孔多的,还有奥雷连诺·塞拉多和奥雷连诺·阿卡亚,他俩希望留在马孔多的时候,父亲却想劝阻他们。现在,天一黑走路就很危险,他不明白这两个儿子将在镇上干些什么。可是,奥雷连诺·森腾诺和奥雷连诺·特里斯特在奥雷连诺第二的支持下,却让两个兄弟在自己的工厂里干活。奥雷连诺上校是有理由反对这种决定的,虽说他的理由还很不清楚。布劳恩先生是坐着第一辆小汽车来到马孔多的——这是一辆桔黄色的小汽车,装有可以折起的顶篷,嘟嘟的喇叭声吓得镇上的狗狺狺直叫;奥雷连诺上校看见这个外国佬的时候,就对镇上的人在这个外国佬面前的卑躬样儿感到愤怒,知道他们自从扔下妻子儿女、扛起武器走向战争以来,精神面貌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尼兰德停战协定以后,掌管马孔多的是一个失去了独立性的镇民,是从爱好和平的、困倦的保守党人中间选出的一些无权的法官。“这是残废管理处,”奥雷连诺上校看见手持木棒的赤足警察,就说,“我们打了那么多的仗,都是为了不把自己的房子刷成蓝色嘛。”然而,香蕉公司出现以后,专横傲慢的外国人代替了地方官吏,布劳恩先生让他们住在“电气化养鸡场”里,享受高等人士的特权,不会象镇上其他的人那样苦于酷热和蚊子,也不会像别人那样感到许多不便和困难。手执大砍刀的雇佣刽子手取代了以前的警察。奥雷连诺上校关在自己的作坊里思考这些变化,在长年的孤独中第一次痛切地坚信,没把战争进行到底是他的错误。正巧有一天,大家早已忘却的马格尼菲柯·维斯巴尔的弟弟,带着一个七岁的孙子到广场上一个小摊跟前去喝柠檬水。小孩儿偶然把饮料洒到旁边一个警士班长的制服上,这个野蛮人就用锋利的大砍刀把小孩儿剁成了碎块,并且一下子砍掉了试图搭救孙子的祖父的脑袋。当几个男人把老头儿的尸体搬走的时候,全镇的人都看见了无头的尸体,看见了一个妇人手里拎着的脑袋,看见了一个装着孩子骸骨的、血淋淋的袋子。
这个景象结束了奥雷连诺上校的悔罪心情。年轻时,看见一个被疯狗咬伤的妇人被枪托打死,他曾恼怒至极;现在他也像那时一样,望着街上一群麇集的观众,就用往常那种雷鸣般的声音(因他无比地憎恨自己,他的声音又洪亮了),向他们发泄再也不能遏制的满腔怒火。
“等着吧,”他大声叫嚷,“最近几天我就把武器发给我的一群孩子,让他们除掉这些坏透了的外国佬。”
对奥雷连诺上校来说,这是黑暗的日子。共和国总统用电报向他表示慰问,答应进行彻底调查,并且赞扬死者。根据总统的指示,镇长带者四个花圈参加丧礼,想把它们放在棺材上,上校却把它们摆在街上。安葬之后,他拟了一份措词尖锐的电报给共和国总统,亲自送到邮电局,可是电报员拒绝拍发。于是,奥宙连诺上校用极不友好的问句充实了电文。放在信封里邮寄,就像妻子死后那样,也像战争中他的好友们死亡时多次经历过的那样,他感到的不是悲哀,而是盲目的愤怒和软弱无能,他指责安东尼奥·伊萨贝尔是同谋犯,故意在他的儿子们的脸上画上擦洗不掉的十字,使得敌人能够认出他们。老朽的神父已经有点儿头脑昏聩,在讲坛上布道时竟胡乱解释《圣经》,吓唬教区居民;有一天下午,他拿着一个通常在大斋第一天用来盛圣灰的大碗,来到布恩蒂亚家里,想给全家人抹上圣灰,表明圣灰是容易擦掉的。可是大家心中生怕倒霉,甚至菲兰达也不让他在她的身上试验。以后,在大斋的第一天,再也没有一个布恩蒂亚家里的人跪在圣坛栏杆跟前了。 在很长时间里,奥雷连诺上校未能恢复失去的平静。他怀着满腔的怒火不再制作全鱼,勉强进点饮食,在地上拖着斗篷,像梦游人一样在房子里踱来踱去。到了第三个月末尾,他的头发完全白了,从前卷起的胡须垂在没有血色的嘴唇两边,可是两只眼睛再一次成了两块燃烧的炭火;在他出生时,这两只眼睛曾把在场的人吓了一跳,而且两眼一扫就能让椅子移动。奥雷连诺上校满怀愤怒,妄图在自己身上找到某种预感,那种预感曾使他年轻时沿着危险的小道走向光荣的荒漠。他迷失在这座陌生的房子里,这里的任何人和任何东西都已激不起他的一点儿感情。有一次他走进梅尔加德斯的房间,打算找出战前的遗迹,但他只看见垃圾、秽物和各种破烂,这些都是在荒芜多年之后堆积起来的。那些早已无人阅读的书,封面和羊皮纸已被潮气毁坏,布满了绿霉,而房子里往日最明净的空气,也充溢着难以忍受的腐烂气味。另一天早晨,他发现乌苏娜在栗树底下——她正把头伏在已故的丈夫的膝上抽泣。“向你父亲问安吧!”乌苏娜说。他在栗树前面停了片刻,再一次看见,即使是这块土地也没激起他的任何感情。
“他在说什么呀!”奥雷连诺上校问道。
“他很难过,”乌苏娜回答,“他以为你该死啦。”
“告诉他吧,”上校笑着说,“人不是该死的时候死的,而是能死的时候死的。”
亡父的预言激起了他心中剩下的最后一点儿傲气,可是他把这种刹那间的傲气错误地当成了突然进发的力量。他向母亲追问,在圣约瑟夫石膏像里发现的金币究竟藏在哪儿。“这你永远不会知道,”由于过去的痛苦教训,她坚定地说,“有朝一日财主来了,他才能把它挖出来,谁也无法理解,一个经常无私的人,为什么突然贪婪地渴望钱财,渴望的不是日常需要的少数钱,而是一大笔财产——只要提起这笔财产的数量,甚至奥雷连诺第二也惊得发呆。过去的党内同僚,奥雷连诺找他们要钱,他们都避免跟他相见。下面这句话正是他这时说的:“现在,自由党人和保守党人之间的区别是:自由党人举行早祷,保守党人举行晚祷。”然而,他那么坚持不懈地努力,那么苦苦地恳求,那么不顾自尊心四处奔走,每处都得到一点儿帮助,在八个月中弄到的钱就超过了乌苏娜所藏的数目。随后,他去找患病的格林列尔多·马克斯上校,希望上校帮助他重新发动全面战争。
有一段时间,格林列尔多上校虽然瘫倒在摇椅里,却是唯一能够拉动起义操纵杆的人。在尼兰德停战协定之后,当奥雷连诺上校躲在小金鱼中间的时候,格林列尔多·马克斯上校仍跟那些最终没有背弃他的起义军官保持着联系。他跟他们又经历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就是经常丢脸、祈求、申请,就是没完没了的回答:“明天来吧”,“已经快啦”,“我们正在认真研究你的问题”;这场注定失败的战争是反对“敬启者”的,反对“你的忠实仆人”的,他们一直答应发给老兵终身养老金,可是始终不给。前一场血腥的二十年战争给予老兵的损害,都比不上这一场永远拖延的毁灭性战争。格林列尔多·马克斯上校本人逃脱过三次谋杀,五次负伤未死,在无数次战斗中安然无损,由于忍受不了无尽等待的折磨,就接受了最终的失败——衰老;他坐在自己的摇椅里,望着地板上透进的阳光,思念着阿玛兰塔。他再也没有见到自己的战友们,只有一次在报上看见一张照片,几个老兵站在一个不知名的共和国总统旁边,无耻地仰着面孔;总统拿自己的像章赠给他们,让他们戴在翻领上面,并且归还他们一面沾满尘土和鲜血的旗帜,让他们能把它放在自己的棺材上。其他最体面的老兵,仍在社会慈善团体的照顾下等待养老金的消息;其中的一些人饿得要死,另一些人继续在恼怒中过着晚年生活,并且在光荣的粪堆里慢慢地腐烂。因此,当奥雷连诺上校前来找他,主张誓死点燃无情的战火,推翻外国侵略者支持的腐败透顶的可耻的政府时,格林列尔多简直无法压抑自己怜悯的感情。
“唉,奥雷连诺,”他叹了口气,“我知道你老了,可我今天才明白,你比看上去老得多了。”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以拉丁美洲的历史和现状为背景,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分析和思考,从1950年开始创作出一批作品。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枯枝败叶》《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格兰德大娘的葬礼》《恶时辰》《纯真的埃伦蒂拉与残忍的祖母》等,而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和《家长的没落》。西方评论界认为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拉丁美洲文坛投出的两枚“炸弹”。
【作品推介】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投射出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的风云变幻。小说中融入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元素,巧妙地将现实与虚幻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其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从1830年至十九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数十万人在战争中丧生。本书用很长的篇幅描述了这一史实,并且通过主人公富有传奇色彩的生活来表现,将统治者的残忍、政客们的虚伪、民众的愚昧和盲从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形象,展现出一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上的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这种孤独弥漫在布恩地亚家族和马贡多镇,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家指出这一点,是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渗透在《百年孤独》中的孤独感的主要内涵应该是对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研究之后产生的倔强的自信。
【作品风格】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我们对之还是比较陌生的。作者遵循“变幻想为现实而又不失为真”的原则,通过构思和想象,将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有些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人们寻根溯源去探讨这种创作手法的欲望。
马尔克斯曾说,他写的《百年孤独 》“是百分之百源于现实的,即我们特有的现实”。 小说的百年、拉美的百年,就是拉美人民苦难的百年、流亡的百年、血腥的百年、斗争的百年。魔幻现实主义以强烈的人道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反对独裁专制和种族歧视,反对殖民主义和侵略扩张,揭露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
【精彩选段】
外国人当然认为雷麦黛丝终于屈从了蜂王难免的命运,而她家里的人却想用升天的神话挽回她的面子。菲兰达满怀嫉妒,最终承认了这个奇迹,很长时间都在恳求上帝送回她的床单。马孔多的大多数土著居民也相信这个奇迹,甚至点起蜡烛举行安魂祈祷。大概,如果不是所有的奥雷连诺惨遭野蛮屠杀的恐怖事件代替了大家的惊讶,大家长久都不会去谈其他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奥雷连诺上校预感到了儿子们的悲惨结局,虽然没有明确这种感觉就是预兆。跟成群的外国人一起来到马孔多的,还有奥雷连诺·塞拉多和奥雷连诺·阿卡亚,他俩希望留在马孔多的时候,父亲却想劝阻他们。现在,天一黑走路就很危险,他不明白这两个儿子将在镇上干些什么。可是,奥雷连诺·森腾诺和奥雷连诺·特里斯特在奥雷连诺第二的支持下,却让两个兄弟在自己的工厂里干活。奥雷连诺上校是有理由反对这种决定的,虽说他的理由还很不清楚。布劳恩先生是坐着第一辆小汽车来到马孔多的——这是一辆桔黄色的小汽车,装有可以折起的顶篷,嘟嘟的喇叭声吓得镇上的狗狺狺直叫;奥雷连诺上校看见这个外国佬的时候,就对镇上的人在这个外国佬面前的卑躬样儿感到愤怒,知道他们自从扔下妻子儿女、扛起武器走向战争以来,精神面貌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尼兰德停战协定以后,掌管马孔多的是一个失去了独立性的镇民,是从爱好和平的、困倦的保守党人中间选出的一些无权的法官。“这是残废管理处,”奥雷连诺上校看见手持木棒的赤足警察,就说,“我们打了那么多的仗,都是为了不把自己的房子刷成蓝色嘛。”然而,香蕉公司出现以后,专横傲慢的外国人代替了地方官吏,布劳恩先生让他们住在“电气化养鸡场”里,享受高等人士的特权,不会象镇上其他的人那样苦于酷热和蚊子,也不会像别人那样感到许多不便和困难。手执大砍刀的雇佣刽子手取代了以前的警察。奥雷连诺上校关在自己的作坊里思考这些变化,在长年的孤独中第一次痛切地坚信,没把战争进行到底是他的错误。正巧有一天,大家早已忘却的马格尼菲柯·维斯巴尔的弟弟,带着一个七岁的孙子到广场上一个小摊跟前去喝柠檬水。小孩儿偶然把饮料洒到旁边一个警士班长的制服上,这个野蛮人就用锋利的大砍刀把小孩儿剁成了碎块,并且一下子砍掉了试图搭救孙子的祖父的脑袋。当几个男人把老头儿的尸体搬走的时候,全镇的人都看见了无头的尸体,看见了一个妇人手里拎着的脑袋,看见了一个装着孩子骸骨的、血淋淋的袋子。
这个景象结束了奥雷连诺上校的悔罪心情。年轻时,看见一个被疯狗咬伤的妇人被枪托打死,他曾恼怒至极;现在他也像那时一样,望着街上一群麇集的观众,就用往常那种雷鸣般的声音(因他无比地憎恨自己,他的声音又洪亮了),向他们发泄再也不能遏制的满腔怒火。
“等着吧,”他大声叫嚷,“最近几天我就把武器发给我的一群孩子,让他们除掉这些坏透了的外国佬。”
对奥雷连诺上校来说,这是黑暗的日子。共和国总统用电报向他表示慰问,答应进行彻底调查,并且赞扬死者。根据总统的指示,镇长带者四个花圈参加丧礼,想把它们放在棺材上,上校却把它们摆在街上。安葬之后,他拟了一份措词尖锐的电报给共和国总统,亲自送到邮电局,可是电报员拒绝拍发。于是,奥宙连诺上校用极不友好的问句充实了电文。放在信封里邮寄,就像妻子死后那样,也像战争中他的好友们死亡时多次经历过的那样,他感到的不是悲哀,而是盲目的愤怒和软弱无能,他指责安东尼奥·伊萨贝尔是同谋犯,故意在他的儿子们的脸上画上擦洗不掉的十字,使得敌人能够认出他们。老朽的神父已经有点儿头脑昏聩,在讲坛上布道时竟胡乱解释《圣经》,吓唬教区居民;有一天下午,他拿着一个通常在大斋第一天用来盛圣灰的大碗,来到布恩蒂亚家里,想给全家人抹上圣灰,表明圣灰是容易擦掉的。可是大家心中生怕倒霉,甚至菲兰达也不让他在她的身上试验。以后,在大斋的第一天,再也没有一个布恩蒂亚家里的人跪在圣坛栏杆跟前了。 在很长时间里,奥雷连诺上校未能恢复失去的平静。他怀着满腔的怒火不再制作全鱼,勉强进点饮食,在地上拖着斗篷,像梦游人一样在房子里踱来踱去。到了第三个月末尾,他的头发完全白了,从前卷起的胡须垂在没有血色的嘴唇两边,可是两只眼睛再一次成了两块燃烧的炭火;在他出生时,这两只眼睛曾把在场的人吓了一跳,而且两眼一扫就能让椅子移动。奥雷连诺上校满怀愤怒,妄图在自己身上找到某种预感,那种预感曾使他年轻时沿着危险的小道走向光荣的荒漠。他迷失在这座陌生的房子里,这里的任何人和任何东西都已激不起他的一点儿感情。有一次他走进梅尔加德斯的房间,打算找出战前的遗迹,但他只看见垃圾、秽物和各种破烂,这些都是在荒芜多年之后堆积起来的。那些早已无人阅读的书,封面和羊皮纸已被潮气毁坏,布满了绿霉,而房子里往日最明净的空气,也充溢着难以忍受的腐烂气味。另一天早晨,他发现乌苏娜在栗树底下——她正把头伏在已故的丈夫的膝上抽泣。“向你父亲问安吧!”乌苏娜说。他在栗树前面停了片刻,再一次看见,即使是这块土地也没激起他的任何感情。
“他在说什么呀!”奥雷连诺上校问道。
“他很难过,”乌苏娜回答,“他以为你该死啦。”
“告诉他吧,”上校笑着说,“人不是该死的时候死的,而是能死的时候死的。”
亡父的预言激起了他心中剩下的最后一点儿傲气,可是他把这种刹那间的傲气错误地当成了突然进发的力量。他向母亲追问,在圣约瑟夫石膏像里发现的金币究竟藏在哪儿。“这你永远不会知道,”由于过去的痛苦教训,她坚定地说,“有朝一日财主来了,他才能把它挖出来,谁也无法理解,一个经常无私的人,为什么突然贪婪地渴望钱财,渴望的不是日常需要的少数钱,而是一大笔财产——只要提起这笔财产的数量,甚至奥雷连诺第二也惊得发呆。过去的党内同僚,奥雷连诺找他们要钱,他们都避免跟他相见。下面这句话正是他这时说的:“现在,自由党人和保守党人之间的区别是:自由党人举行早祷,保守党人举行晚祷。”然而,他那么坚持不懈地努力,那么苦苦地恳求,那么不顾自尊心四处奔走,每处都得到一点儿帮助,在八个月中弄到的钱就超过了乌苏娜所藏的数目。随后,他去找患病的格林列尔多·马克斯上校,希望上校帮助他重新发动全面战争。
有一段时间,格林列尔多上校虽然瘫倒在摇椅里,却是唯一能够拉动起义操纵杆的人。在尼兰德停战协定之后,当奥雷连诺上校躲在小金鱼中间的时候,格林列尔多·马克斯上校仍跟那些最终没有背弃他的起义军官保持着联系。他跟他们又经历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就是经常丢脸、祈求、申请,就是没完没了的回答:“明天来吧”,“已经快啦”,“我们正在认真研究你的问题”;这场注定失败的战争是反对“敬启者”的,反对“你的忠实仆人”的,他们一直答应发给老兵终身养老金,可是始终不给。前一场血腥的二十年战争给予老兵的损害,都比不上这一场永远拖延的毁灭性战争。格林列尔多·马克斯上校本人逃脱过三次谋杀,五次负伤未死,在无数次战斗中安然无损,由于忍受不了无尽等待的折磨,就接受了最终的失败——衰老;他坐在自己的摇椅里,望着地板上透进的阳光,思念着阿玛兰塔。他再也没有见到自己的战友们,只有一次在报上看见一张照片,几个老兵站在一个不知名的共和国总统旁边,无耻地仰着面孔;总统拿自己的像章赠给他们,让他们戴在翻领上面,并且归还他们一面沾满尘土和鲜血的旗帜,让他们能把它放在自己的棺材上。其他最体面的老兵,仍在社会慈善团体的照顾下等待养老金的消息;其中的一些人饿得要死,另一些人继续在恼怒中过着晚年生活,并且在光荣的粪堆里慢慢地腐烂。因此,当奥雷连诺上校前来找他,主张誓死点燃无情的战火,推翻外国侵略者支持的腐败透顶的可耻的政府时,格林列尔多简直无法压抑自己怜悯的感情。
“唉,奥雷连诺,”他叹了口气,“我知道你老了,可我今天才明白,你比看上去老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