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地区树轮δ^13C记录的300多年的秋季气候变化

来源 :山地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yjmhcaihiong_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采自浙江西天目山地区的柳杉树轮,交叉定年后,测定其δ13C年序列.用趋势比率法去除大气δ13Ca对树轮δ13C年序列的影响后,分析了树轮δ13C年序列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分析发现:柳杉树轮δ13C年序列的高频振荡与该区9~12月气温及9月降水有较好相关性.重点重建了该地区9月降水量与平均最高气温两个气候要素300多年的气候变化,其变化模式表现为:冷-湿和暖-干的组合特征.统计结果显示:重建序列所反映的旱涝频率分布及其冷暖变化与该区的实测记录结果基本一致.表明:重建序列较好地反映了该区秋季气候变化历史.
其他文献
应用陕南汉江谷地17个测站1953~2000年气温、1961~2000年降水及1961~1999年区内汉江平均流量和最大流量实测记录,对气象数据和水文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陕南汉江谷地近40 a来
三峡库区土地资源以山丘地为主,耕地又以坡旱地为主。其中>2 5°的陡坡耕地为2 6 7×10 4hm2 ,占库区耕地总量的18.2 %。研究表明,三峡库区粮食产量的5 6 %来自坡耕地,同时
由于研究方法和目的的不同,土壤大孔隙的标准并不统一,一般认为土壤大孔隙的孔径在0.03~3mm;>3 mm的孔隙相对于土壤结构而言非常巨大,水流在这些孔隙中的运动完全不同于土壤中
为探讨岷江上游地区山地气候特征及森林生态气候效应,利用岷江上游南、北坡林内外的小气候观测资料,对该地区南、北坡向山地的太阳辐射、气温(1.5 m)、地表温、水汽压、相对
地貌现象的演化常常存在着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条件。地貌临界是地貌学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本文利用黄河中游地区近60个水文测站资料,探讨了流域产沙量随降雨、植被和流域面积变化过程中的地貌临界现象。结果表明,流域产沙量与年降雨量之间关系遵循Langbein-Schumm曲线,最大产沙量大致出现在年降雨量400mm吼左右的半干旱草原区,即无定河以北的皇甫川、孤山川、佳芦河流域。同时,由沙黄土、砒砂岩流域
以保护和恢复流域坡高地生态系统为目的,对坡高地最小生态需水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坡高地生态需水和生态缺水的计算方法。以黄河流域为实例,在GIS和遥感技术支持下对坡高地最小生态需水量和缺水量进行了计算,并从时空两个尺度揭示了黄河流域坡高地生态系统最小生态需水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可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依据。
目前已提出了多种预应力错索抗滑桩的设计计算方法,例如按Winkler弹怀地基梁的方法、错索与桩的协调变形的方法等.由于软弱岩体的变形特征,结构与岩体的相互作用机理较为复杂
对再版的《集水区经营》论丛进行较详尽的评介。认为该论丛作者为水土保持研究和水土保持工作者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行之有效的集水区经营理念和借鉴模式,具有较高的指导性和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