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我国“一带一路”发展背景,分析了语言服务业的沿革发展以及翻译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从明确培养理念、优化培养内容、转变培养模式,完善评价体系等四方面对“一带一路”背景下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培养提出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培养体系
前言
如今,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如何培养满足“一带一路”背景下语言服务业发展不同需求的翻译人才已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无论是宏观层面上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培养管理系统建设,还是微观层面上的翻译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方式,都应结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用发展的眼光建设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培养体系。
一、明确培养理念
语言服务业是市场化、社会化竞争的服务行业,翻译人才标准日益提高,新一代语言服务人才应具有语言文化、信息素养、项目管理等综合能力,翻译人才培养单位应该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使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培养理念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多元化的语言服务人才。
近年来,随着文化“走出去”需求进一步扩大,国家对于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培养理念也应紧跟当下国家和社会需求,处理好国家需求、语言服务翻译人才个体发展与社会用人单位三者间的关系;更加注重培养译者语言文化,即双语互译能力、跨文化交流等;信息素养即熟练CAT工具、快速获取信息等和项目管理能力,即团队协作、服务意识等。
二、优化培养内容
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的培养需紧跟语言服务业发展潮流,关注翻译技术、本地化行业和语言服务管理等语言服务业的最新发展,并融合到翻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语言服务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专业化的翻译人才,也需要大量语言服务技术人才、本地化服务人才和翻译项目管理人才。在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中,加大翻译技术与本地化、翻译项目管理等课程比重,以满足语言服务业分工日渐多样化、精细化的要求。
“工欲善其译,必先利其技”,语言服务技术人才已成为语言服务业必不可少的人才,有学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构建语言服务行业技术课程体系,包括“计算机基础、现代信息检、现代语言技术与实践、术语管理、机器翻译理论与应用、本地化技术、本地化桌面排版、翻译项目管理实务”等十个课程(王华树,2013),充分体现了现代语言服务业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的翻译人才理念,翻译人才培养单位可根据自身特点,灵活选取。
三、转变培养模式
人才的需求决定人才培养的方向。我国文化和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诞生了大量语言服务需求,由于他们对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不同,各个地区和市场的人才需求各异,因此,各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培养单位可以利用国家战略发展机遇,注重本地化市场需求,,突出自身特色,探索培养创新型和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结合,这种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语言服务企业等用人单位与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单位联合培养,校企合作,如共建翻译实习基地,实现优势资源互动,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从而契合了服务业翻译人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理念,(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也可促进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化和多元化。其次,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培养单位也应积极探索以市场为导向的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单路,突出自身专业特色。产学研结合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语言服务业的新亮点。
四、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提高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主要包括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多元评价主体。首先,应坚持评价方式多样化。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的质量评价中,学位学历水平高低不仅是评价翻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同时还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大平时实践和动手能力考核,注重社会实践和经验等。其次,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内部评价+中介评价+社会评价”机制,即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监督体系。内部评价是基础,外部评价是动力。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定期对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培养单位进行监督,引导并完善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培养标准和规范,鼓励中介和社会机构参与到翻译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中去,加强中国翻译协会和本地化服务委员会等全国语言服务业权威评估机构建设,加强语言服务业行业行规建设。坚持多元评价主体,让社会评价在翻译人才教育质量评价中发挥作用。翻译人才培养单位尤其高校教育自身要建立好内部的监督评价体系,引入淘汰机制,翻译人才培养单位、社会用人单位、教育主管部门及专业评估机构共同参与的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多元评价与反馈体系。
结语
长期以來,人们的语言服务意识还未普遍形成,我国语言服务体系尚未完善,语言服务能力还比较薄弱,难于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文化相通、语言服务人才多样性需求。因此,做好语言服务,是“一带一路”建设“人文交流”的排头兵。同时,提升语言服务能力是实现“一带一路”语言相通的保障。语言服务离不开翻译,要提高语言服务能力,人才是核心,最根本的是要培养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我国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一带一路”背景下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培养,对促进国家和社会的语言服务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启亮.本地化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实践[J].上海翻译,2015,02:58-62.
[2]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R], 北京: 外交出版社,2015.
[3]郭晓勇. 中国语言服务业的机遇和挑战[J]. 中国翻译,2014,01:9-11.
[4]刘和平.政产学研: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究[J]. 中国翻译,2014,05:40-4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甘肃省语言服务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项目编号:2015A---015)的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周亚莉(1973-),女,汉族,甘肃西和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
李晓转,女,(1990-), 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研究生(英语笔译方向)。
【关键词】“一带一路”;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培养体系
前言
如今,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如何培养满足“一带一路”背景下语言服务业发展不同需求的翻译人才已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无论是宏观层面上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培养管理系统建设,还是微观层面上的翻译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方式,都应结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用发展的眼光建设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培养体系。
一、明确培养理念
语言服务业是市场化、社会化竞争的服务行业,翻译人才标准日益提高,新一代语言服务人才应具有语言文化、信息素养、项目管理等综合能力,翻译人才培养单位应该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使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培养理念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多元化的语言服务人才。
近年来,随着文化“走出去”需求进一步扩大,国家对于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培养理念也应紧跟当下国家和社会需求,处理好国家需求、语言服务翻译人才个体发展与社会用人单位三者间的关系;更加注重培养译者语言文化,即双语互译能力、跨文化交流等;信息素养即熟练CAT工具、快速获取信息等和项目管理能力,即团队协作、服务意识等。
二、优化培养内容
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的培养需紧跟语言服务业发展潮流,关注翻译技术、本地化行业和语言服务管理等语言服务业的最新发展,并融合到翻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语言服务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专业化的翻译人才,也需要大量语言服务技术人才、本地化服务人才和翻译项目管理人才。在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中,加大翻译技术与本地化、翻译项目管理等课程比重,以满足语言服务业分工日渐多样化、精细化的要求。
“工欲善其译,必先利其技”,语言服务技术人才已成为语言服务业必不可少的人才,有学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构建语言服务行业技术课程体系,包括“计算机基础、现代信息检、现代语言技术与实践、术语管理、机器翻译理论与应用、本地化技术、本地化桌面排版、翻译项目管理实务”等十个课程(王华树,2013),充分体现了现代语言服务业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的翻译人才理念,翻译人才培养单位可根据自身特点,灵活选取。
三、转变培养模式
人才的需求决定人才培养的方向。我国文化和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诞生了大量语言服务需求,由于他们对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不同,各个地区和市场的人才需求各异,因此,各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培养单位可以利用国家战略发展机遇,注重本地化市场需求,,突出自身特色,探索培养创新型和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结合,这种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语言服务企业等用人单位与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单位联合培养,校企合作,如共建翻译实习基地,实现优势资源互动,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从而契合了服务业翻译人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理念,(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也可促进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化和多元化。其次,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培养单位也应积极探索以市场为导向的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单路,突出自身专业特色。产学研结合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语言服务业的新亮点。
四、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提高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主要包括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多元评价主体。首先,应坚持评价方式多样化。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的质量评价中,学位学历水平高低不仅是评价翻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同时还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大平时实践和动手能力考核,注重社会实践和经验等。其次,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内部评价+中介评价+社会评价”机制,即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监督体系。内部评价是基础,外部评价是动力。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定期对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培养单位进行监督,引导并完善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培养标准和规范,鼓励中介和社会机构参与到翻译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中去,加强中国翻译协会和本地化服务委员会等全国语言服务业权威评估机构建设,加强语言服务业行业行规建设。坚持多元评价主体,让社会评价在翻译人才教育质量评价中发挥作用。翻译人才培养单位尤其高校教育自身要建立好内部的监督评价体系,引入淘汰机制,翻译人才培养单位、社会用人单位、教育主管部门及专业评估机构共同参与的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多元评价与反馈体系。
结语
长期以來,人们的语言服务意识还未普遍形成,我国语言服务体系尚未完善,语言服务能力还比较薄弱,难于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文化相通、语言服务人才多样性需求。因此,做好语言服务,是“一带一路”建设“人文交流”的排头兵。同时,提升语言服务能力是实现“一带一路”语言相通的保障。语言服务离不开翻译,要提高语言服务能力,人才是核心,最根本的是要培养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我国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一带一路”背景下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培养,对促进国家和社会的语言服务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启亮.本地化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实践[J].上海翻译,2015,02:58-62.
[2]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R], 北京: 外交出版社,2015.
[3]郭晓勇. 中国语言服务业的机遇和挑战[J]. 中国翻译,2014,01:9-11.
[4]刘和平.政产学研: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究[J]. 中国翻译,2014,05:40-4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甘肃省语言服务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项目编号:2015A---015)的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周亚莉(1973-),女,汉族,甘肃西和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
李晓转,女,(1990-), 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研究生(英语笔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