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学术界也是一个常说常新、耐人寻味的热点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在新时代既面临着机遇又对应着挑战,一方面是顺应我国建设、发展规律的必然,另一方面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诉求。因此,从形式大众化、内容大众化以及成果大众化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众化 问题 策略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理论研究的问题,更是思想宣传的问题,亦是现实导向的问题,它深刻反应了理论不断创新发展和现实问题不断突破解决的方法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体现理论的通俗化和易理解性,更体现着哲学理念和方法论的改革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根本目的是让广大人民容易理解、愿意接受、牢固掌握,究其本性是一种理论思维和理论手段上的创新,这既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理解,又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视阈下来分析现实问题,根本目的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并深化大众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面临的困境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信仰的危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信仰,作为其理论基石的哲学理念更是人们应该奉行的准则。人们常常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成一种简单的可以立刻获得谋生技能的手段、工具,殊不知,它最根本的价值在于探寻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涉人的精神信念和理想追求,而不是具体的实际问题。新的历史时期衍生出新的社会问题,新的问题倒逼出新的理论思维。经济多样化,思想多元化导致主流文化的影响逐渐变弱,人们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既是多样多变的,也是充满矛盾冲突的。当前我们要想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就一定要注重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培育,这是一个迫切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困境。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越来越关注,因此,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然而,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发现,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相关学术成果积极地转化为一种大众思维方式的却不多,能够反映我国现实问题的文章少之又少。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将如何处理哲学与社会现实、哲学与大众之间的关系?新时代,我们不仅面临以前没有的机遇,也遇到不曾见过的挑战,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剧烈变化导致意识形态领域矛盾和问题愈加复杂多变化。因此,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是和现实状况相对应的,欲求破解社会难题必先走出理论思想上的困境,这是我们每个国民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形式适合大众。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若要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乃至牢记,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实现大众化,其通俗化则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单纯的理论宣讲与灌输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这个时代若是再以传统的理论灌输形式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则很难取得较好的成效,因此,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以一种更加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贴近人民、贴近生活的形式使广大人民牢记于心,从而达到预期效果。那么,来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应该是来自群众、贴近现实的通俗理论,这样才能被更广泛的群众所认识、接受、掌握。我们所以认为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中国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可取之道。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现,无外乎使其更加具体化、简洁化以及通俗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的历史进路中,民族化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融入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中国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来自大众。哲学理论都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大众化就必然成为哲学理论的特性,也是其现实的基础,否则,哲学也就不可能实现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来自人民大众民族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因此大众化是内容的必然要求。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检验和证明中萃取理论的精华和实践真理性。在当代中国,闭门造车、闭关锁国、盲目自大早已行不通,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放下高阁、走出书斋、走向普通人的家中。全民阅读,回味经典等社会活动更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回归大众化。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服务大众。马克思说:“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理论来源于大众,理论又服务于大众,从根本上讲理论大众化最终也是为了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价值是引导人民、使人民掌握改造世界的“武器的批判”。从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来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任何时期、任何地点都应该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必须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理论成果结合当下的社会实践,切实转化为执政党造福于民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人民群众通过感知和体认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实际执行来判断其是否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在这一判断的指引下来决定是否认可、接受和拥护执政党的理論的。切实践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和利为民所谋的共享的理念。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并着力使改革和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参考文献】
[1] 周进进,孙迎光.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及实现[J].人民论坛,2017(23):102-103.
[2] 司永慧.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路径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05):91-92.
[3] 楚颖惠.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入脑又入心[J].人民论坛,2017(31):208-209.
作者简介:苏振东(1988-),男,四川万源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众化 问题 策略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理论研究的问题,更是思想宣传的问题,亦是现实导向的问题,它深刻反应了理论不断创新发展和现实问题不断突破解决的方法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体现理论的通俗化和易理解性,更体现着哲学理念和方法论的改革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根本目的是让广大人民容易理解、愿意接受、牢固掌握,究其本性是一种理论思维和理论手段上的创新,这既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理解,又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视阈下来分析现实问题,根本目的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并深化大众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面临的困境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信仰的危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信仰,作为其理论基石的哲学理念更是人们应该奉行的准则。人们常常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成一种简单的可以立刻获得谋生技能的手段、工具,殊不知,它最根本的价值在于探寻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涉人的精神信念和理想追求,而不是具体的实际问题。新的历史时期衍生出新的社会问题,新的问题倒逼出新的理论思维。经济多样化,思想多元化导致主流文化的影响逐渐变弱,人们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既是多样多变的,也是充满矛盾冲突的。当前我们要想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就一定要注重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培育,这是一个迫切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困境。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越来越关注,因此,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然而,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发现,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相关学术成果积极地转化为一种大众思维方式的却不多,能够反映我国现实问题的文章少之又少。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将如何处理哲学与社会现实、哲学与大众之间的关系?新时代,我们不仅面临以前没有的机遇,也遇到不曾见过的挑战,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剧烈变化导致意识形态领域矛盾和问题愈加复杂多变化。因此,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是和现实状况相对应的,欲求破解社会难题必先走出理论思想上的困境,这是我们每个国民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形式适合大众。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若要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乃至牢记,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实现大众化,其通俗化则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单纯的理论宣讲与灌输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这个时代若是再以传统的理论灌输形式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则很难取得较好的成效,因此,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以一种更加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贴近人民、贴近生活的形式使广大人民牢记于心,从而达到预期效果。那么,来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应该是来自群众、贴近现实的通俗理论,这样才能被更广泛的群众所认识、接受、掌握。我们所以认为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中国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可取之道。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现,无外乎使其更加具体化、简洁化以及通俗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的历史进路中,民族化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融入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中国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来自大众。哲学理论都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大众化就必然成为哲学理论的特性,也是其现实的基础,否则,哲学也就不可能实现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来自人民大众民族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因此大众化是内容的必然要求。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检验和证明中萃取理论的精华和实践真理性。在当代中国,闭门造车、闭关锁国、盲目自大早已行不通,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放下高阁、走出书斋、走向普通人的家中。全民阅读,回味经典等社会活动更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回归大众化。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服务大众。马克思说:“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理论来源于大众,理论又服务于大众,从根本上讲理论大众化最终也是为了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价值是引导人民、使人民掌握改造世界的“武器的批判”。从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来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任何时期、任何地点都应该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必须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理论成果结合当下的社会实践,切实转化为执政党造福于民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人民群众通过感知和体认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实际执行来判断其是否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在这一判断的指引下来决定是否认可、接受和拥护执政党的理論的。切实践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和利为民所谋的共享的理念。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并着力使改革和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参考文献】
[1] 周进进,孙迎光.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及实现[J].人民论坛,2017(23):102-103.
[2] 司永慧.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路径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05):91-92.
[3] 楚颖惠.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入脑又入心[J].人民论坛,2017(31):208-209.
作者简介:苏振东(1988-),男,四川万源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