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据库应用技术》是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本文主要总结了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课程特点,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几个方面。
关键词: 《数据库应用技术》 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
《数据库应用技术》是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的考试内容,它主要对数据库系统的基础知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具体操作及程序设计方法作出介绍。学生对于数据库的了解比较模糊,特别是数据库的理论部分,学习起来尤其感到吃力。经过这几年在实际教学中的不断摸索,我总结出一些方法,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
1.明确课程特点与教学重要性
此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有较明显的特点。
(1)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内容包括数据库基本概念、理论、关系运算、关系规范化基础、结构化查询语言SQL、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概述和SQL Server数据库简单应用等。
(2)就数据库基础而言,只知道理论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还要学会数据库系统的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并转换为具体的数据模式及掌握数据库的实际操作,为后续的一些课程如VB、ASP等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只有明确这门课的性质、任务,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不偏离方向,制定严密的教学大纲,编写上机实验指导教材等,使整个教学始终围绕这一中心服务。
2.重视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数据库应用技术》的理论并不是空洞、抽象的理论,它的许多实验技术来自于实际需要,并通过研究和不断完善获得。《数据库应用技术》中的概念应该在实际数据库中得到体现,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把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术与数据库实例相结合,通过分析实例数据库来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此门课程之前,对数据库的知识几乎是空白,所以对于每一节课的内容,教师要领悟其知识点,熟悉本次课与前面学习过的内容有哪些联系,与后面的章节有哪些联系等。如在讲到“数据库三级模式”时,对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的概念,以及二级映射的概念问题,学生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会感到非常抽象,但学到后面SQL数据库的建立、表的创建及视图的使用时,再让学生体会数据库三级模式的内容,学生就会感到豁然开朗。这样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巩固了数据库知识的要点,可谓一举两得。
本课程除了可以在理论教学中借助实际的数据库实例解释外,还必须通过实验的手段来实现。从教学角度来讲,理论的知识要在具体的实践(上机操作)中检验后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为此,整个教学环节中贯穿了关系型数据库VFP6.0的应用。通过上机,完善了对数据库的了解和掌握。要做好辅导工作,学生上机时,教师应随时注意学生的上机过程和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但并不是包办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一些内容可以只给学生一些提示,适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超前发展。上机结束后,学生要按规定完成实验报告,教师认真批阅,并把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从现今形势和未来的发展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适应不了数据库技术的新发展和新应用。因此,对于《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在教学方法上,首先,实行以学生个别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纯粹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分组学习,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个人潜能。其次,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强,要求学生勤学多练,除掌握SQL语言对数据库的管理操纵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介绍一类数据库开发技术,增加上机实验时数和加大程序验收力度。通过课题练习,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和相互协作的精神,比如《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等数据库管理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最后,将课程学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在课程学习的同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一种重要的数据库系统的应用技术(如SQL Server,Oracle等),掌握相关知识,熟悉数据库设计方法。学生只有在具体技术的应用中,才能真正深入地理解《数据库基础与应用》里的相关知识和内容,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观念,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积极探索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随着面向对象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传统的黑板教学方式已完全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采用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CAI通过计算机形象地、动态地模拟教学中所讨论的许多抽象概念和看不见的过程,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的目的。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大有裨益。
4.走近学生,注重课堂教学互动性
教与学,本身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应该经常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并及时反馈到教学中。如在教学中教师了解到学生对码的判断及对关系规范化理论中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的判断感到非常头痛,针对这一问题,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各个范式的基本特点外,更重要的是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通过知识点的贯通,及时把这个问题转变为较简单的属性之间的联系,再配以适量的练习,让学生举一反三,灵活变通,从而增加学生学好数据库这门课的信心,激发其学习的兴趣。针对关系规范化这一概念比较难,首先给出每个范式的定义:
1NF:非主属性函数依赖于码;
2NF:非主属性完全函数依赖于码;
3NF:非主属性既不部分依赖于码也不传递依赖于码。
然后结合例子依次详细阐述,给出这样一个关系模式:S(日期,工号,姓名,工种,定额,超额,车间,车间主任)。见下表。
分解的时候我们首先消除非主属性对主属性的部分依赖,达到2NF的要求:非主属性完全函数依赖于码即主属性。即S→S1 S2其中S1(日期,工号,超额)S2(工号,姓名,工种,定额,车间,车间主任)。
接着对关系模式S2进行再分解,使之满足3NF的要求,消除传递依赖,即S2→S21 S22 S23,其中S21(工号,姓名,工种,车间),S22(车间,车间主任),S23(工种,定额),最后有S=S1 S21 S22 S23。它表示原来属于1NF的S关系,经过消除部分依赖和传递依赖,变成四个属于3NF的关系,是较为理想的数据库模式。
通过这样的实例解说,配以详细的分析过程图,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且在使用的时候也容易分析问题。另外,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对象,其可塑性很大。上课时,教师应尽量避免唱“独脚戏”,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适时地提出问题,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平等式的、互动式的教学比一言堂、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更加受学生欢迎。
总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本课程的教学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远远不止于此。除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外,教师更要博览群书、拓宽视野,努力寻求新的切入点,使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更好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多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茂林.数据库应用技术——Visual foxpro 6.0(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2]王珊,李红.数据库系统原理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3]牛允鹏.数据库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
[4]陆宏.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5]尹志军.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 《数据库应用技术》 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
《数据库应用技术》是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的考试内容,它主要对数据库系统的基础知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具体操作及程序设计方法作出介绍。学生对于数据库的了解比较模糊,特别是数据库的理论部分,学习起来尤其感到吃力。经过这几年在实际教学中的不断摸索,我总结出一些方法,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
1.明确课程特点与教学重要性
此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有较明显的特点。
(1)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内容包括数据库基本概念、理论、关系运算、关系规范化基础、结构化查询语言SQL、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概述和SQL Server数据库简单应用等。
(2)就数据库基础而言,只知道理论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还要学会数据库系统的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并转换为具体的数据模式及掌握数据库的实际操作,为后续的一些课程如VB、ASP等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只有明确这门课的性质、任务,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不偏离方向,制定严密的教学大纲,编写上机实验指导教材等,使整个教学始终围绕这一中心服务。
2.重视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数据库应用技术》的理论并不是空洞、抽象的理论,它的许多实验技术来自于实际需要,并通过研究和不断完善获得。《数据库应用技术》中的概念应该在实际数据库中得到体现,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把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术与数据库实例相结合,通过分析实例数据库来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此门课程之前,对数据库的知识几乎是空白,所以对于每一节课的内容,教师要领悟其知识点,熟悉本次课与前面学习过的内容有哪些联系,与后面的章节有哪些联系等。如在讲到“数据库三级模式”时,对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的概念,以及二级映射的概念问题,学生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会感到非常抽象,但学到后面SQL数据库的建立、表的创建及视图的使用时,再让学生体会数据库三级模式的内容,学生就会感到豁然开朗。这样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巩固了数据库知识的要点,可谓一举两得。
本课程除了可以在理论教学中借助实际的数据库实例解释外,还必须通过实验的手段来实现。从教学角度来讲,理论的知识要在具体的实践(上机操作)中检验后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为此,整个教学环节中贯穿了关系型数据库VFP6.0的应用。通过上机,完善了对数据库的了解和掌握。要做好辅导工作,学生上机时,教师应随时注意学生的上机过程和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但并不是包办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一些内容可以只给学生一些提示,适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超前发展。上机结束后,学生要按规定完成实验报告,教师认真批阅,并把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从现今形势和未来的发展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适应不了数据库技术的新发展和新应用。因此,对于《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在教学方法上,首先,实行以学生个别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纯粹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分组学习,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个人潜能。其次,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强,要求学生勤学多练,除掌握SQL语言对数据库的管理操纵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介绍一类数据库开发技术,增加上机实验时数和加大程序验收力度。通过课题练习,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和相互协作的精神,比如《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等数据库管理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最后,将课程学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在课程学习的同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一种重要的数据库系统的应用技术(如SQL Server,Oracle等),掌握相关知识,熟悉数据库设计方法。学生只有在具体技术的应用中,才能真正深入地理解《数据库基础与应用》里的相关知识和内容,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观念,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积极探索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随着面向对象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传统的黑板教学方式已完全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采用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CAI通过计算机形象地、动态地模拟教学中所讨论的许多抽象概念和看不见的过程,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的目的。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大有裨益。
4.走近学生,注重课堂教学互动性
教与学,本身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应该经常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并及时反馈到教学中。如在教学中教师了解到学生对码的判断及对关系规范化理论中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的判断感到非常头痛,针对这一问题,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各个范式的基本特点外,更重要的是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通过知识点的贯通,及时把这个问题转变为较简单的属性之间的联系,再配以适量的练习,让学生举一反三,灵活变通,从而增加学生学好数据库这门课的信心,激发其学习的兴趣。针对关系规范化这一概念比较难,首先给出每个范式的定义:
1NF:非主属性函数依赖于码;
2NF:非主属性完全函数依赖于码;
3NF:非主属性既不部分依赖于码也不传递依赖于码。
然后结合例子依次详细阐述,给出这样一个关系模式:S(日期,工号,姓名,工种,定额,超额,车间,车间主任)。见下表。
分解的时候我们首先消除非主属性对主属性的部分依赖,达到2NF的要求:非主属性完全函数依赖于码即主属性。即S→S1 S2其中S1(日期,工号,超额)S2(工号,姓名,工种,定额,车间,车间主任)。
接着对关系模式S2进行再分解,使之满足3NF的要求,消除传递依赖,即S2→S21 S22 S23,其中S21(工号,姓名,工种,车间),S22(车间,车间主任),S23(工种,定额),最后有S=S1 S21 S22 S23。它表示原来属于1NF的S关系,经过消除部分依赖和传递依赖,变成四个属于3NF的关系,是较为理想的数据库模式。
通过这样的实例解说,配以详细的分析过程图,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且在使用的时候也容易分析问题。另外,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对象,其可塑性很大。上课时,教师应尽量避免唱“独脚戏”,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适时地提出问题,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平等式的、互动式的教学比一言堂、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更加受学生欢迎。
总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本课程的教学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远远不止于此。除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外,教师更要博览群书、拓宽视野,努力寻求新的切入点,使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更好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多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茂林.数据库应用技术——Visual foxpro 6.0(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2]王珊,李红.数据库系统原理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3]牛允鹏.数据库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
[4]陆宏.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5]尹志军.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