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之美 北欧三国自驾游

来源 :悦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sxxcc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上次的德国东部之旅,这次我来到了寒冷的北欧,体验别样的斯堪的纳维亚文化。
  进入童话王国丹麦
  从北京出发,经慕尼黑转机,到最后抵达哥本哈根的酒店,已经超过了24小时。因为还没倒过时差(北欧此时正值夏冬令时交替,夏令时是比北京晚6小时,冬令时则比北京晚7个小时),即便旅途的困倦早已渗入整个躯体,心还是惦挂着万里之外的家,无法安然入睡,在床上辗转多久后,刚才漆黑一片的天空逐渐泛出一点紫色,黎明已开始到来。暗自决定还是出去闲逛,感受下哥本哈根的日出。
  入住的海军上将酒店就在海边,从后门出去,对面就是由马士基基金会出资修建的哥本哈根歌剧院(马士基是世界上最大的航运公司,总部就设在哥本哈根)。歌剧院背后的天空此时逐渐变得明亮起来,从当初的深紫色渐变为现在的浅紫色,远处还能依稀观察到微弱的阳光折射到大气层的云层后所显露出的淡红色。脚下的北海平静得像一位熟睡的女神,海水还轻轻地拍打着海岸,偶尔吹过的一阵海风又把困倦的我弄得清醒一些,周围那是一片的静谧,仿佛只能听到我自己的呼吸声。
  我决定迎着街上的一丝寒气,前往昨天没能好好驻足的新港,迎接初升的太阳。新港(Nyhavn)离酒店大概也就7分钟左右的步行路程,它实际是一个有超过200年历史的古运河道,当时为了使船载的货物直抵国王新广场而开凿。如今运河早已不再承担运输任务,停泊在河两岸的船舶也无法出海,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两旁全是17世纪便兴建完毕的房子,房子被刷成五颜六色,完全保留了北欧中世纪的风貌,也曾吸引无数名人在此居住过。
  刚才紫红漫天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天空渐而泛白、朦胧,东南方的天空仿似将要发生什么事。鱼肚白转眼便褪去得无影无踪,歌剧院霎时间出现了一阵微弱的光线,继而光线不断增强。天空从远至近,逐步地被淡蓝色所覆盖,刚才时间漫长的流逝过程仿似被压缩了不少,就像按了快进键。来自亿万公里以外的太阳终于把它第一缕光撒到新港上空,不到三分钟时间,太阳便已露出了它全部的身段。冬日的它不似夏天般毒辣,只是借着温暖的阳光一点点地侵蚀街道上的冰冷,难怪阳光对我们是何等重要,它不仅带来光明,更带来我们所必须的热量,没有了太阳,我们不过是一堆会行走的死物。
  此时的新港,正在享受阳光的洗礼,帆船在波浪的推送下轻轻地摇曳,不远处石桥上挂着的铜锁反射着金色的光芒,明亮而不刺眼。恋人们的山盟海誓在阳光中更见真诚。远处仿佛听到人们起床的声音,配合着一栋栋上百年历史的建筑,我发现眼前的景象,是多么的熟悉。中世纪的许多画家都曾为这种景象题材,画出令人心驰向往的油画。我曾以为这种诗画般的人间仙境,只能在画像中遥望,没想到,竟然能在哥本哈根的街头上,跟仙境来个肌肤之亲。
  友好城市哥德堡
  驾车离开哥本哈根后,我们便从车上的收音机听到英国大部分地区遭受罕见的飓风侵袭。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上空,受到外围雨带的影响,也变得阴沉起来,时不时有雨滴打在挡风玻璃上。我们原计划下一站的目的地该是挪威的奥斯陆,在到达挪威的奥斯陆前,我们在哥德堡作了短暂的停留。进入瑞典境内后,天气进一步变得糟糕。云层阴森森地压在头顶,冷雨始终不停地打在挡风玻璃上,高速公路上来往的车辆十分稀疏,一辆车飞驰而过后,得好一阵子才能碰上另一辆车,公路两旁的植物好像也被这冰冷的天气冻得有点发僵,青草不再是哥本哈根那样的翠绿色,倒是一片焉黄,一片萧瑟的景象。前两天一片欢乐的小伙伴们此时也仿似满怀心事,呆呆地盯着窗外,默不作声。
  好不容易终于来到了哥德堡,大家提议稍作休整,停下车来,呼吸那新鲜却又冷飕飕的空气,终于把自己拉回现实。哥德堡是邻近瑞典与挪威的边界,从哥本哈根沿公路前往奥斯陆,哥德堡几乎是必经的城市。四小时的车程让我们从童话世界回到工业化时代。哥德堡的建筑大多是现代风格的演绎,但明眼人也能从那些随处可见的有轨电车、架空线路等工业痕迹中找到历史。
  我们很幸运地在中央车站对面的王后广场登上了全哥德堡最古老的电车,哥德堡电车服务始于1879年,而这架电车则从1922年开始运营,是现存电车的老祖宗,电车的线路是绕哥德堡中心城区一圈,途径学生人数超过5万人的哥德堡大学、北欧最大的主题乐园利瑟贝里乐园以及以售卖北欧时装服饰以及户外用品为主的商业街。沿途上,走马观花,很难说清对这座城市留下了多深刻的印象,倒是电车会车之际,对面来车的司机总会向我们和司机点头微笑,有时候,就连街上的学生也不停地向我们挥手示意。我倒是不由自主地觉得,他们是在跟历史,跟过去再一次来个拥抱,我也明白这些年轻人的心情。这台老古董上的车工作人员,就是他们未来的写照。司机、售票员均是进入花甲之年的老爷爷,他们的第一份工作便是驾驶这台电车,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他们开了一辈子的电车,仍然乐此不疲。按照中国人现时的合理逻辑,北欧的高福利可以让人随时退休,安享晚年,或是一早升职,担任领导岗位,指点江山,那还需要如现在这般以终生开电车为职业?殊不知,北欧人的超强幸福感不是高福利的产物,倒是一辈子做自己最钟爱的事的必然结果。
  一夜无眠的奥斯陆
  继续赶路,沉睡的身体忽然被小伙伴摇动,模糊中方发觉来到了挪威的首都奥斯陆。如果说哥德堡的建筑是现代的典型产物,那奥斯陆新区的高层建筑便是天外来物,尚未清醒的我还真有那么的一刹以为自己来到了外太空。
  按照维基百科的解释,北极光是太阳释放的带点粒子在飞向地球时,碰上北极上空的磁场时形成若干扭曲的磁场,带电粒子的能量在瞬间释放,最后以炫目的北极光呈现。
  奥斯陆歌剧院位于在挪威奥斯陆火车总站下,由白色 Carrara 大理石和花岗岩堆砌而成的人工冰川浮于峡湾水面。该建筑由挪威顶尖的建筑师 Snohetta(名字译为“雪山”,意指挪威最高的山峰)构想和设计,是挪威新标志性建筑国家歌剧院的屋顶。大多数游客初次来到歌剧院时,会绕过右边的入口,走到大理石屋顶上,尽享奥斯陆的美景。
  北欧的物价水平当属全球最高,我想这个不会有任何异议,而奥斯陆则是北欧中物价水平处于第一的城市。到处乱逛后走入一便利店,随手拿起一支样子看上去没有任何特别(不是那几个国际知名品牌)的600ml矿泉水,收费42元人民币。
  绚丽多姿的极光
  从奥斯陆出发,终于来到行程的最后一站,位于北极圈内的特罗姆瑟,北极圈内的最大城市,居住人口超过8万人。来北极圈所谓何事?并非献身于饥饿的北极熊,而是希望能一睹北极光的风采。
  特罗姆瑟靠近北极,自然是观赏北极光的好位置,可是这不意味着北极光总是时刻光临这里,只有足够的好运气,才有机会见证这种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此时的特罗姆瑟快要进入极夜的节奏,下午3点天已全黑,我们驱车一个小时,来到渺无人烟的郊外,避开城里的灯光,以便更容易的观察夜空。特罗姆瑟的天空跟欧洲大部分地方一样,晚上格外明净,单凭肉眼便能准确分辨北斗七星,而在国内这种愿望几乎是奢望。
  等待极光的过程有点漫长,不少人已经躲到敞篷里取暖,我却诚心仰望星空,深信极光必将降临,好让我这个绕了地球大半圈的中国人感受它的神奇。
  上天好像对我的诚心颇为满意。远处的山腰背后逐渐地泛出了些许绿光,暗淡而不明显,突然好像波涛涌动,那团绿光突然变亮,上下翻滚,从山腰背后跃居幕前,此时天空就只有一位主角,闪闪的星光衬托着这位绿衣仙子,她时而甩动灵动的水袖,时而翩翩起舞,或明或暗,不断地变幻着舞姿。有些遗憾的是,由于肉眼的局限,很多人只能看到绿色系的极光,只有很少机会可以看到蓝、白等不同颜色一齐在漆黑的天幕上跳舞。只是,刹那的灿烂总以短暂的生命为代价。不过一会,绿光便渐渐地从黑幕中褪去,只留下还在慢慢回味的人们。我有些若有所失,究竟是一刹那光辉代表永恒,还是无论如何风云,最后终归于平淡?
  极光在国外,被相信是幸运、幸福的象征。因纽特人认为它是天上的居民创造出来的,拉布兰德萨米人相信这是在北极的某个地方有只巨大的狐狸在摇晃它的尾巴。极光出现在希腊神话传说中更是毫不稀奇。极光这个词就来自拉丁文厄俄斯(Eos)一词,在希腊神话中的曙光女神,是神话中太阳神和月亮神姐姐的名字,也有被说成是猎户座妻子的名字。在神话艺术作品中更是把厄俄斯描绘的如同观音菩萨,普度众生。
其他文献
讴歌,也许知道它的人更熟悉它的MDX,其实我更想说大家更应该去熟悉它的RDX,不仅是因为他小,而是他更有本田的韵味。  其实在美国市场RDX的销量一直是不错的,但2012年中国上市的RDX因为高高在上的价格使本来应该更为中坚的车型成了一个鸡肋,但讴歌的反应还是相当快速,在发现其在中国市场的水土不服之后立即对RDX做了一个调整,装备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3.0L发动机,价格降低16万。那么他是否也会跟其
期刊
重新想象的农场假期  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的Allgau,侘寂美学并不常见。这里到处是草地、山丘和遍布奶牛的牧场。不过,古老的日本哲学为这家农场的翻新带来了灵感。倾斜的地板、摇晃的木梁和嘎吱作响的台阶似乎都在拥抱这种“完美的不完美”。这可能对当地工匠来说难以理解,怎么会有人尊崇没对准的和不精确的东西?不过,这种诚恳质朴的风格与简洁的乡村环境十分搭调。主人克里斯蒂安· 穆勒(Christian Mull
期刊
掌上春秋  在泉州晋江的几天,我一直住在梧林村的青普文化行馆。青普提供在地艺文课程,我乐在其中;在布袋戏的体验课上,我被老师的一段话打动。“布袋戏最讲究手掌和手指的功力,称作‘掌上春秋’。我从小开始学布袋戏。可我毕竟是一个男孩子嘛,我也喜欢篮球,天天津津有味地站在篮球场边看别人打球,但我的师傅和家人都不让我打。理由很充分‘, 玩篮球会让你的手指变硬’。后来我也慢慢释怀了,每种职业都有让人着迷的地方
期刊
试车之前,Tesla Model S对我而言只不过是另一部电动车而已,但试过之后,却不得不承认,这也许就是改变世界的那一部车。  月份在挪威出差的时候便已看到有人开着特斯拉招摇过市,这是我第一次看到Tesla Model S的真车,饶有兴趣地追上去看了很久。它不像BMW的i8或是雷诺Twizy那样极尽前卫之能、怪异的外观让人一看便不像是传统的汽车。相反,Model S的外观看起来相当低调优雅,不仔
期刊
在巴黎  老中心城区第八区,金光熠熠的餐厅里的订位电话还是响个不停,那里依旧提供昂贵的午餐盛宴。但城市另一边的第11区和相邻区域——玛黑区东北、快接近巴士底狱的地方,才是过去十多年来午餐热衷者的真正心仪之地。如果你还把这片区域当成餐饮界新星 的初出茅庐之地就过时了,当时十分前卫的 LeDauphin、La Buvette和 Clamato餐厅如今已成为巴黎美食界的中坚分子。十多年前,年轻厨师在此掀
期刊
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  碾碎之处总会演变出独有千秋的光景。  那里沉淀着岁月、积聚着时光,  那里的一切宛如让人穿梭于古今之间。
期刊
通津履泰  穿行于雄浑高大的会馆与商铺之间,古时商贩们富于节奏感的吆喝声、主客双方讨价还价和清点铜钱的叮当声,似乎仍旧依稀可闻。  果腹于临贺故城外的G207国道上的街边小排挡,随意品尝了几道当地特色小菜后,我们一行人均饱暖生睡意地钻回车中,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座古镇。  再次驶入广贺高速,路况一如既往地畅通。此行无需掌舵的我终于一尝躺坐于奇骏后排的待遇,享受着由车长4635mm与车宽1790mm而
期刊
太空厨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从阿波罗计划开始,水枪可以注入热水,不容易,宇航员终于可以吃口热乎的了。在之后很快到来的空间站时代,太空食物的质量和种类都飞速发展,毕竟要在近地轨道盘桓数百日,宇航员不仅有了冰箱,还有了专属的太空厨房,他们只需要把预制食物拆封并简单加工,就能吃上不错的饭。此外,储藏室还塞满了口香糖、蛋糕、软糖等零食。  空间站肩负太空实验的重任,于是宇航员也会尝试种植生菜、莴苣等绿
期刊
新科技烹饪时代的主角  烹饪是一件复杂的事,人类厨师以菜系划分,机器人主厨以单品区别,大多数机器人厨师都是单项选手,比如汉堡、沙拉、比萨、冰激凌……它们是自己世界里的奥特曼,煎烤烧拌、烹饪打扫,任劳任怨。  1汉堡机器人 Flippy  汉堡机器人Flippy通过完整的机器学习与配置AI系统,现在已经在美国加州的CaliBurger快餐店上岗。Flippy的机械臂上安装了多款传感器,可以负责查看炉
期刊
寻秦记  灵渠、古桥, 关乎于“秦”的历史,均可在此寻觅出些许蛛丝马迹。  大吃米饭两三碗,饱尝鸡肉七八块后,与陈婆婆道了个别,我们一行人也便不再久留以免继续打破这里往日的宁静。  从大圩古镇出发前往兴安古镇,本计划是直上高速行驶一个半小时即可到达。可我却突发脑闭塞,萌生怪趣想法:既然来都来了山区,而且座驾又是一款硬汉型SUV,不酣畅淋漓地体验一下其越野性能,日后我都不好意思与朋友说是去了一趟广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