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正在全国范围全面推行的新课程改革,给学校各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为素质教育思想在普通教育中的全面落实也创造了新契机。一直以来处于学校教学之薄弱环节的美术学科教学,应该抓住这次新课改契机,以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使美术教学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回归它本来的地位,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笔者就当前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与不足及如何以新的教育理念实施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在新课改后,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因为教师的讲解是灌输式的,不能激起学生心灵的浪花,只有在实践学习中让学生领会美术理论和技法的运用,让学生主动地接受,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美术教学大纲》贯彻启发性原则中也指出可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中更明确指出美术课教学要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充分发挥美术课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这些都为进行多学科的融合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理论基础。我对多学科的自然融合讲一讲自己的经验:
一、美术教学中音乐学科的介入是最自然而又最见实效的结合西方的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而美化……”这是对音乐的赞美,我们从中可以体味到音乐对于我们的重要影响和作用。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画是静止的音符,音乐是浮动的画面。”我们可以在莫奈的作品中聆听到《晨曲》,在柯罗的作品中感觉到浪漫的《星空》;而我们在专注于音乐时,又常常随着意境浮想联翩:渺茫的环宇、碧水轻抚的群山、清风柳岸的月夜……一幅幅美景在眼前显现。这难道不是曲中的丹青、画中的音乐吗?这种来自外部的刺激直接作用于人的感知、情感、理解、情绪等。使它们处于一种极其自由和谐的状态。
在这里,我想把教学中的一些音乐引入美术教学的情况介绍一下:
1《动物拼剪》课中音乐的使用。《动物拼剪》是要求同学们利用一张方形或圆形的纸,按照书上所提示的几何图形,进行剪裁,重新拼贴组合成小鸡或小狗形象的几何课。在以往的教学中,同学们也是以饱满的热情创作,拼摆组合小动物的,我时常可从同学们脸上看到开心的笑容和一种拼摆成功的喜悦。可一堂课上下来,意想中的课堂活跃氛围,并没有出现,总觉得课在学生情感表层和课业形式表层进行,未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童趣。生动的教学场面并没有因教师的演示表述、学生制作而出现。自从引入音乐教学法后,课上的生动多了。气氛的烘托、声音的加入增添了许多生机与活力。每当同学们拼摆出一种小动物,就配以该种动物的声音,在此时似乎充满了情绪。此时请同学上讲台前来,在动物奏鸣曲中模仿小动物姿态,看谁模仿的惟妙惟肖。音乐在此节课中的运用,装饰点缀了气氛、生动了形象,更把学生沉睡的童趣引发了出来。
2《国画》课中音乐的使用。中国画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它与西方油画并称为世界绘画领域的两座高峰。它们有着不同的观察透视法及审美标准,并以不同的民族思想哲学作为指导并为之反映。而小学生相应的知识修养是比较欠缺的,他们对中国画的意境所反映的美学倾向更少了解。学生领悟起来很困难。在以往教学中也随课讲解过国画意境和一些相关的诗词。这些有些抽象的言词表述并不能使学生完全“悟得三味”。改变不了表层技巧的生涩展现,呆板、僵滞的画面使国画的气质面目全非。音乐欣赏的引入使其有了很大进步。中国古琴和筝是我国古老的乐器,那跳动的旋律恰恰对国画符号起了诠释作用。画面上点、线、形、色的构成与音乐中“造型”音符形成的节奏、旋律之间存在着极为相似的逻辑规律。中国古琴那辽阔苍远、大地平沉的自然之音,筝如高山流水般的律动,使同学们在老师朗诵散文似的剖析下,体会到了中国人特有的美学观念中的境界、意味,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与震撼。这难道不是对国画的注解吗?同学们在这种音乐氛围中,很少有精神不集中的情况。那只笔在稚嫩的手中皴、擦、点、染、抹红、染绿,思维随着笔在劲秀、清漓、苍远、飘逸。同学们感到自己的画作和以前截然不同了,对国画有了更深的了解。
3《京剧脸谱》课中音乐的使用搭配让教学锦上添花。《京剧脸谱》课是让学生学画京剧脸谱,增加对京剧脸谱艺术的了解,培养对京剧脸谱的欣赏能力。讲课中如按以往的教程进行,很容易流入形式技巧练习,难有对国剧的切深感受,同学们印象不是很深刻。在讲课中我引入了京剧曲牌配乐,并用浮雕般的石膏面像脸谱让同学们亲自勾画,这大大刺激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在京胡地道的韵味中、铿锵的节奏下出示几张勾描好的脸谱范作。面对脸谱根据角色演唱的情绪及唱腔装饰,给同学们分析角色性格,给每个脸谱对号入座。在学生勾画下配合京剧精粹演唱录音,使学生注意力处于一定氛围之中,精神集中、兴趣浓厚的进行制作。不但使学生在立体的形象勾画下,掌握了京剧脸谱知识,而且对京剧兴趣的培养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美术与文学在情感上的互动
一篇优美的散文就像一幅赏心悦目的画,我们在教学中,辅以与美术教学内容相贴切的文学意境,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四季的色彩》一课时,让学生边想象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风来了的情景:“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了小河边,小溪欢快的流着。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了田野上。草儿绿了,花儿开了,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了小鸟的家。鸟儿唱着动听的歌。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了校园里。”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画面内涵的理解,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三、美术与“思品”的结合加强了学生的修养
美术给人以美的感受,给人以愉悦,但它不只是欣赏,同时也是心灵的陶冶、精神的充实、智慧的启迪,是人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教学《大树的故事》一课时,教师利用美术课的优势,运用各种形式来表现大树的故事。如:绘画形式、剪纸、手工、橡皮泥等方法。在课前可进行利用导入《大树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大树给我们带来的好处。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对树有了更一步的了解。知道大树不但能给人乘凉,还能造纸,防洪防风防沙尘暴。从而引出我们要爱护大树,保护大树,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
四、美术与科学在知识上的补充
在人美版美术第四册的第八课《出壳了》是从破壳而出的小动物入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以讲故事导入,为鸡妈妈找蛋,“你们猜谁会从蛋壳里钻出来?”引导学生探索神秘的生命世界,从感知、认知到思索、表现、创造,多层面的拓展学生的创造领域。生命对于孩子来说,一直是一个神秘的话题,他们想知道是怎样出生的。通过观察,懂得珍爱生命,热爱生命,关注生命,捕捉感人美丽的生动瞬间,表现不同的感受。学生观看课件所提供的小动物到底是怎样从壳里出来的图片,使同学们在情景中真实的去感受小动物出壳时的艰辛和快乐。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生命伊始的奥秘,展开回忆与想象,大胆自由的表现出一种自己喜爱生物出壳时候的情景,通过观察、幻想、体验与交流,感受美丽生命的不屈和独特的美丽,进行想象与构思,追求表现的新颖与生动。在自然课中学生也进行了生命的探索,可让学生在这基础之上再进行更深度的认识。
当然,我们还可以把美术与历史、地理、自然、数学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胆探索和创新,将各门学科整合到美术教学中来,综合开发学生的潜能。
艺术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整体反应方式的教育。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之所以产生轻松愉快的感受,是因为把握到了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在这一过程中,美作为一种能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从而引起人们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等诸种心理要素的转化,使之达到统一、持续的状态,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定向。美术教育与多学科的融合,不仅把学生的知识连贯起来,还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艺术是不分学科、相辅相成的,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在完整的艺术教育氛围中,学生才能得到艺术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在新课改后,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因为教师的讲解是灌输式的,不能激起学生心灵的浪花,只有在实践学习中让学生领会美术理论和技法的运用,让学生主动地接受,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美术教学大纲》贯彻启发性原则中也指出可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中更明确指出美术课教学要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充分发挥美术课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这些都为进行多学科的融合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理论基础。我对多学科的自然融合讲一讲自己的经验:
一、美术教学中音乐学科的介入是最自然而又最见实效的结合西方的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而美化……”这是对音乐的赞美,我们从中可以体味到音乐对于我们的重要影响和作用。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画是静止的音符,音乐是浮动的画面。”我们可以在莫奈的作品中聆听到《晨曲》,在柯罗的作品中感觉到浪漫的《星空》;而我们在专注于音乐时,又常常随着意境浮想联翩:渺茫的环宇、碧水轻抚的群山、清风柳岸的月夜……一幅幅美景在眼前显现。这难道不是曲中的丹青、画中的音乐吗?这种来自外部的刺激直接作用于人的感知、情感、理解、情绪等。使它们处于一种极其自由和谐的状态。
在这里,我想把教学中的一些音乐引入美术教学的情况介绍一下:
1《动物拼剪》课中音乐的使用。《动物拼剪》是要求同学们利用一张方形或圆形的纸,按照书上所提示的几何图形,进行剪裁,重新拼贴组合成小鸡或小狗形象的几何课。在以往的教学中,同学们也是以饱满的热情创作,拼摆组合小动物的,我时常可从同学们脸上看到开心的笑容和一种拼摆成功的喜悦。可一堂课上下来,意想中的课堂活跃氛围,并没有出现,总觉得课在学生情感表层和课业形式表层进行,未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童趣。生动的教学场面并没有因教师的演示表述、学生制作而出现。自从引入音乐教学法后,课上的生动多了。气氛的烘托、声音的加入增添了许多生机与活力。每当同学们拼摆出一种小动物,就配以该种动物的声音,在此时似乎充满了情绪。此时请同学上讲台前来,在动物奏鸣曲中模仿小动物姿态,看谁模仿的惟妙惟肖。音乐在此节课中的运用,装饰点缀了气氛、生动了形象,更把学生沉睡的童趣引发了出来。
2《国画》课中音乐的使用。中国画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它与西方油画并称为世界绘画领域的两座高峰。它们有着不同的观察透视法及审美标准,并以不同的民族思想哲学作为指导并为之反映。而小学生相应的知识修养是比较欠缺的,他们对中国画的意境所反映的美学倾向更少了解。学生领悟起来很困难。在以往教学中也随课讲解过国画意境和一些相关的诗词。这些有些抽象的言词表述并不能使学生完全“悟得三味”。改变不了表层技巧的生涩展现,呆板、僵滞的画面使国画的气质面目全非。音乐欣赏的引入使其有了很大进步。中国古琴和筝是我国古老的乐器,那跳动的旋律恰恰对国画符号起了诠释作用。画面上点、线、形、色的构成与音乐中“造型”音符形成的节奏、旋律之间存在着极为相似的逻辑规律。中国古琴那辽阔苍远、大地平沉的自然之音,筝如高山流水般的律动,使同学们在老师朗诵散文似的剖析下,体会到了中国人特有的美学观念中的境界、意味,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与震撼。这难道不是对国画的注解吗?同学们在这种音乐氛围中,很少有精神不集中的情况。那只笔在稚嫩的手中皴、擦、点、染、抹红、染绿,思维随着笔在劲秀、清漓、苍远、飘逸。同学们感到自己的画作和以前截然不同了,对国画有了更深的了解。
3《京剧脸谱》课中音乐的使用搭配让教学锦上添花。《京剧脸谱》课是让学生学画京剧脸谱,增加对京剧脸谱艺术的了解,培养对京剧脸谱的欣赏能力。讲课中如按以往的教程进行,很容易流入形式技巧练习,难有对国剧的切深感受,同学们印象不是很深刻。在讲课中我引入了京剧曲牌配乐,并用浮雕般的石膏面像脸谱让同学们亲自勾画,这大大刺激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在京胡地道的韵味中、铿锵的节奏下出示几张勾描好的脸谱范作。面对脸谱根据角色演唱的情绪及唱腔装饰,给同学们分析角色性格,给每个脸谱对号入座。在学生勾画下配合京剧精粹演唱录音,使学生注意力处于一定氛围之中,精神集中、兴趣浓厚的进行制作。不但使学生在立体的形象勾画下,掌握了京剧脸谱知识,而且对京剧兴趣的培养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美术与文学在情感上的互动
一篇优美的散文就像一幅赏心悦目的画,我们在教学中,辅以与美术教学内容相贴切的文学意境,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四季的色彩》一课时,让学生边想象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风来了的情景:“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了小河边,小溪欢快的流着。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了田野上。草儿绿了,花儿开了,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了小鸟的家。鸟儿唱着动听的歌。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了校园里。”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画面内涵的理解,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三、美术与“思品”的结合加强了学生的修养
美术给人以美的感受,给人以愉悦,但它不只是欣赏,同时也是心灵的陶冶、精神的充实、智慧的启迪,是人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教学《大树的故事》一课时,教师利用美术课的优势,运用各种形式来表现大树的故事。如:绘画形式、剪纸、手工、橡皮泥等方法。在课前可进行利用导入《大树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大树给我们带来的好处。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对树有了更一步的了解。知道大树不但能给人乘凉,还能造纸,防洪防风防沙尘暴。从而引出我们要爱护大树,保护大树,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
四、美术与科学在知识上的补充
在人美版美术第四册的第八课《出壳了》是从破壳而出的小动物入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以讲故事导入,为鸡妈妈找蛋,“你们猜谁会从蛋壳里钻出来?”引导学生探索神秘的生命世界,从感知、认知到思索、表现、创造,多层面的拓展学生的创造领域。生命对于孩子来说,一直是一个神秘的话题,他们想知道是怎样出生的。通过观察,懂得珍爱生命,热爱生命,关注生命,捕捉感人美丽的生动瞬间,表现不同的感受。学生观看课件所提供的小动物到底是怎样从壳里出来的图片,使同学们在情景中真实的去感受小动物出壳时的艰辛和快乐。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生命伊始的奥秘,展开回忆与想象,大胆自由的表现出一种自己喜爱生物出壳时候的情景,通过观察、幻想、体验与交流,感受美丽生命的不屈和独特的美丽,进行想象与构思,追求表现的新颖与生动。在自然课中学生也进行了生命的探索,可让学生在这基础之上再进行更深度的认识。
当然,我们还可以把美术与历史、地理、自然、数学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胆探索和创新,将各门学科整合到美术教学中来,综合开发学生的潜能。
艺术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整体反应方式的教育。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之所以产生轻松愉快的感受,是因为把握到了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在这一过程中,美作为一种能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从而引起人们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等诸种心理要素的转化,使之达到统一、持续的状态,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定向。美术教育与多学科的融合,不仅把学生的知识连贯起来,还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艺术是不分学科、相辅相成的,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在完整的艺术教育氛围中,学生才能得到艺术给他们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