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对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体量、屋顶、空间、细节等几个方面的分析讨论,指出其在设计上对“嘉庚建筑”风格的突破和对厦门大学校园环境的贡献。这种基于当地传统与环境的设计方式值得当代设计师思考。
关键词:嘉庚建筑;传统符号;解构;重建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嘉庚建筑”是对著名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学校内建筑样式的一个统称。其建筑呈现出闽南式屋顶,西洋式屋身,南洋建筑的拼花、细作、线脚等;其空间结构上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常采用“一主四从”的组团结构,即以上楼为中心,其它四幢从楼沿两侧对称“一字”排开,主楼以中式风格为主,从楼以西式风格为主;在选材用工上“凡本地可取之物料,宜尽先取本地生产之物为至要”。“嘉庚建筑”作为“穿西装戴斗笠”的中国固有式先声,体现了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具有独特的建筑形态和空间特征,也深受闽南人民喜爱。
作为“嘉庚建筑”典范的厦门大学,在校园建设中也一直秉承这一风格。作为校园重点建筑,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却在设计中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对“嘉庚建筑”进行了现代性的突破。
1.1 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厦门大学厦门校区中心区域内,位于芙蓉湖之南畔,毗邻颂恩楼,周边多为厦门大学重要建筑。建筑的主要功能为为厦门大学提供大型学术报告与文化艺术展览的场所,该中心内有915座的大型报告厅,同时兼作数字电影厅,一个508座音乐厅,一个约2000平方米的大型展厅,以及若干会议场所。
建筑总占地面积13609.52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252.55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4471.885平方米,建筑密度39.9%,容积率1.06。建筑于2006年8月开工,2011年4月落成投入使用。
本建筑设计者为罗林,罗林为1956年生人,现任厦门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作品有厦门市重点工程厦门白鹭女神广场、福建省重点工程福建省国宾馆、厦门大学漳州校区主楼群,以及厦门大学国际会议中心等。
1.2 一座“小心翼翼”的建筑
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所处位置对厦门大学来说较为敏感。建筑南侧为厦门大学上弦场建南大会堂嘉庚楼群,建南嘉庚裙楼始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为陈嘉庚先生倾注最多心血之作,其面海的月牙形建筑群,分布围合大台阶并连接运动场的建筑形式显得极有气势,现为厦门环岛路上的重要地标;建筑西侧为厦门大学群贤楼群,建于1921-22年,为厦门大学嘉庚建筑现存最古老之作;建筑西北角为厦门大学嘉庚楼群,以颂恩楼为主,乃厦门大学建筑泰斗黄仁教授的作品,建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现为厦门大学重要地标建筑,建筑北侧的芙蓉湖更是校园内最重要的景观湖。在周边环境如此敏感的区域修建一座大体量的建筑,诚如该建筑的设计者罗林教授所言,的确是得“小心翼翼”。
那么,这样的建筑该如何“小心翼翼”的建造呢?
体量与占地
该建筑的体量为附近所有建筑之最,如此大的体量似乎与“小心翼翼”的初衷不合。这个问题设计者罗林教授认为是建筑师不能控制的,因为任务书没办法由建筑师直接操作。“如果是理想状态下,我认为那个地方就不该有房子。能修建一座不惹人讨厌的房子就已经很好了。”然而就建筑体量来说,相对周边的建筑,此建筑的确是在建筑体量上具有压迫感。同时,不论是建南群楼、颂贤裙楼亦或是嘉庚裙楼,都保持着嘉庚建筑“一主四从”的群体组合规则,而本建筑因不成群组,其本身也不见存在主从关系的逻辑。那么,建筑如何实现“不惹人厌”?
建筑所在地原为厦门大学博学二教学楼,建筑是在拆除博学二教学楼后兴建的。新建筑建成后的檐口高度没有超过原来的教学楼,建筑占地除了朝湖面没有超出原来的范围,朝湖的部分多占的地方处理成架空,没有侵占原有的公共空间,此外新建的一层地面希望回归给学生(作为展览场所),学生的公共空间没有减少。借此谨慎的态度来实现形体与空间上的“谦虚”与“让步”。然而因建筑建成后并没有真正向学生开放,其“谦虚”的品质不得不打上折扣。
细节处理的推敲与继承
如此大面积的屋顶,如何让其不显得盛气凌人是建筑师考虑的问题。设计者首先是不希望出现一块大的整面或颜色块面,他从闽南传统建筑屋顶的铺瓦方式吸收营养并运用到建筑中。屋顶的竖向线条以绿瓦铺设,竖线线条之间用红瓦铺设,竖向线条外凸,这样一来,根据行人观察角度的不同,屋顶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与状态,营造出丰富的屋面肌理。据设计者透露,对于屋顶的用瓦,设计人员在建造过程中费了比较大的周折,为了控制造价跟效果,设计人员亲自到佛山参与并控制了瓦片的烧制。
在屋顶底面的处理部分,该设计借鉴了颂恩楼的做法,用杆状构件模仿古建筑椽子。但在转角起翘的地方没有处理好交接,古建筑里的精彩之处于今成为一种缺憾。
1.3一座“和而不同”的建筑
“和而不同”是该建筑方案文本上体现的字眼。如果说“和”是“小心翼翼”的结果的话,那么“不同”则可以说是建筑在表达自我时的野心。
大屋顶
最大的“不同”莫过于该建筑的屋顶。无可否认,该建筑于外表最吸引人眼球的便是那巨大的屋顶。屋顶呈现向西侧倾斜的趋势,这其实一部分是由于室内空间的设计形成的,建筑为控制檐口高度对两个放映厅进行了充分的空间利用,因此形成了自西向东的一个大斜面,而到了建筑西侧时,已然没有足够的空间做一个相同的大斜面,于是建筑采取了比较巧妙的方式——切出面角并用小斜面替代的方式,给西侧留出了大阶梯的空间,同时也丰富了屋顶界面。
两片屋面相互脱开并于其顶部内侧容纳设备空间的做法,亦见于厦门高崎机场T3航站楼。与T3航站楼不同的是,此处收容的是冷却塔,而T3航站楼则为通风换气设备。
新元素的介入
第一个明显的新元素便是曲线。与周边不同年代已建成的三大嘉庚建筑群相比,曲线的元素在这个建筑上用得格外频繁。群贤楼群除了闽南式屋顶基本以直线为主,嘉庚楼群亦然,建南楼群除了其本身建筑群组的月牙形布局,也均以直线为主。而在本案中,凸出大屋顶之外南侧体量则呈现為一扭转弧面,与东侧报告厅凸出屋顶部分亦以弧面凸出,似乎在彰显建筑之“不同”。
建筑台阶部分,大体量台阶如果是为了配合建筑的体量的话,那么其装饰使用的弧线则可以说进一步强调了这种“不同”。
第二个不同的元素便是屋顶上那些具有某种象征性意义的飞檐,因其屋顶部分为不上人屋面,那么这些突出物则仅具装饰象征作用,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屋顶部分略为集中与强烈的语言,营造出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也留下了让人们思考与讨论的空间。一个建筑,能让当地人接受是最重要的事情,学生与游客已经将此建筑作为摄影留念的必选场所之一,说明了建筑师试图“小心翼翼”地营造一种“和而不同”的建筑的尝试,已经取得了成功。
1.4结语
厦门大学艺术中心通过限高、架空、灰空间组织等方式削减其巨大体量对校园环境的影响;通过对传统闽南大屋顶的解构,重建了嘉庚建筑的文化内涵;通过绿瓦、起翘、弧形台阶扶手等精巧西部的推敲,赋予了建筑浓浓的地域表情。设计师扎根传统,超越传统的设计方式给厦门大学的校园又增添了一座漂亮的地标,同时也给当代中国建筑师们如何在传统与时代之间形成纽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案例。
关键词:嘉庚建筑;传统符号;解构;重建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嘉庚建筑”是对著名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学校内建筑样式的一个统称。其建筑呈现出闽南式屋顶,西洋式屋身,南洋建筑的拼花、细作、线脚等;其空间结构上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常采用“一主四从”的组团结构,即以上楼为中心,其它四幢从楼沿两侧对称“一字”排开,主楼以中式风格为主,从楼以西式风格为主;在选材用工上“凡本地可取之物料,宜尽先取本地生产之物为至要”。“嘉庚建筑”作为“穿西装戴斗笠”的中国固有式先声,体现了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具有独特的建筑形态和空间特征,也深受闽南人民喜爱。
作为“嘉庚建筑”典范的厦门大学,在校园建设中也一直秉承这一风格。作为校园重点建筑,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却在设计中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对“嘉庚建筑”进行了现代性的突破。
1.1 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厦门大学厦门校区中心区域内,位于芙蓉湖之南畔,毗邻颂恩楼,周边多为厦门大学重要建筑。建筑的主要功能为为厦门大学提供大型学术报告与文化艺术展览的场所,该中心内有915座的大型报告厅,同时兼作数字电影厅,一个508座音乐厅,一个约2000平方米的大型展厅,以及若干会议场所。
建筑总占地面积13609.52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252.55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4471.885平方米,建筑密度39.9%,容积率1.06。建筑于2006年8月开工,2011年4月落成投入使用。
本建筑设计者为罗林,罗林为1956年生人,现任厦门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作品有厦门市重点工程厦门白鹭女神广场、福建省重点工程福建省国宾馆、厦门大学漳州校区主楼群,以及厦门大学国际会议中心等。
1.2 一座“小心翼翼”的建筑
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所处位置对厦门大学来说较为敏感。建筑南侧为厦门大学上弦场建南大会堂嘉庚楼群,建南嘉庚裙楼始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为陈嘉庚先生倾注最多心血之作,其面海的月牙形建筑群,分布围合大台阶并连接运动场的建筑形式显得极有气势,现为厦门环岛路上的重要地标;建筑西侧为厦门大学群贤楼群,建于1921-22年,为厦门大学嘉庚建筑现存最古老之作;建筑西北角为厦门大学嘉庚楼群,以颂恩楼为主,乃厦门大学建筑泰斗黄仁教授的作品,建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现为厦门大学重要地标建筑,建筑北侧的芙蓉湖更是校园内最重要的景观湖。在周边环境如此敏感的区域修建一座大体量的建筑,诚如该建筑的设计者罗林教授所言,的确是得“小心翼翼”。
那么,这样的建筑该如何“小心翼翼”的建造呢?
体量与占地
该建筑的体量为附近所有建筑之最,如此大的体量似乎与“小心翼翼”的初衷不合。这个问题设计者罗林教授认为是建筑师不能控制的,因为任务书没办法由建筑师直接操作。“如果是理想状态下,我认为那个地方就不该有房子。能修建一座不惹人讨厌的房子就已经很好了。”然而就建筑体量来说,相对周边的建筑,此建筑的确是在建筑体量上具有压迫感。同时,不论是建南群楼、颂贤裙楼亦或是嘉庚裙楼,都保持着嘉庚建筑“一主四从”的群体组合规则,而本建筑因不成群组,其本身也不见存在主从关系的逻辑。那么,建筑如何实现“不惹人厌”?
建筑所在地原为厦门大学博学二教学楼,建筑是在拆除博学二教学楼后兴建的。新建筑建成后的檐口高度没有超过原来的教学楼,建筑占地除了朝湖面没有超出原来的范围,朝湖的部分多占的地方处理成架空,没有侵占原有的公共空间,此外新建的一层地面希望回归给学生(作为展览场所),学生的公共空间没有减少。借此谨慎的态度来实现形体与空间上的“谦虚”与“让步”。然而因建筑建成后并没有真正向学生开放,其“谦虚”的品质不得不打上折扣。
细节处理的推敲与继承
如此大面积的屋顶,如何让其不显得盛气凌人是建筑师考虑的问题。设计者首先是不希望出现一块大的整面或颜色块面,他从闽南传统建筑屋顶的铺瓦方式吸收营养并运用到建筑中。屋顶的竖向线条以绿瓦铺设,竖线线条之间用红瓦铺设,竖向线条外凸,这样一来,根据行人观察角度的不同,屋顶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与状态,营造出丰富的屋面肌理。据设计者透露,对于屋顶的用瓦,设计人员在建造过程中费了比较大的周折,为了控制造价跟效果,设计人员亲自到佛山参与并控制了瓦片的烧制。
在屋顶底面的处理部分,该设计借鉴了颂恩楼的做法,用杆状构件模仿古建筑椽子。但在转角起翘的地方没有处理好交接,古建筑里的精彩之处于今成为一种缺憾。
1.3一座“和而不同”的建筑
“和而不同”是该建筑方案文本上体现的字眼。如果说“和”是“小心翼翼”的结果的话,那么“不同”则可以说是建筑在表达自我时的野心。
大屋顶
最大的“不同”莫过于该建筑的屋顶。无可否认,该建筑于外表最吸引人眼球的便是那巨大的屋顶。屋顶呈现向西侧倾斜的趋势,这其实一部分是由于室内空间的设计形成的,建筑为控制檐口高度对两个放映厅进行了充分的空间利用,因此形成了自西向东的一个大斜面,而到了建筑西侧时,已然没有足够的空间做一个相同的大斜面,于是建筑采取了比较巧妙的方式——切出面角并用小斜面替代的方式,给西侧留出了大阶梯的空间,同时也丰富了屋顶界面。
两片屋面相互脱开并于其顶部内侧容纳设备空间的做法,亦见于厦门高崎机场T3航站楼。与T3航站楼不同的是,此处收容的是冷却塔,而T3航站楼则为通风换气设备。
新元素的介入
第一个明显的新元素便是曲线。与周边不同年代已建成的三大嘉庚建筑群相比,曲线的元素在这个建筑上用得格外频繁。群贤楼群除了闽南式屋顶基本以直线为主,嘉庚楼群亦然,建南楼群除了其本身建筑群组的月牙形布局,也均以直线为主。而在本案中,凸出大屋顶之外南侧体量则呈现為一扭转弧面,与东侧报告厅凸出屋顶部分亦以弧面凸出,似乎在彰显建筑之“不同”。
建筑台阶部分,大体量台阶如果是为了配合建筑的体量的话,那么其装饰使用的弧线则可以说进一步强调了这种“不同”。
第二个不同的元素便是屋顶上那些具有某种象征性意义的飞檐,因其屋顶部分为不上人屋面,那么这些突出物则仅具装饰象征作用,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屋顶部分略为集中与强烈的语言,营造出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也留下了让人们思考与讨论的空间。一个建筑,能让当地人接受是最重要的事情,学生与游客已经将此建筑作为摄影留念的必选场所之一,说明了建筑师试图“小心翼翼”地营造一种“和而不同”的建筑的尝试,已经取得了成功。
1.4结语
厦门大学艺术中心通过限高、架空、灰空间组织等方式削减其巨大体量对校园环境的影响;通过对传统闽南大屋顶的解构,重建了嘉庚建筑的文化内涵;通过绿瓦、起翘、弧形台阶扶手等精巧西部的推敲,赋予了建筑浓浓的地域表情。设计师扎根传统,超越传统的设计方式给厦门大学的校园又增添了一座漂亮的地标,同时也给当代中国建筑师们如何在传统与时代之间形成纽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