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制品的需求也逐年上升。在这一市场需求的助推下,养羊业发展迅速,然而在养殖过程中,羊病的发生是制约养羊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肝片吸虫病是牛或羊生长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该病又被称为羊肝蛭病,是一种慢性寄生蟲侵染病,多发于牛、羊等反刍类动物,片形科片形属的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是肝片吸虫病的病原体,人、马或其它野生动物都可能成为其宿主之一。该病流行广泛,虫体在寄主的肝、胆管中,导致寄主出现慢性炎症或继发性感染、中毒。尤其是对山羊或绵羊危害较大,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被感染群体的大量死亡。及时对肝片吸虫病进行诊断、防治,可以避免养殖户的养殖利益受到影响,促进养羊业的健康发展。
1肝片吸虫病的感染途径
肝片吸虫病是牲畜为主要感染对象的寄生虫病,可寄生于数十种哺乳动物。其中牛和羊的感染率高达30%-80%,群体内传染率极高。其传染途径主要是椎实螺类,成虫虫卵在宿主身内随胆汁进入肠道,然后又随排泄物排出宿主体外,在有锥实螺生存的水中,虫卵便寄生于螺体内。经过一段时间后发育成为尾蚴,在水中浮游。接触到植物后,变附于植物叶面上,绵羊或山羊食用被污染要植物,便会感染肝片吸虫病。
2肝片吸虫病的诊断
绵羊或山羊感染肝片吸虫病后,可依据临床症状或解剖检查的结果进行诊断。
2.1临床症状
羊肝片吸虫病根据病程的长短,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在诊断时,要认真区分,以免错过急性肝吸虫病治疗的最佳时机。
2.1.1急性型
急性的羊肝片吸虫病主要的发病季节是在秋季或冬季。患病羊在染病后呼吸快且急,心率加快,有体温突然升高、不思饮食、精神萎糜、体重下降的症状发生,个别患病羊还会出现腹泻的现象。在对病羊进行肝区叩诊时,会发现半浊音区明显扩大。仔细观察病羊结膜会出现潮红黄染的病症,最后变得苍白,可推断是由肝吸虫病引发的贫血。出现急性病症的病羊,如不及时给予治疗,8-12天就会死亡。
2.1.2慢性型
慢性羊肝片吸虫病的发病季节有异于急性肝片吸虫病,其主要发病季节是在早春。早期病程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只是染病后20-35天,才会表现出厌食,体温稍有升高,从出现症状后体重逐渐减少,贫血症状逐渐出现,粘膜苍白。清晨观察病羊,部分躯体出现水肿。随着患病期的延长,病羊的被毛会有脱毛现象。在染病三个月后病羊身体水肿严重,出现发育障碍。
2.2解剖检查
解剖检查主要包含虫卵沉淀法和虫体鉴别法。这两种方法主要是解剖疑似病羊的被感染器官,检查肝脏内、胆囊及胆管中是否有肝片吸虫的虫体或虫卵。
2.2.1虫卵沉淀法
取少量病羊的新鲜粪便加入8-10倍量的水搅拌均匀。静置半个小时容器上方的悬液分离出来。再加入同等倍量的水,重复上述步骤,反复3-4次,待悬液清亮无浑浊时,去容器底部的沉渣用低倍显微镜进行筛查。取出疑似形态物,在置于高倍显微镜下,加盖玻片进行镜检。如发现大小约140-160×80-100微米的椭圆形黄褐色或黄色的虫卵时,便可初步诊断为该羊患有肝片吸虫病。
2.2.2虫体鉴别法
解剖疑似患有肝片吸虫病病羊的器官后,仔细检查器官上是否有片吸虫附着。肝片吸虫的虫体背腹扁平,虫体宽5-12mm、长18-35mm,虫体颜色呈棕红色,如在器脏内发现片形吸虫虫体,即可确认为患有肝片吸虫病。
3预防和防治
根据羊肝片吸虫病的感染途径和流行特点,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对其发生进行预防和防治,减少该病的发生几率,从而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效益。
3.1预防
3.1.1定期驱虫
驱虫是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驱虫的次数和时间必须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及条件相结合。通常情况下,每年如进行一次驱虫,可在秋末冬初进行,如进行2次驱虫,另一次驱虫可在来年的春季进行。
3.1.2粪便处理
把病羊的粪便或驱虫后的粪便收集在一起,掺以杂草堆积发酵,消灭中间宿主。
3.1.3严格检查饮水及草料的来源,杜绝给羊食用被囊蚴污染的水草,也是预防发生肝片吸虫病的重要的措施。
3.2防治
对羊肝片吸虫病进行防治时,可选择驱虫和杀虫两种方法。
每年春秋两季用六氯乙烷对羊各驱虫1次,剂量为每kg体重0.2~0.4mg。此药能引起瘤胃鼓胀,因此在驱虫前1天和驱虫后3天内禁喂富含蛋白质和易发酵的饲料;硫氯酚每kg体重40~50mg,做成舔剂经口投服;四氯化碳按10kg体重0.25~0.5mg分点肌注,效果良好;硝氯酚为治疗肝片吸虫病的特效药之一, 按每kg体重3~4mg制成混悬液灌服,每天1次,连用3天;针剂按每kg体重0.5~1mg深部肌肉注射;碘醚柳胺对肝片形吸虫的成虫及在发育中的幼虫都有很好的驱杀作用,用量为每kg体重10mg,口服;丙硫脒唑对羊肝片吸虫有良好的驱虫作用,但对幼虫效果差,用量为每kg体重15~25mg,经口投服,减虫率可达99%~100%;复方长效丙硫亚砜注射液牛羊每kg体重0.02mg,皮下注射1次。
(作者单位:115005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肝片吸虫病的感染途径
肝片吸虫病是牲畜为主要感染对象的寄生虫病,可寄生于数十种哺乳动物。其中牛和羊的感染率高达30%-80%,群体内传染率极高。其传染途径主要是椎实螺类,成虫虫卵在宿主身内随胆汁进入肠道,然后又随排泄物排出宿主体外,在有锥实螺生存的水中,虫卵便寄生于螺体内。经过一段时间后发育成为尾蚴,在水中浮游。接触到植物后,变附于植物叶面上,绵羊或山羊食用被污染要植物,便会感染肝片吸虫病。
2肝片吸虫病的诊断
绵羊或山羊感染肝片吸虫病后,可依据临床症状或解剖检查的结果进行诊断。
2.1临床症状
羊肝片吸虫病根据病程的长短,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在诊断时,要认真区分,以免错过急性肝吸虫病治疗的最佳时机。
2.1.1急性型
急性的羊肝片吸虫病主要的发病季节是在秋季或冬季。患病羊在染病后呼吸快且急,心率加快,有体温突然升高、不思饮食、精神萎糜、体重下降的症状发生,个别患病羊还会出现腹泻的现象。在对病羊进行肝区叩诊时,会发现半浊音区明显扩大。仔细观察病羊结膜会出现潮红黄染的病症,最后变得苍白,可推断是由肝吸虫病引发的贫血。出现急性病症的病羊,如不及时给予治疗,8-12天就会死亡。
2.1.2慢性型
慢性羊肝片吸虫病的发病季节有异于急性肝片吸虫病,其主要发病季节是在早春。早期病程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只是染病后20-35天,才会表现出厌食,体温稍有升高,从出现症状后体重逐渐减少,贫血症状逐渐出现,粘膜苍白。清晨观察病羊,部分躯体出现水肿。随着患病期的延长,病羊的被毛会有脱毛现象。在染病三个月后病羊身体水肿严重,出现发育障碍。
2.2解剖检查
解剖检查主要包含虫卵沉淀法和虫体鉴别法。这两种方法主要是解剖疑似病羊的被感染器官,检查肝脏内、胆囊及胆管中是否有肝片吸虫的虫体或虫卵。
2.2.1虫卵沉淀法
取少量病羊的新鲜粪便加入8-10倍量的水搅拌均匀。静置半个小时容器上方的悬液分离出来。再加入同等倍量的水,重复上述步骤,反复3-4次,待悬液清亮无浑浊时,去容器底部的沉渣用低倍显微镜进行筛查。取出疑似形态物,在置于高倍显微镜下,加盖玻片进行镜检。如发现大小约140-160×80-100微米的椭圆形黄褐色或黄色的虫卵时,便可初步诊断为该羊患有肝片吸虫病。
2.2.2虫体鉴别法
解剖疑似患有肝片吸虫病病羊的器官后,仔细检查器官上是否有片吸虫附着。肝片吸虫的虫体背腹扁平,虫体宽5-12mm、长18-35mm,虫体颜色呈棕红色,如在器脏内发现片形吸虫虫体,即可确认为患有肝片吸虫病。
3预防和防治
根据羊肝片吸虫病的感染途径和流行特点,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对其发生进行预防和防治,减少该病的发生几率,从而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效益。
3.1预防
3.1.1定期驱虫
驱虫是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驱虫的次数和时间必须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及条件相结合。通常情况下,每年如进行一次驱虫,可在秋末冬初进行,如进行2次驱虫,另一次驱虫可在来年的春季进行。
3.1.2粪便处理
把病羊的粪便或驱虫后的粪便收集在一起,掺以杂草堆积发酵,消灭中间宿主。
3.1.3严格检查饮水及草料的来源,杜绝给羊食用被囊蚴污染的水草,也是预防发生肝片吸虫病的重要的措施。
3.2防治
对羊肝片吸虫病进行防治时,可选择驱虫和杀虫两种方法。
每年春秋两季用六氯乙烷对羊各驱虫1次,剂量为每kg体重0.2~0.4mg。此药能引起瘤胃鼓胀,因此在驱虫前1天和驱虫后3天内禁喂富含蛋白质和易发酵的饲料;硫氯酚每kg体重40~50mg,做成舔剂经口投服;四氯化碳按10kg体重0.25~0.5mg分点肌注,效果良好;硝氯酚为治疗肝片吸虫病的特效药之一, 按每kg体重3~4mg制成混悬液灌服,每天1次,连用3天;针剂按每kg体重0.5~1mg深部肌肉注射;碘醚柳胺对肝片形吸虫的成虫及在发育中的幼虫都有很好的驱杀作用,用量为每kg体重10mg,口服;丙硫脒唑对羊肝片吸虫有良好的驱虫作用,但对幼虫效果差,用量为每kg体重15~25mg,经口投服,减虫率可达99%~100%;复方长效丙硫亚砜注射液牛羊每kg体重0.02mg,皮下注射1次。
(作者单位:115005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