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抒情散文是现代文阅读中较难理解的一种形式。本文就其阅读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分析特定之景及其特点,挖掘物中凝聚的思想情感,体会景与情交织的意境美。
关键词:抒情散文;特定之景;情感;意境
抒情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散文形式,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为目的,主要表达了独特见解与感受,抒情色彩极其浓厚。它一般没有贯穿全篇的完整故事和情节,其行文线索往往就是作者所要抒发的情。这个情常常通过特定的景物抒发出来,以达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目的。它往往将人的思想感情移注到客观对象中,把对于客体的审美发现与作者主体的精神追求有机地统一起来,亦此亦彼,相得益彰。如果没有特定的景物,则不可能抒发那特殊的情。所以,在阅读和鉴赏抒情散文时,要研究作者所选之景及此景在文中的特点,挖掘作者在这一个景物中凝聚的思想感情,并且在景物与情感相互交织中细细体会抒情散文所创造的意境。
一、分析特定之景及其特点
理解作者选择的特定景物和它在文中的特点是读懂抒情散文的基础。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的名篇,作者选择的景物鲜明突出。显然,离开荷塘和月色,作者复杂、微妙、深沉、丰富的感情便难以得到如此理想的表达。这些景物有:幽僻的小路、蓊郁的树木、淡淡的月光、曲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零星的荷花、缕缕的荷香、颤动的荷波、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斑驳的黑影、稀疏的倩影、阴阴的树色、空蒙的远山以及没精打采的路灯和蝉声蛙声等等。这些景物在文中的特点是突出美、静、淡。
首先是美。清华园的荷塘,原本是极平常、普通的,但经过作者的描绘、渲染、着色等艺术加工,变得异常优美,贮满诗情画意,情趣高雅,鲜活多姿。作者正是用大自然的美好来反衬社会的丑恶,鲜明地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痛恨丑恶的思想感情。在作者笔下,平凡的景物一跃变成了充满灵性、优美动人的仙景,令人心醉神迷。作者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追求,正是通过这些景物表现出来的。其次是静。这也是本文景物的一个特点。作者写的时间是夜深人静,地点是幽僻少人行的小路和被树木重重地包围着的荷塘。月光是静静的,连流水也是脉脉的,蝉声蛙声方显出生命的存在,既调节了沉寂的气氛,又使人感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妙。总之,作者写静,正是为了衬托自己心中的不平静,即幻想超脱现实给他带来的苦闷愁绪。但作者赏完了美的荷塘月色之后,依旧什么也没有,无法超脱现在的苦闷之情。最后,美也好,静也罢,都建立在淡的基调上。淡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淡淡的月光笼罩着一切,也都无不素淡朦胧。文章处处扣住这一特点,突出了夜游荷塘的特定情境,即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淡淡的喜悦和对现实世界的淡淡的哀愁。阅读和鉴赏时,抓些特定景物和它们在文中的特点,分析和理解作者独特的情感也就不难了。
二、挖掘物中凝聚的思想情感
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浓厚、真挚而又独特的感情为根本目的。朱自清先生就主张,散文的艺术生命最大因素在于感情的浓厚。没有感情贯注其中的写景文,充其量不过是一幅没有灵性、没有神韵、呆板拙劣的山水图案,像没有情感的乐曲,只是些互不相关的音符的组合。所以,王国维在专著《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荷瑭月色》之所以选这样的景色并如此描绘,正是情之所需。那宁静的荷塘、柔和的月色,与作者心中涌动的深沉苦闷的心绪,从相反处相得相通,情和景在此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所谓物皆著我之色彩。這是学生阅读和赏析抒情散文必须高度重视的以物体情。同时,更应重视的是作者的情,一定会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荷塘月色》作者心中颇不宁静之情,正是时代政治所造成的。也正是社会现实的黑暗,使他不可能陶醉于荷塘月色中,这就是为什么全文自始至终都笼罩着那淡淡哀愁的原因。抓住了这个景物,作品内在的情韵,即作家心中的感情波澜也就不难理解和把握了。
三、体会景与情交织的意境美
什么是意境?就是使人动情的事或景,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交融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荷塘月色》写景优美,宁静淡雅;抒情真挚、浓厚、独特。二者完美和谐的交织,产生了优美、清淡、动人的意境。作者笔下的景,都是高度情化的;同时,作者心中的情又是高度物化的,二者在文中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所以有人说,意境是散文的生命。抒情散文也是如此。阅读与分析时,仔细体会其意境,对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极其重要。
阅读抒情散文,还需要认真揣摩作品的语言。《荷塘月色》的语言是极其优美、清新、凝炼、自然,富于形象性、生动性、音乐性的,是诗化的语言,醇厚而深远。作者选用的语言词汇,都是自然平常的,但它正如亚里斯多德在《修辞学》里所说的那样:“是给平常的语言赋予—种不平常的气氛,在常用的词汇中见出变化的用法,从而使语言显得格外富丽堂皇。”这种朴素与华美辩证统—的散文语言,如同美人,又如同鲜花,是一种真正的美好情感在自然和谐的表现形式中的流露。另外,还有大量清新奇特的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这种多姿多彩、富于变化的语言,完成了景物的描写,完成了情景交融的意境的创造。
关键词:抒情散文;特定之景;情感;意境
抒情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散文形式,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为目的,主要表达了独特见解与感受,抒情色彩极其浓厚。它一般没有贯穿全篇的完整故事和情节,其行文线索往往就是作者所要抒发的情。这个情常常通过特定的景物抒发出来,以达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目的。它往往将人的思想感情移注到客观对象中,把对于客体的审美发现与作者主体的精神追求有机地统一起来,亦此亦彼,相得益彰。如果没有特定的景物,则不可能抒发那特殊的情。所以,在阅读和鉴赏抒情散文时,要研究作者所选之景及此景在文中的特点,挖掘作者在这一个景物中凝聚的思想感情,并且在景物与情感相互交织中细细体会抒情散文所创造的意境。
一、分析特定之景及其特点
理解作者选择的特定景物和它在文中的特点是读懂抒情散文的基础。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的名篇,作者选择的景物鲜明突出。显然,离开荷塘和月色,作者复杂、微妙、深沉、丰富的感情便难以得到如此理想的表达。这些景物有:幽僻的小路、蓊郁的树木、淡淡的月光、曲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零星的荷花、缕缕的荷香、颤动的荷波、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斑驳的黑影、稀疏的倩影、阴阴的树色、空蒙的远山以及没精打采的路灯和蝉声蛙声等等。这些景物在文中的特点是突出美、静、淡。
首先是美。清华园的荷塘,原本是极平常、普通的,但经过作者的描绘、渲染、着色等艺术加工,变得异常优美,贮满诗情画意,情趣高雅,鲜活多姿。作者正是用大自然的美好来反衬社会的丑恶,鲜明地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痛恨丑恶的思想感情。在作者笔下,平凡的景物一跃变成了充满灵性、优美动人的仙景,令人心醉神迷。作者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追求,正是通过这些景物表现出来的。其次是静。这也是本文景物的一个特点。作者写的时间是夜深人静,地点是幽僻少人行的小路和被树木重重地包围着的荷塘。月光是静静的,连流水也是脉脉的,蝉声蛙声方显出生命的存在,既调节了沉寂的气氛,又使人感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妙。总之,作者写静,正是为了衬托自己心中的不平静,即幻想超脱现实给他带来的苦闷愁绪。但作者赏完了美的荷塘月色之后,依旧什么也没有,无法超脱现在的苦闷之情。最后,美也好,静也罢,都建立在淡的基调上。淡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淡淡的月光笼罩着一切,也都无不素淡朦胧。文章处处扣住这一特点,突出了夜游荷塘的特定情境,即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淡淡的喜悦和对现实世界的淡淡的哀愁。阅读和鉴赏时,抓些特定景物和它们在文中的特点,分析和理解作者独特的情感也就不难了。
二、挖掘物中凝聚的思想情感
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浓厚、真挚而又独特的感情为根本目的。朱自清先生就主张,散文的艺术生命最大因素在于感情的浓厚。没有感情贯注其中的写景文,充其量不过是一幅没有灵性、没有神韵、呆板拙劣的山水图案,像没有情感的乐曲,只是些互不相关的音符的组合。所以,王国维在专著《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荷瑭月色》之所以选这样的景色并如此描绘,正是情之所需。那宁静的荷塘、柔和的月色,与作者心中涌动的深沉苦闷的心绪,从相反处相得相通,情和景在此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所谓物皆著我之色彩。這是学生阅读和赏析抒情散文必须高度重视的以物体情。同时,更应重视的是作者的情,一定会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荷塘月色》作者心中颇不宁静之情,正是时代政治所造成的。也正是社会现实的黑暗,使他不可能陶醉于荷塘月色中,这就是为什么全文自始至终都笼罩着那淡淡哀愁的原因。抓住了这个景物,作品内在的情韵,即作家心中的感情波澜也就不难理解和把握了。
三、体会景与情交织的意境美
什么是意境?就是使人动情的事或景,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交融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荷塘月色》写景优美,宁静淡雅;抒情真挚、浓厚、独特。二者完美和谐的交织,产生了优美、清淡、动人的意境。作者笔下的景,都是高度情化的;同时,作者心中的情又是高度物化的,二者在文中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所以有人说,意境是散文的生命。抒情散文也是如此。阅读与分析时,仔细体会其意境,对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极其重要。
阅读抒情散文,还需要认真揣摩作品的语言。《荷塘月色》的语言是极其优美、清新、凝炼、自然,富于形象性、生动性、音乐性的,是诗化的语言,醇厚而深远。作者选用的语言词汇,都是自然平常的,但它正如亚里斯多德在《修辞学》里所说的那样:“是给平常的语言赋予—种不平常的气氛,在常用的词汇中见出变化的用法,从而使语言显得格外富丽堂皇。”这种朴素与华美辩证统—的散文语言,如同美人,又如同鲜花,是一种真正的美好情感在自然和谐的表现形式中的流露。另外,还有大量清新奇特的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这种多姿多彩、富于变化的语言,完成了景物的描写,完成了情景交融的意境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