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90后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活跃在公益活动中,而90后在校的大学生作为其中一股重要的力量,在公益活动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分析形成90后在校大学生公益行为的形成,就为大学生公益意识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笔者从个人、家庭、学校分析,进而总结出家庭、学校该做什么努力来加强大学生的公益意识。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公益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070-02
一、90后在校大学生公益行为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出生,目前正在大学本科学习的学生,我们把之统称为90后在校大学生,他们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大众眼中这代人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社会责任感,也被认为是游戏的一代。可在参加的公益活动中,他们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发出呼声,他们同样有社会的担当,他们有责任意识,他们乐于公益。
公益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很多人都在积极参加公益活动,90后在校大学生也是其中的一股重要的力量。大一时,很多学生主动参加青年志愿者协会,参加各种志愿服务,如去敬老院关爱失独老人,关注瓷娃娃,学雷锋,各种募捐活动等。到了大二、大三,学生有了更多的实践活动,如拍摄微电影关注留守儿童、失独老人等。在网上流行的微电影《七秒记忆》,就是由江苏大学大二女生庞霖欢主演的,这部微电影呼吁人们去关注孤独症儿童,而该片的制作费用全部由影片导演——大四学生王迪君支付。王迪君说:“如果这样一部微电影,能唤起社会对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那我们付出什么都是值得的。”大四的大学生虽然面临着就业,但他们同样也没有忘记公益,他们中有很多人愿意去偏远地区支教扶贫,也有人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去资助没钱上学的儿童。
90后提倡快乐公益,创新公益。对于尚未完全步入社会的90后在校大学生,还没有体会到事业成功的成就感。所以和步入社会的其他公益人相比,帮助人会让90后在校大学生的内心有更强烈的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90后在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活跃,创新性强。因此,他们在公益活动也表现出他们的创新性。90后在校大学生组织参加公益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成立联盟,拍摄微电影,组建合唱团以筹集资金和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们关注的人群不在局限于贫困儿童、失独老人,他们把视野转向了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人群,如环卫工人、后勤人员、留守儿童等。和60后、70后、80后相比,90后更加注重人精神上的孤独和内心的需求。大家从这群90后在校大学生公益人身上看到公益方式的变化,也看到社会的新希望。
90后在校大学生没有封闭于校园,局限于书本,他们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快乐公益,创新公益,有组织地开展公益活动,活跃在公益的大舞台上。他们中确实有一股让人心潮澎湃的力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着自己心中的爱与善,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
二、90后在校大学生公益行为的形成原因
1.个人原因。公益行为的形成归根结底是个人道德素质的高尚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是爱与善的本能的表达。首先,在校大学生经过多年的教育,他们的道德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已经比较成熟,道德觉悟也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并内含着希望将自身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需求。其次,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身心相对成熟的大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们同样关注社会民生,他们希望自己能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而公益活动作为一种关爱弱势群体和奉献爱心为一体的活动恰好符合大学生的要求。再次,90后在校大学生身上的性格特征也是形成其公益行为的重要原因。90后感情强烈,爱憎分明,敢爱敢恨,所以在面对社会中的一些弱势群体时他表现出强烈的怜悯心,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最后,90后有反孤独的特征。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其实比有兄弟姐妹的人更渴望友情、珍惜友情,所以在公益活动中,他们更乐意融入公益活动这个大群体和大家庭中来。公益活动能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同时思想活跃的大学生通过发挥其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增强公益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进而促进公益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
2.父母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形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受父母的影响较大。据调查,青少年在被问到,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受谁的影响较多,排在第一位的是父母,所占百分比为41.3%,远远超过其他方面。在被问及“在青少年公益精神的培养方面,谁的责任最大”时,排在第一位的依然是父母,可以看出父母对青少年公益行为形成的影响之大。90后的父母大多是60、70后,他们出生在物质相对匮乏和精神相对封闭的年代,这一代挨过饿,受过苦,经历过社会的动荡,看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所以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现在大都45到55岁,事业有成,财富充裕,很多人热衷于公益活动。同时1976年恢复高考,他们部分人拥有上大学的机会,接受的教育程度要比50后、40后要高,所以他们拥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去正确地引导孩子形成慈善意识。因此,60后、70后的慈善公益言行深深影响着90后从事公益活动。
3.学校影响。学校被誉为教育的殿堂,肩负着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学校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其一生中重要的公共社会领域之一。学校教育是青少年人生观、道德觀、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学校公益活动的开展对90后在校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开展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现在从小学开始就有学雷锋的活动,让孩子从小就有帮助他人的意识。中学有各种主题关于爱与善的班会,学生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起到正面引导作用。到大学后,更有各种各样的募捐活动,献血、志愿服务、乡村支教等,各高校还建立青少年志愿服务组织,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加到公益活动中去。在大学也有思想道德教育,在理论课程上,教育学生奉献与爱的美丽,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虽然大部分的高校为大学生公益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但很多都是停留在理论方面,让学生真正地体验的很少。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才会让学生有一些反思和思考,才能让学生从对公益活动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形成自己的慈善习惯和意识。学校的影响对于90后在校的大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所以高校必须重视。我们看到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公益行为是相当关注的,但在培养大学生的公益行为方面还有很多方面要努力实践。 4.獲取公益信息的便捷性。大众传媒时代,媒介技术越来越发达。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相对比较集中,这为大学生通过海报、展板、传单等方式获取公益信息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校园网络的应用和普及也为大学生获取公益信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公益信息对90后在校大学生公益行为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助于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与导向,帮助90后在校大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思想指导。90后在校大学生通过媒体不仅可以看到各种公益人的行为,也可以寻找到需要帮助的人,进而激励自己参加公益活动。二是公益信息可以增加90后在校大学生组织参加公益行为的途径,这也是90后在校大学生公益行为创新性的重要原因。90后在校大学生利用网络途径去组织线上捐款,录制公益纪录片,利用腾讯、微博、QQ等进行宣传,扩大公益组织的影响力,大大地方便了90后开展公益活动,也加强了其活动的影响。
三、90后在校大学生公益行为的形成对教育、时代的反思
1.发挥父母的正面引导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在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家庭教育的作用巨大,在青少年时期,子女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最长,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良好而全面的家庭生活氛围,引导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应该规范自身的行为,成为孩子做好事的榜样。父母一定要通过自身的言行来为孩子做出表率和模范,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时时刻刻对照父母的言行来矫正自己的言行,这种潜移默化式的作用是巨大的。
2.高校要重视学生社会公益的实践活动。学校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所以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公益氛围,为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提供机会和帮助。校园环境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高校也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只有通过实践,学生对公益才能有更深的认识。
高校可定期开展公益活动,鼓励大学生去参与其中,让大学生去接触社会。高校也要大力宣传,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慈善公益意识。高校也要形成激励政策,使公益能够长久地活跃在校园中。高校的老师也要言传身教,做好表率作用。
3.用好互联网,发挥正能量。90后在校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一代,他们的生活与互联网密切相关,而互联网和公益活动正在一体化,所以90后在校大学生要用好互联网,发挥正能量。一方面90后在校大学生要利用互联网去获取公益信息,来了解社会中需要帮助的人。另一方面90后在校大学生也要利用互联网去宣传自己的公益活动,以提高活动的影响力,进而呼吁人们参加到公益活动中去,唤起人们心中爱与善的涟漪。
总结:
大学公益文化建设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和谐校园的建设,目前90后当代大学生活跃在公益活动中,虽然还有些问题,但我们能看到未来的一片大好趋势。父母应该发挥好引导作用,学校应该提供好实践机会,大众媒体也支持响应国家鼓励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政策要求。这样大学生的公益活动就能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兰.中国新媒体传播学研究前言[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
[2]杨团,葛道顺.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叶显友.关于对增强公民慈善意识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9,(12):56-57.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公益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070-02
一、90后在校大学生公益行为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出生,目前正在大学本科学习的学生,我们把之统称为90后在校大学生,他们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大众眼中这代人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社会责任感,也被认为是游戏的一代。可在参加的公益活动中,他们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发出呼声,他们同样有社会的担当,他们有责任意识,他们乐于公益。
公益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很多人都在积极参加公益活动,90后在校大学生也是其中的一股重要的力量。大一时,很多学生主动参加青年志愿者协会,参加各种志愿服务,如去敬老院关爱失独老人,关注瓷娃娃,学雷锋,各种募捐活动等。到了大二、大三,学生有了更多的实践活动,如拍摄微电影关注留守儿童、失独老人等。在网上流行的微电影《七秒记忆》,就是由江苏大学大二女生庞霖欢主演的,这部微电影呼吁人们去关注孤独症儿童,而该片的制作费用全部由影片导演——大四学生王迪君支付。王迪君说:“如果这样一部微电影,能唤起社会对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那我们付出什么都是值得的。”大四的大学生虽然面临着就业,但他们同样也没有忘记公益,他们中有很多人愿意去偏远地区支教扶贫,也有人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去资助没钱上学的儿童。
90后提倡快乐公益,创新公益。对于尚未完全步入社会的90后在校大学生,还没有体会到事业成功的成就感。所以和步入社会的其他公益人相比,帮助人会让90后在校大学生的内心有更强烈的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90后在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活跃,创新性强。因此,他们在公益活动也表现出他们的创新性。90后在校大学生组织参加公益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成立联盟,拍摄微电影,组建合唱团以筹集资金和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们关注的人群不在局限于贫困儿童、失独老人,他们把视野转向了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人群,如环卫工人、后勤人员、留守儿童等。和60后、70后、80后相比,90后更加注重人精神上的孤独和内心的需求。大家从这群90后在校大学生公益人身上看到公益方式的变化,也看到社会的新希望。
90后在校大学生没有封闭于校园,局限于书本,他们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快乐公益,创新公益,有组织地开展公益活动,活跃在公益的大舞台上。他们中确实有一股让人心潮澎湃的力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着自己心中的爱与善,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
二、90后在校大学生公益行为的形成原因
1.个人原因。公益行为的形成归根结底是个人道德素质的高尚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是爱与善的本能的表达。首先,在校大学生经过多年的教育,他们的道德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已经比较成熟,道德觉悟也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并内含着希望将自身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需求。其次,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身心相对成熟的大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们同样关注社会民生,他们希望自己能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而公益活动作为一种关爱弱势群体和奉献爱心为一体的活动恰好符合大学生的要求。再次,90后在校大学生身上的性格特征也是形成其公益行为的重要原因。90后感情强烈,爱憎分明,敢爱敢恨,所以在面对社会中的一些弱势群体时他表现出强烈的怜悯心,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最后,90后有反孤独的特征。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其实比有兄弟姐妹的人更渴望友情、珍惜友情,所以在公益活动中,他们更乐意融入公益活动这个大群体和大家庭中来。公益活动能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同时思想活跃的大学生通过发挥其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增强公益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进而促进公益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
2.父母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形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受父母的影响较大。据调查,青少年在被问到,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受谁的影响较多,排在第一位的是父母,所占百分比为41.3%,远远超过其他方面。在被问及“在青少年公益精神的培养方面,谁的责任最大”时,排在第一位的依然是父母,可以看出父母对青少年公益行为形成的影响之大。90后的父母大多是60、70后,他们出生在物质相对匮乏和精神相对封闭的年代,这一代挨过饿,受过苦,经历过社会的动荡,看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所以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现在大都45到55岁,事业有成,财富充裕,很多人热衷于公益活动。同时1976年恢复高考,他们部分人拥有上大学的机会,接受的教育程度要比50后、40后要高,所以他们拥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去正确地引导孩子形成慈善意识。因此,60后、70后的慈善公益言行深深影响着90后从事公益活动。
3.学校影响。学校被誉为教育的殿堂,肩负着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学校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其一生中重要的公共社会领域之一。学校教育是青少年人生观、道德觀、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学校公益活动的开展对90后在校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开展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现在从小学开始就有学雷锋的活动,让孩子从小就有帮助他人的意识。中学有各种主题关于爱与善的班会,学生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起到正面引导作用。到大学后,更有各种各样的募捐活动,献血、志愿服务、乡村支教等,各高校还建立青少年志愿服务组织,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加到公益活动中去。在大学也有思想道德教育,在理论课程上,教育学生奉献与爱的美丽,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虽然大部分的高校为大学生公益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但很多都是停留在理论方面,让学生真正地体验的很少。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才会让学生有一些反思和思考,才能让学生从对公益活动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形成自己的慈善习惯和意识。学校的影响对于90后在校的大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所以高校必须重视。我们看到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公益行为是相当关注的,但在培养大学生的公益行为方面还有很多方面要努力实践。 4.獲取公益信息的便捷性。大众传媒时代,媒介技术越来越发达。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相对比较集中,这为大学生通过海报、展板、传单等方式获取公益信息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校园网络的应用和普及也为大学生获取公益信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公益信息对90后在校大学生公益行为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助于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与导向,帮助90后在校大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思想指导。90后在校大学生通过媒体不仅可以看到各种公益人的行为,也可以寻找到需要帮助的人,进而激励自己参加公益活动。二是公益信息可以增加90后在校大学生组织参加公益行为的途径,这也是90后在校大学生公益行为创新性的重要原因。90后在校大学生利用网络途径去组织线上捐款,录制公益纪录片,利用腾讯、微博、QQ等进行宣传,扩大公益组织的影响力,大大地方便了90后开展公益活动,也加强了其活动的影响。
三、90后在校大学生公益行为的形成对教育、时代的反思
1.发挥父母的正面引导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在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家庭教育的作用巨大,在青少年时期,子女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最长,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良好而全面的家庭生活氛围,引导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应该规范自身的行为,成为孩子做好事的榜样。父母一定要通过自身的言行来为孩子做出表率和模范,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时时刻刻对照父母的言行来矫正自己的言行,这种潜移默化式的作用是巨大的。
2.高校要重视学生社会公益的实践活动。学校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所以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公益氛围,为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提供机会和帮助。校园环境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高校也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只有通过实践,学生对公益才能有更深的认识。
高校可定期开展公益活动,鼓励大学生去参与其中,让大学生去接触社会。高校也要大力宣传,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慈善公益意识。高校也要形成激励政策,使公益能够长久地活跃在校园中。高校的老师也要言传身教,做好表率作用。
3.用好互联网,发挥正能量。90后在校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一代,他们的生活与互联网密切相关,而互联网和公益活动正在一体化,所以90后在校大学生要用好互联网,发挥正能量。一方面90后在校大学生要利用互联网去获取公益信息,来了解社会中需要帮助的人。另一方面90后在校大学生也要利用互联网去宣传自己的公益活动,以提高活动的影响力,进而呼吁人们参加到公益活动中去,唤起人们心中爱与善的涟漪。
总结:
大学公益文化建设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和谐校园的建设,目前90后当代大学生活跃在公益活动中,虽然还有些问题,但我们能看到未来的一片大好趋势。父母应该发挥好引导作用,学校应该提供好实践机会,大众媒体也支持响应国家鼓励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政策要求。这样大学生的公益活动就能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兰.中国新媒体传播学研究前言[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
[2]杨团,葛道顺.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叶显友.关于对增强公民慈善意识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9,(1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