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有工艺专长的人被称为“匠人”,无论是木匠还是铜匠,各类匠人用最精湛的技艺将一件东西做到极致,有些人甚至一辈子只做这一件事。这些人也被称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一位特殊的工匠、一名刑事犯罪侦查行家的故事,他曾被同事开玩笑地称为刑警队里的“锁匠”。紧盯一把把“锁”,用特种痕迹检验技术解开“锁”背后的秘密,最终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
“冷门绝技”原是破案高招
2013年12月9日,晚上9点左右,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区分局接到报案,三墩镇某小区发生了一起盗窃案。俞纲和同事一行人立即前往案发现场,现场勘验检查历时40分钟。案发现场是一居民住宅,当时门呈现关闭完好的状态,而在西侧卧室的衣柜里,保存着价值一百多万古董的保险箱却“不翼而飞”了。室内并无大面积移动的痕迹,甚至連大门都是锁上的,小偷究竟是如何进入房间后进行盗窃的?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众人探讨作案手法之际,经验颇丰的俞纲说:“我认为,这大概率是一起锡纸开锁盗窃案。”为了进一步确认推测,俞纲将现场的锁芯带回了实验室,花了一天一夜,对整个锁芯进行分解,通过各种痕迹的比对,最终得出:此次古董盗窃案确实运用了锡纸开锁技术。而正是这关键性的线索,为缩小犯罪嫌疑人范围以及后续的破案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帮助。
俞纲处理过太多此类案件。例如金店被抢劫案,收取锁具等证物后,如果只是简单地打开锁具就会破坏证据本身。而俞纲则在无污染状态下尝试开锁,几秒后锁开了,在不造成破坏证据的情况下,案件侦破难点就迎刃而解。
俞纲告诉记者,痕迹检验的对象有五个种类,除了大众较熟知的指纹和足迹,还有工具痕迹、枪痕以及特种痕迹。相较于手纹、足迹等能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痕迹检验,像开锁这类特种痕迹的检验,显然偏门又难搞,但却是不少案件侦破的关键。俞纲的兴趣点似乎就在这儿,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精尖专的“开锁匠”。通过多年的钻研与打磨,俞纲已然成为了特种痕迹检验领域的“头号能手”。
相比于在前线“奋力擒贼”的刑警,俞纲这类更靠近技术研究领域的刑警,有时候就像是站在舞台背后默默耕耘并等待谢幕的无名英雄,他们远离了公众视线,又在案情中无处不在。他们的故事短暂平凡,但是又意义深远。
学会开锁,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开锁的“痕迹”
1998年,从杭州人民警察学校毕业的俞纲初涉职场。“学生时代,我在学校学习的专业就是刑事技术,幸运的是,毕业后我如愿以偿来到了技术岗位。”俞纲说。
如果说那是俞纲事业的启蒙,那么在中国刑警学院为期一年系统化的学习,则为俞纲打开了刑事技术新世界的大门。那之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开锁”。
在俞纲的生活中有两间至关重要的实验室,一间在他的单位,而另一间则在他的家里。在这两间实验室里,摆满了密密麻麻的各类锁,这些锁都是他跑遍杭州街头巷尾寻找而来。用俞纲自己的话来说,不说整个杭州,整个西湖区的锁匠铺他几乎都去拜访过。除了锁匠铺,俞纲还会去汽车回收站回收一些废弃的汽车锁,这些锁对于他研究汽车盗窃案,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显微镜镜头下,一把把形态各异的锁,它的结构与密度,都是俞纲研究的重点。
2013年,为了更好地了解开锁技巧,掌握更多案件侦破的关键技术,俞纲决定拜师学艺。他跑了很多家杭州锁匠铺,都被无情拒绝,但在第六次来到翠苑附近一家锁匠铺拜师求艺时,师傅终被俞纲的执着与坚韧打动,并决定传授俞纲技术。
要研究开锁的痕迹,首先要学会开锁。“当你希望了解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时,首先要知晓开锁的技巧,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手势,都可能会在锁处留下不同的痕迹。”俞纲说这些的时候显得特别专注又专业。
每天早上起床后,俞纲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练习开锁一小时,每天晚饭结束后,俞纲第一件要做的事,还是练习开锁一小时。“我现在仿佛有了职业病,每当我路过一家店时,看到一把锁时,我就会想着,是否能开启它。”这当然是玩笑话,但对锁的种类、开锁手段的认知,就好像浩渺宇宙,总是无穷无尽,而俞纲则在其中,不知疲倦地求知与探索。
家人也不总是能够全然理解俞纲对这份事业的执着,甚至有过抱怨。毕竟他的锁堆满整个单位的实验室还不够,在家里还专设了一间实验室;毕竟工作已然如此忙碌,他却每天仍需要保留那么多的时间,来额外研究专业领域的技术问题。
锁匠会的他也会,锁匠不会的他也得学会。二十年如一日。大道至简,匠心至繁,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只为将这件事做到极致,俞纲对技术钻研的痴迷大抵可用“匠心”二字形容。
捕捉留痕特征,钻研方知学问大
如今,俞纲已是刑侦大队的副大队长,但在研究技术这件事上,他的诚恳仍旧像个初入学堂的学生。
每个周末,他仍旧会去翠苑那家锁匠铺向师傅学习取经,有时候,师傅还能给他提供一些案件的线索。每一天的清晨,伴随鸡鸣的是俞纲坐在自家实验室里练习开锁的身影,而与静谧深夜相伴的,是他双手握着锁芯、搁置于显微镜下的每一个动作。
这几年,俞纲不但在实际的工作操作中积累经验,也形成不少学术研究成果,例如通过HU66技术开启了凸笋型弹片车锁的留痕特征研究、风炮工具开启超B锁芯的留痕特征研究、新型民用叶片锁钥匙增配痕迹研究等。他在实战和研究领域的成就,也为他斩获了不少荣誉,例如他获得了浙江省公安机关第五届、第六届刑事犯罪侦查行家称号等等。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技术革命亦渗透至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锁也从最初的球型锁、挂锁、普通A锁、金刚狼牙锁进阶至电子锁,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同样日新月异。对俞纲来说,这些都是全新的挑战,虽然偶然也会陷入知识的盲区,比如关于线路的问题、关于锁密度结构的问题,但他会翻阅无数资料补充自己的知识库,也会找专家答疑解惑。“其实,我学习的范围非常广,包括3D打印、无痕复制、微量物证研究,都是我要涉略的。”俞纲说。
不久前,俞纲去武汉出差办案,身上还带着5把锁,对他而言,研究锁痕迹技术是一件争分夺秒的事,因为在时间上,他要永远赶在犯罪分子的前头。我问俞纲,每天就对着这些锁,不无聊吗?他回答得特别坚定,他说每当攻克一个开锁技术的难题,就会油然而生一种喜悦感与自豪感。
我想,像他这样的人,对于“锁”以及相关的那份事业,真正可以称之为热爱了。
“冷门绝技”原是破案高招
2013年12月9日,晚上9点左右,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区分局接到报案,三墩镇某小区发生了一起盗窃案。俞纲和同事一行人立即前往案发现场,现场勘验检查历时40分钟。案发现场是一居民住宅,当时门呈现关闭完好的状态,而在西侧卧室的衣柜里,保存着价值一百多万古董的保险箱却“不翼而飞”了。室内并无大面积移动的痕迹,甚至連大门都是锁上的,小偷究竟是如何进入房间后进行盗窃的?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众人探讨作案手法之际,经验颇丰的俞纲说:“我认为,这大概率是一起锡纸开锁盗窃案。”为了进一步确认推测,俞纲将现场的锁芯带回了实验室,花了一天一夜,对整个锁芯进行分解,通过各种痕迹的比对,最终得出:此次古董盗窃案确实运用了锡纸开锁技术。而正是这关键性的线索,为缩小犯罪嫌疑人范围以及后续的破案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帮助。
俞纲处理过太多此类案件。例如金店被抢劫案,收取锁具等证物后,如果只是简单地打开锁具就会破坏证据本身。而俞纲则在无污染状态下尝试开锁,几秒后锁开了,在不造成破坏证据的情况下,案件侦破难点就迎刃而解。
俞纲告诉记者,痕迹检验的对象有五个种类,除了大众较熟知的指纹和足迹,还有工具痕迹、枪痕以及特种痕迹。相较于手纹、足迹等能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痕迹检验,像开锁这类特种痕迹的检验,显然偏门又难搞,但却是不少案件侦破的关键。俞纲的兴趣点似乎就在这儿,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精尖专的“开锁匠”。通过多年的钻研与打磨,俞纲已然成为了特种痕迹检验领域的“头号能手”。
相比于在前线“奋力擒贼”的刑警,俞纲这类更靠近技术研究领域的刑警,有时候就像是站在舞台背后默默耕耘并等待谢幕的无名英雄,他们远离了公众视线,又在案情中无处不在。他们的故事短暂平凡,但是又意义深远。
学会开锁,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开锁的“痕迹”
1998年,从杭州人民警察学校毕业的俞纲初涉职场。“学生时代,我在学校学习的专业就是刑事技术,幸运的是,毕业后我如愿以偿来到了技术岗位。”俞纲说。
如果说那是俞纲事业的启蒙,那么在中国刑警学院为期一年系统化的学习,则为俞纲打开了刑事技术新世界的大门。那之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开锁”。
在俞纲的生活中有两间至关重要的实验室,一间在他的单位,而另一间则在他的家里。在这两间实验室里,摆满了密密麻麻的各类锁,这些锁都是他跑遍杭州街头巷尾寻找而来。用俞纲自己的话来说,不说整个杭州,整个西湖区的锁匠铺他几乎都去拜访过。除了锁匠铺,俞纲还会去汽车回收站回收一些废弃的汽车锁,这些锁对于他研究汽车盗窃案,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显微镜镜头下,一把把形态各异的锁,它的结构与密度,都是俞纲研究的重点。
2013年,为了更好地了解开锁技巧,掌握更多案件侦破的关键技术,俞纲决定拜师学艺。他跑了很多家杭州锁匠铺,都被无情拒绝,但在第六次来到翠苑附近一家锁匠铺拜师求艺时,师傅终被俞纲的执着与坚韧打动,并决定传授俞纲技术。
要研究开锁的痕迹,首先要学会开锁。“当你希望了解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时,首先要知晓开锁的技巧,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手势,都可能会在锁处留下不同的痕迹。”俞纲说这些的时候显得特别专注又专业。
每天早上起床后,俞纲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练习开锁一小时,每天晚饭结束后,俞纲第一件要做的事,还是练习开锁一小时。“我现在仿佛有了职业病,每当我路过一家店时,看到一把锁时,我就会想着,是否能开启它。”这当然是玩笑话,但对锁的种类、开锁手段的认知,就好像浩渺宇宙,总是无穷无尽,而俞纲则在其中,不知疲倦地求知与探索。
家人也不总是能够全然理解俞纲对这份事业的执着,甚至有过抱怨。毕竟他的锁堆满整个单位的实验室还不够,在家里还专设了一间实验室;毕竟工作已然如此忙碌,他却每天仍需要保留那么多的时间,来额外研究专业领域的技术问题。
锁匠会的他也会,锁匠不会的他也得学会。二十年如一日。大道至简,匠心至繁,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只为将这件事做到极致,俞纲对技术钻研的痴迷大抵可用“匠心”二字形容。
捕捉留痕特征,钻研方知学问大
如今,俞纲已是刑侦大队的副大队长,但在研究技术这件事上,他的诚恳仍旧像个初入学堂的学生。
每个周末,他仍旧会去翠苑那家锁匠铺向师傅学习取经,有时候,师傅还能给他提供一些案件的线索。每一天的清晨,伴随鸡鸣的是俞纲坐在自家实验室里练习开锁的身影,而与静谧深夜相伴的,是他双手握着锁芯、搁置于显微镜下的每一个动作。
这几年,俞纲不但在实际的工作操作中积累经验,也形成不少学术研究成果,例如通过HU66技术开启了凸笋型弹片车锁的留痕特征研究、风炮工具开启超B锁芯的留痕特征研究、新型民用叶片锁钥匙增配痕迹研究等。他在实战和研究领域的成就,也为他斩获了不少荣誉,例如他获得了浙江省公安机关第五届、第六届刑事犯罪侦查行家称号等等。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技术革命亦渗透至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锁也从最初的球型锁、挂锁、普通A锁、金刚狼牙锁进阶至电子锁,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同样日新月异。对俞纲来说,这些都是全新的挑战,虽然偶然也会陷入知识的盲区,比如关于线路的问题、关于锁密度结构的问题,但他会翻阅无数资料补充自己的知识库,也会找专家答疑解惑。“其实,我学习的范围非常广,包括3D打印、无痕复制、微量物证研究,都是我要涉略的。”俞纲说。
不久前,俞纲去武汉出差办案,身上还带着5把锁,对他而言,研究锁痕迹技术是一件争分夺秒的事,因为在时间上,他要永远赶在犯罪分子的前头。我问俞纲,每天就对着这些锁,不无聊吗?他回答得特别坚定,他说每当攻克一个开锁技术的难题,就会油然而生一种喜悦感与自豪感。
我想,像他这样的人,对于“锁”以及相关的那份事业,真正可以称之为热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