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月19日,农历腊月廿六,海拔800多米,广东省清远市连南县大古坳村在正午时分也是大雾锁山、冷风夹雨。
三辆吉普车驶入寨子,一个干部模样的人从车上下来,径直朝山上一座老房子走去。
唐增城四正在灶上做中午饭。他没意识到这是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来访,边做饭边和这位和蔼的干部聊起天来。
汪洋问:“老乡,驻村干部来了后,你们的生活有没有变化?”
唐增城四憨笑着说:“驻村干部来了后日子好过多了,我家孩子现在在大古坳村小学中午吃饭都不用钱,而且都能用上电脑了。驻村干部还很負责,到大年二十九晚上都在村里住着,随时帮我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汪洋请他举个例子说说。唐增城四认真答道:“村里人养的鸡驻村干部都会发动他们顺德那边的扶贫干部和同事来收购,有多少收多少,我养了700多只鸡都被收购走了,一点也没亏到手里。”
这是汪洋第四次来到连南大古坳村,他想在走访中了解3年的“扶贫双到”在这个贫困山区取得了怎样的成效,“移民新村”搬迁实情如何。
2012年是广东省三年“扶贫双到”大会战的决胜之年。 “老、少、边、山、穷”的连南成为广东扶贫效果的最佳“试纸”,在这里“盖房子、抓票子、强班子”,彻底甩掉“最穷的地方在广东”的帽子,是汪洋给广东省扶贫工作定下的硬任务。
?
盖房子,住到山下找幸福
大古坳村一直因为交通不便,自然资源匮乏,缺乏发展农、工和服务业的条件,长期被排斥在社会化大生活体系之外。
2009年汪洋第二次视察大古坳村看到这个脱贫症结后,就提出“走出大山越远,幸福离你越近”的号召。2010年,在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全省扶贫开发会议上,汪洋再次强调了“盖房子”的问题。
于是,自2009年起一场声势浩大的“移民下山”运动在连南展开。
连南县委书记雷玉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移民政策的感召下,高寒山区群众移民情绪高涨,全县移民工程快速推进,现已投入资金9000多万元,建成移民新村4座,安置移民群众397户。为进一步满足群众的需求,力争三年内完成全县3278户高寒山区群众移民搬迁工作,县里正着力推进县城移民新村第三期和第四期工程(其中第三期投资1500万元,建设移民综合服务楼一栋和移民房84套,第四期投资2800万元,建设移民房252套)。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贫困家庭离开“高寒村寨”,住进“幸福家园”,但仅仅“搬得下”还不够,如何能让群众“稳得住、富得起”才是关键,这就需要建立“移民新村”的长效机制。
来自顺德的驻村干部关大雄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长效机制中的第一大项就是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驻村干部通过两个方面来解决:其一,带年轻的村民去大古坳村养猪基地进行培训工作,只要肯干,一个月赚3500元没有问题;其二,想到珠三角务工的村民,驻村干部负责介绍和推荐。
抓票子,从“输血”到“造血”
盘大角二贵,连南县三排镇三排村人。2010年之前,他在广州珠江造纸厂打工,一个月1200~1300元的工资养活家里四口人;2010年之后,听说扶贫工作队来了,他毅然回到村里,跟随王清明领导的驻村工作队开始了他的脱贫之路。
“2010年下半年回来后,王清明队长给了我36头猪苗,我就开始养。现在我养了52头猪,我老婆种了10亩桑树,2011年就赚了13万多。这笔钱不仅还清了我老婆2005年生病欠的2万多块钱,还盖起了现在房子的二楼呢。”盘大角二贵兴奋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三排村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再加上石灰岩地貌,难以蓄水,使这里的农业生产完全是望天收成。看到这样的情形时,王清明认为,“三排村的扶贫工作必须因地制宜,调整思路”。
他认为,在这里只有做好自己的农产业,才能确保农民永久增收,确保脱贫不返贫,所以三排村的脱贫战略就是产业扶贫,就是抓票子。只有农民的腰包鼓了,农民增收了,才能真正走向致富。
通过三年的努力,三排村2011年全村贫困户实现100%脱贫,人均纯收入达到13068.48元,创造了扶贫工作史的先例。
但王清明并未就此止步。在三年任职期即将结束时,他的工作重点更多的是开发一些更长效的产业扶贫项目,村民能更多地掌握技术,完成“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雷玉春也表示,现在的扶贫更应该立足长远,通观全局,实现整体脱贫。他说,“各帮扶单位、各镇要从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的目的出发,根据各村的实际,建立长效产业项目,使贫困群众能长期增收;而各镇、村也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全县脱贫工作上来,期望借‘扶贫双到’这股东风,抢抓时机,推进扶贫工作,促使全县脱贫奔小康”。
?
强班子,永不撤走的扶贫工作队
连水村的强班子建设完成的是贫困村的管理强化问题。
39岁的盘泽辉,现任三排镇人民政府副镇长连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广东省第十届党代会代表和2009年度“广东省劳动模范”,2011年第十三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连南开展“扶贫双到”工作以来,他一面带领村民积极发展村里的养蚕和油茶基地,一面着手进行连水村的“强班子”工程。
他发动每一位村干部负责一到两项产业项目,让村干部以身作则将产业脱贫的效果展示给村民看,从而带动村民的生产积极性。
村里典型的贫困户盘二贵,通过种桑树,年收入达到了2万元。对于日子的转变,他感激地说:“是盘书记,是村干部和扶贫队让我走向了致富路。”
队伍强了,还需要厚实的村集体收入来稳固村干部解决问题的实力。为此,盘泽辉与村干部一起争取到省经贸委和省民族宗教委支持资金100万元入股电站,使得村集体收入由之前不到4万元新增到21万元。利用这些收入,村干部积极地为村里搞一些公益事业,拿出集体收入的15%和30%的资金发展村里的教育事业和社会救助保障事业。
在“抓票子、盖房子、强班子”攻坚战役之外,2012年4月27日,由省委政法委筹建的长效项目——大龙村小水坑水电站也正式并网发电。
广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梁伟发冒着大雨前往位于大山深处的大龙村,亲自为大龙村小水坑水电站一号机组合闸开机。
梁伟发叮嘱大龙村村委主任唐华强,不但要用好水电站带来的集体收入,还要加强对各个扶贫项目的经营管理,造福全体村民,争取把大龙村树立成全市乃至全省的“扶贫双到”开发先进典型,让大龙村变成“大富村”。 2009年以来,省委、政法委在大龙村积极筹资建设了养殖基地、山泉水厂等多个扶贫开发项目。至2011年底,全村53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达到6900元,村集体收入达到7万多元。大龙村小水坑电站建成发电后,每年可给大龙村带来20万元的纯收入。
连南扶贫成绩单
全县共整合各级各类扶贫资金约2亿元,帮扶38个省定贫困村和6810户25000多人增收脱贫,1061户移民户和2050户低收入住房户住房改造。截至2011年年底,全县38个省级贫困村和4534户19140人“双有”贫困户(有劳动力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脱贫率100%;五保户333户339人和低保户1943户5868人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应保尽保;1061户移民搬迁户中已建好住房676户,在建住房385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2050户全部完成改造。
三辆吉普车驶入寨子,一个干部模样的人从车上下来,径直朝山上一座老房子走去。
唐增城四正在灶上做中午饭。他没意识到这是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来访,边做饭边和这位和蔼的干部聊起天来。
汪洋问:“老乡,驻村干部来了后,你们的生活有没有变化?”
唐增城四憨笑着说:“驻村干部来了后日子好过多了,我家孩子现在在大古坳村小学中午吃饭都不用钱,而且都能用上电脑了。驻村干部还很負责,到大年二十九晚上都在村里住着,随时帮我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汪洋请他举个例子说说。唐增城四认真答道:“村里人养的鸡驻村干部都会发动他们顺德那边的扶贫干部和同事来收购,有多少收多少,我养了700多只鸡都被收购走了,一点也没亏到手里。”
这是汪洋第四次来到连南大古坳村,他想在走访中了解3年的“扶贫双到”在这个贫困山区取得了怎样的成效,“移民新村”搬迁实情如何。
2012年是广东省三年“扶贫双到”大会战的决胜之年。 “老、少、边、山、穷”的连南成为广东扶贫效果的最佳“试纸”,在这里“盖房子、抓票子、强班子”,彻底甩掉“最穷的地方在广东”的帽子,是汪洋给广东省扶贫工作定下的硬任务。
?
盖房子,住到山下找幸福
大古坳村一直因为交通不便,自然资源匮乏,缺乏发展农、工和服务业的条件,长期被排斥在社会化大生活体系之外。
2009年汪洋第二次视察大古坳村看到这个脱贫症结后,就提出“走出大山越远,幸福离你越近”的号召。2010年,在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全省扶贫开发会议上,汪洋再次强调了“盖房子”的问题。
于是,自2009年起一场声势浩大的“移民下山”运动在连南展开。
连南县委书记雷玉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移民政策的感召下,高寒山区群众移民情绪高涨,全县移民工程快速推进,现已投入资金9000多万元,建成移民新村4座,安置移民群众397户。为进一步满足群众的需求,力争三年内完成全县3278户高寒山区群众移民搬迁工作,县里正着力推进县城移民新村第三期和第四期工程(其中第三期投资1500万元,建设移民综合服务楼一栋和移民房84套,第四期投资2800万元,建设移民房252套)。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贫困家庭离开“高寒村寨”,住进“幸福家园”,但仅仅“搬得下”还不够,如何能让群众“稳得住、富得起”才是关键,这就需要建立“移民新村”的长效机制。
来自顺德的驻村干部关大雄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长效机制中的第一大项就是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驻村干部通过两个方面来解决:其一,带年轻的村民去大古坳村养猪基地进行培训工作,只要肯干,一个月赚3500元没有问题;其二,想到珠三角务工的村民,驻村干部负责介绍和推荐。
抓票子,从“输血”到“造血”
盘大角二贵,连南县三排镇三排村人。2010年之前,他在广州珠江造纸厂打工,一个月1200~1300元的工资养活家里四口人;2010年之后,听说扶贫工作队来了,他毅然回到村里,跟随王清明领导的驻村工作队开始了他的脱贫之路。
“2010年下半年回来后,王清明队长给了我36头猪苗,我就开始养。现在我养了52头猪,我老婆种了10亩桑树,2011年就赚了13万多。这笔钱不仅还清了我老婆2005年生病欠的2万多块钱,还盖起了现在房子的二楼呢。”盘大角二贵兴奋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三排村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再加上石灰岩地貌,难以蓄水,使这里的农业生产完全是望天收成。看到这样的情形时,王清明认为,“三排村的扶贫工作必须因地制宜,调整思路”。
他认为,在这里只有做好自己的农产业,才能确保农民永久增收,确保脱贫不返贫,所以三排村的脱贫战略就是产业扶贫,就是抓票子。只有农民的腰包鼓了,农民增收了,才能真正走向致富。
通过三年的努力,三排村2011年全村贫困户实现100%脱贫,人均纯收入达到13068.48元,创造了扶贫工作史的先例。
但王清明并未就此止步。在三年任职期即将结束时,他的工作重点更多的是开发一些更长效的产业扶贫项目,村民能更多地掌握技术,完成“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雷玉春也表示,现在的扶贫更应该立足长远,通观全局,实现整体脱贫。他说,“各帮扶单位、各镇要从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的目的出发,根据各村的实际,建立长效产业项目,使贫困群众能长期增收;而各镇、村也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全县脱贫工作上来,期望借‘扶贫双到’这股东风,抢抓时机,推进扶贫工作,促使全县脱贫奔小康”。
?
强班子,永不撤走的扶贫工作队
连水村的强班子建设完成的是贫困村的管理强化问题。
39岁的盘泽辉,现任三排镇人民政府副镇长连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广东省第十届党代会代表和2009年度“广东省劳动模范”,2011年第十三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连南开展“扶贫双到”工作以来,他一面带领村民积极发展村里的养蚕和油茶基地,一面着手进行连水村的“强班子”工程。
他发动每一位村干部负责一到两项产业项目,让村干部以身作则将产业脱贫的效果展示给村民看,从而带动村民的生产积极性。
村里典型的贫困户盘二贵,通过种桑树,年收入达到了2万元。对于日子的转变,他感激地说:“是盘书记,是村干部和扶贫队让我走向了致富路。”
队伍强了,还需要厚实的村集体收入来稳固村干部解决问题的实力。为此,盘泽辉与村干部一起争取到省经贸委和省民族宗教委支持资金100万元入股电站,使得村集体收入由之前不到4万元新增到21万元。利用这些收入,村干部积极地为村里搞一些公益事业,拿出集体收入的15%和30%的资金发展村里的教育事业和社会救助保障事业。
在“抓票子、盖房子、强班子”攻坚战役之外,2012年4月27日,由省委政法委筹建的长效项目——大龙村小水坑水电站也正式并网发电。
广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梁伟发冒着大雨前往位于大山深处的大龙村,亲自为大龙村小水坑水电站一号机组合闸开机。
梁伟发叮嘱大龙村村委主任唐华强,不但要用好水电站带来的集体收入,还要加强对各个扶贫项目的经营管理,造福全体村民,争取把大龙村树立成全市乃至全省的“扶贫双到”开发先进典型,让大龙村变成“大富村”。 2009年以来,省委、政法委在大龙村积极筹资建设了养殖基地、山泉水厂等多个扶贫开发项目。至2011年底,全村53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达到6900元,村集体收入达到7万多元。大龙村小水坑电站建成发电后,每年可给大龙村带来20万元的纯收入。
连南扶贫成绩单
全县共整合各级各类扶贫资金约2亿元,帮扶38个省定贫困村和6810户25000多人增收脱贫,1061户移民户和2050户低收入住房户住房改造。截至2011年年底,全县38个省级贫困村和4534户19140人“双有”贫困户(有劳动力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脱贫率100%;五保户333户339人和低保户1943户5868人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应保尽保;1061户移民搬迁户中已建好住房676户,在建住房385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2050户全部完成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