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比较,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来源 :教育·名师在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ou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比较,在各科教学中都很常见。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就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比较”的解释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布鲁姆等人确定的认知目标领域中,比较是“理解”“分析”“评价”水平上的具体行为动词,也就是说,比较是理性思维在具体学习行为上的“投射”。那么,如何运用比较来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呢?结合教学实例,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求同”,积累归纳的经验
  (一)“异”中求“同”
  数学知识中有很多内容都有紧密的联系,许多知识内容看似基本上没有任何联系,但是对题目进行仔细分析后,反而能发掘出其中的共同特性,而掌握这些特性就能积累更多数学的经验,有效归纳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思维逻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一些貌似迥异的数学材料进行分析,让学生比较隐藏其中的共性特性,进而归纳出该知识的本质特点,让学生经历从“眼前之竹”的“异”升华到“胸中之竹”的“同”。
  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分数的认识”一课时,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一张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当学生展示各不相同的作品时(有的横着对折,有的竖着对折,还有的斜着对折,得到的形状有长方形、三角形等),教师抛出问题:分的结果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呢?引发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比较,透过表面的“异”发现这些作品内蕴的“同”: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在这里,操作是为比较提供素材,而“异中求同”则是为了突出了分数的本质特征,当学生找到了其间的共性时,“二分之一”这个分数的意义也就呼之欲出了。
  (二)“变”中求“同”
  数学理论知识内容的起源其实都是从生活实践中变化而来的,这也是数学的魅力,也是因为有变化,所以才会出现多样、复杂的数学公式和理论,但是其中也有很多的共同点,因为对于作答相同的题目,利用经过不同变化的理论,反而会得出同样的答案。因此,变化是永恒的,从“变”的角度发现“同”,也就是函数思想的运用。在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的各个阶段,均有函数思想的渗透,积累这样的思维经验,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思维基础。
  在苏教版教材“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中,学生探索多边形内角和计算方法时,他们已有知识基础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教师可依次呈现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感受可分成的三角形个数的变化规律:四边形可分成两个三角形,五边形可分成三个三角形……随着边数的增加,可分成的三角形个数也相应增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学生很快就能发现,三角形的个数总是比边数少2,也就是说,不断变化的三角形的个数和多边形的边数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至此,学生得出数量关系式:三角形的个数=多边形的边数-2。从“变化”中寻求“不变”,逐步揭示了变化中蕴含的恒定规律,这正是数学思维的魅力所在。
  二、“辨异”,积累分析的经验
  (一)执果索“异”
  结果往往是学习中学生最能直观感受数学逻辑的材料。前面讲到,数学理论源自生活实际的推导,但是当用数学理论推导生活实际中的事物时,往往会产生不同种类、形式的结果,这也体现了数学理论概念的灵活性,体现了结果中的“异”。学生懂得了执果索“异”,那么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形成多样的方法,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数学学习中,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探究结果进行比较,进而抽丝剥茧,推究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形成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学苏教版教材“分数的认识”一课时,学生用形状、大小不同的纸表示出了“四分之一”,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既然都表示同一個分数,为什么会大小不同呢?大小不同的物体能用同一个分数表示吗?通过对实物“四分之一”意义的溯源,推出原因:第一,被平均分的纸张大小不一样,也就是“单位‘1’”不同,分得的部分也就不同;第二,它们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4份,表示其中的1份,所以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从而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是基于“单位‘1’”比较所得到的结果,体现的是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由因导“异”
  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会产生不同的思路和看法。对于数学学习中的题目,当给的条件相同,但是所问的内容不同时,我们进行对比就会发现,数学理论对结果的导向性存在较大的矛盾,而这也是数学思维本身的一大特质,学生要懂得根据所问内容的区别来掌握相同理论的运用方法,根据“因”求证“异”,促进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数学中有很多容易混淆的知识,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清晰地认识其间的区别。若能抓住“对立之处”,也就是“混淆点”的形成过程进行动态比较,就能形成深刻的认识。
  如教学苏教版教材四年级“找规律”一课时,对于“首尾相同”和“首尾不同”两种情况,尽管都讲解了,但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往往难以区分。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运用动态比较理清过程:让学生通过分别“摆一摆”“画一画”得到“首尾不同”和“首尾相同”两种情况,并根据图进一步观察并比较这两种情况在操作过程中的异同点。学生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明晰“混淆点”,发现算理:“首尾不同”时,两种物体一一对应,所以它们的数量相等;而“首尾相同”时,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必定有一种物体还余1,所以在首尾位置上的物体要多1。
  三、“联系”,积累构建的经验
  (一)新旧链接
  布鲁纳说:无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知识结构。教学中,要用联系的观点进行新知识和旧知识的链接,把数学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自觉尝试从旧知到新知的生长。如苏教版教材六年级“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本课的生长点是“分数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解决“谁投球最准”的问题,让学生经历了“比较投球命中率”的过程,也就是将分数“进化”成百分数的过程,帮助学生借助“分数的意义”自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实现从分数到百分数的迁移生长。
  (二)方法融会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不同的解法。对于这些解法,如能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发现其“殊途同归”的实质,则有利于学生形成会变通的思维。例如,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有的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得到:(上底 下底)×高÷2;有的学生将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得到:上底×高÷2 下底×高÷2;也有的学生把梯形沿着中线剪开,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得到:(上底 下底)×(高÷2)。将这些貌似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整理,发现都可以表达为:(上底 下底)×高÷2。在数形结合的探索和各种思路的碰撞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和发散,最终发现“万变不离其宗”,所有思路全部落实到“转化”这一核心策略,所有算式也全部归于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从而获得变通的思维经验。
  (三)正误对话
  大哲学家黑格尔说:“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数学课堂上,“正”“误”往往同时发生,这两者都真实地反映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心理活动和学习情况。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时,学生尝试计算6 48,出现了正、误两种竖式,教师请学生对比评述。有的学生指出:这个竖式把6和十位对齐了。有的学生接着补充:6在个位上,应该和8对齐。还有的学生进一步提出:这个算式等于48 6,可以列成48 6的竖式吗?在层层深入的对话中,学生对“误”进行了剖析,对“正”(数位对齐)有了更准确、深刻的认识,获得了反思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要想学生能学习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探究更深奥的数学世界,学生就必须探究数学理论中蕴含的联系,坚定地追求数学公式的本质,经过一步步的探究了解数学思维的起源,从而奠定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虽然比较隐秘,但它是学生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元动力。若能恰当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学生的知识和心理起点出发,精心选取并组织教学材料,创设“求同”“辨异”“联系”等思维活动的契机,则能让学生在辨析、推理、构建、反思等过程中沟通知识间的异同、承接、递进,从而优化学习过程,积累思维活动经验,提高思维能力。
其他文献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提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写作。写作实践应当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写作思维的认知过程。基于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写作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对写作思维不断深入拓展、对文学的鉴赏和文化素养的提升上。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将抽象的写作思维转化成具体可感,让学生的写作思维可视化,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在此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写
期刊
“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是由“知识中心”走向“经验中心”的必然选择,是从“分科学习”走向“综合学习”的必然选择。“综合与实践”活动有“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征。当下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存在着课程性质定位不准、课程价值认识不够、课程资源不足、课程评价不当等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课程内容仍然没有脱离学科藩篱,课程组织仍然没有突破课堂限制,课程实施仍然停留在问问答答、
期刊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Wilkins曾经说过:“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词汇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基础和核心,但我们发现大部分英语课堂还在使用传统方式教授词汇,教师重领读讲解,学生能做到的就是一遍又一遍地跟读、机械记忆,这种单一的词汇学习方法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遗忘速度快。于是,许多教师开始对英语词汇教学进行一些新的尝试,图示理论模式便是其中之一。本
期刊
[教学背景]rn作为一名在一线任教多年的美术教师,我常常思考:如何在课堂中运用核心素养的理念提升学生的联想力、创造力?小学美术苏教版教材第8册第17课“字的联想”就是具有
期刊
思维可视化是指运用一定的图示手段把思考的方法与路径呈现出来的过程,更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思维可视化切片技术,不仅能够通过任意切割课堂的教学片段,帮助教师清晰地发现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还能够进一步优化教学行为,不断完善和拓展课堂活动,引领教师走向专业的深度课堂观察。在教学切片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现教学思维的可视化,方便搭建完善的教学知识框架,及时调整教育
期刊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是高职学校的专业之一,从专业定位的角度来看,在高职学校开设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这一专业,目的是为了培养与本专业相关的、能够掌握基本技能的、较高素质的人才。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应当具备解决一定复杂程度的工程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研究当前高职学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教学的现状,发现还存在不小的努力空间,必须优化已有的教学方式,形成高效的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作为多学科相互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都认识到听说读写的价值,而在听说读写四个要素当中,阅读可能又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要素。听和读都属于信息的输入,而说和写都属于信息的输出,没有有效的信息输入,就没有有效的信息输出。相比较而言,读的信息输入显然要比听的信息输入针对性更强,效率也更高。在传统的教学当中,阅读是受到初中语文教师高度重视的,无论是教学主管部门所列出的阅读书单,还是学校语文组共同制订的阅读计划,一线教
期刊
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真正的以学生为本需要关注学生的具体特征,尽管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教师很难做
期刊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体系当中,社区教育的地位比较微妙:一方面,从教育体系的角度来看,社区教育是与中小学教育不同的教育范畴,其面向的对象除了处于节假日的中小学生,还包括社区内有技能培训需要的成人。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社区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我国当前的教育显著受到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而社区教育并不使用这样的评价方式,因此其在实际生活当中似乎又是可有可无的。作为社区教育的工作者,如何协调这个矛盾,
期刊
在不同的评价尺度之下,具体的课堂教学往往会有着不同的选择.核心素养致力于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那么其对于高中生物教学的引导就体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