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而城市规划是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是保证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城市所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重,而生态城市概念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一.生态城市的特征
1.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既指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又指环境发展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和谐。根据以往的城市发展理念,人们过于重视物质和经济利益,忽略了自然环境,致使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人类最终也受到自然的惩罚,如:沙尘暴、酸雨、泥石流等。生态城市重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相处,希望能营造一个充满绿色、爱与生机的人居环境。
2.持续性。生态城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的同时,重点研发可再生资源,努力实现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3.整体性。生态城市的整体性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要协调环境、社会和经济之间的整体关系,谋求共同发展,重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4.区域性。生态城市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它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作用的产物。生态城市的很多生态问题都是跨区域的,因此生态城市要加强与周围区域的合作关系,共同发展经济和维护生态环境。
二.基本原则
城市在整个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属于一个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其自控机制不像自然环境那样稳定和完善,所以通常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想使城市规划设计的各要素达到协调统一,就要遵循整体性、成长性和多样性的基本原则。首先所谓的整体性是指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城市发展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平衡,而是要从保证城市建设质量和追求环境与社会相统一的宏观角度出发,结合城市目前发展的实际进行合理的交通、人口、绿化及土地等规划,保证城市的容量控制、区域调整和规模延伸与城市整体规划相一致。
其次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态生态系统,其长期过程中的稳定性是影响人们生存和工作的关键,而要想使城市发展适应人口、交通及环境等一系列的变化,就要从保证城市稳定成长的角度出发。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城市规划都应该遵循动态调整的基本方针,合理进行资源的开发和空间的利用,并将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明、历史文化和生态烙印等進行有效的保护与留存。
最后多样性原则的提出是以自然环境中物种、基因及组成的千变万化为基础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离不开其与自然的紧密结合,而岩土、大气及水环境之间的协调也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在城市中协调发展的基础。多样性不仅要体现在人类与生物之间,同时还应该体现在生物与生物、城市与生态环境之间。
三.生态城市规划的策略
1.用科技创新改善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领域
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规划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2.用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技术,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人,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3.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要将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很好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4.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
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河湖、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增加居住区文体设施。
四.结束语
人们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既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才能持续利用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傅博.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范围探讨[J].城市规划汇刊,2011,(01).
[2]丁成波.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及设计的要求研究[J].建材与装饰(下旬),2012,(10).
[3]宋俊峰,周爱萍.浅谈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J].甘肃科技,2011,(11).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一.生态城市的特征
1.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既指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又指环境发展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和谐。根据以往的城市发展理念,人们过于重视物质和经济利益,忽略了自然环境,致使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人类最终也受到自然的惩罚,如:沙尘暴、酸雨、泥石流等。生态城市重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相处,希望能营造一个充满绿色、爱与生机的人居环境。
2.持续性。生态城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的同时,重点研发可再生资源,努力实现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3.整体性。生态城市的整体性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要协调环境、社会和经济之间的整体关系,谋求共同发展,重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4.区域性。生态城市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它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作用的产物。生态城市的很多生态问题都是跨区域的,因此生态城市要加强与周围区域的合作关系,共同发展经济和维护生态环境。
二.基本原则
城市在整个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属于一个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其自控机制不像自然环境那样稳定和完善,所以通常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想使城市规划设计的各要素达到协调统一,就要遵循整体性、成长性和多样性的基本原则。首先所谓的整体性是指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城市发展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平衡,而是要从保证城市建设质量和追求环境与社会相统一的宏观角度出发,结合城市目前发展的实际进行合理的交通、人口、绿化及土地等规划,保证城市的容量控制、区域调整和规模延伸与城市整体规划相一致。
其次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态生态系统,其长期过程中的稳定性是影响人们生存和工作的关键,而要想使城市发展适应人口、交通及环境等一系列的变化,就要从保证城市稳定成长的角度出发。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城市规划都应该遵循动态调整的基本方针,合理进行资源的开发和空间的利用,并将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明、历史文化和生态烙印等進行有效的保护与留存。
最后多样性原则的提出是以自然环境中物种、基因及组成的千变万化为基础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离不开其与自然的紧密结合,而岩土、大气及水环境之间的协调也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在城市中协调发展的基础。多样性不仅要体现在人类与生物之间,同时还应该体现在生物与生物、城市与生态环境之间。
三.生态城市规划的策略
1.用科技创新改善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领域
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规划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2.用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技术,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人,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3.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要将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很好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4.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
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河湖、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增加居住区文体设施。
四.结束语
人们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既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才能持续利用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傅博.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范围探讨[J].城市规划汇刊,2011,(01).
[2]丁成波.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及设计的要求研究[J].建材与装饰(下旬),2012,(10).
[3]宋俊峰,周爱萍.浅谈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J].甘肃科技,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