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灾害发生特点及防控技术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31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沙洋县近年来小麦冬春季干旱、冻害、干热风、病虫草害等灾害发生特点及防治的经验教训,总结出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应变防控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灾害;发生特点;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071-01
  小麦是沙洋县夏粮的主要作物,因其秋播至翌年夏收生育期长,常易受到冬春季节不良气候环境影响,严重时酿成灾害,对产量、品质和效益造成较大损失。
  1 发生特点
  1.1 干旱
  主要有播种期干旱、春旱和后期干旱,其危害是多方面的。小麦播种期干旱,如土壤水分不足,影响适时播种和播后出苗不齐,造成冬前弱苗、成穗减少。拔节至抽穗期干旱,对幼穗分化影响较大,造成小穗数和小花数减少,影响穗粒数。灌浆期若遇干旱,则影响千粒重。
  1.2 冻害
  小麦冻害是仅次于干旱的一大灾害。冻害主要分为冬季冻害、早春冻害和晚霜冻害。冬季冻害主要冻伤小麦叶片和幼穗,播种过早的则能冻伤冻死主茎。早春冻害是小麦返青至拔节期发生的冻害,易造成叶片冻伤、幼穗冻死。晚霜冻害是指小麦拔节至抽穗期间发生的冻害。主要以冻伤冻死幼穗为主要特征,对叶片无大的影响。
  1.3 干热风
  干热风是指温度骤升、湿度剧降,小麦遇干热风主要是在扬花灌浆期,小麦叶片光能利用率低,根系呼吸受限,蒸腾作用加强,导致茎叶青枯、千粒重明显下降。
  1.4 病虫草害
  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一是随着秸秆还田的面积增加,病原基数扩大;二是小麦播种密度增加,沟厢不配套,通风条件差,排水不畅,渍害发生;三是不利的气候条件,如冬季气温偏高,扬花灌浆雨水比较集中等,冬季气温偏高有利虫害发生。
  播种期主要是金针虫、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返青至抽穗期主要是纹枯病、麦圆蜘蛛、吸浆虫、蚜虫;抽穗至成熟期主要是赤霉病、白粉病、条锈病、穗蚜虫和粘虫等。
  2 应变防控技术
  2.1 干旱防控
  一是推广应用少免耕,秸秆覆盖,使用防旱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二是翻耕整地,蓄水保墒,提高播种质量;三是科学运筹肥水、灌溉、镇压、化控、追肥;四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扩大有效灌溉面积;五是推广节水灌溉[1]。
  2.2 冻害防控
  一是选用抗寒耐寒品种,确定合理播期播量;弱冬性品种10月20日至11月5日播种,半冬性品种10月15—28日播种。二是培育冬至壮苗,增强抗寒力。三是在寒流到来之前,抓紧灌水。四是中耕保墒,减少水分蒸发。五是喷施防冻药剂。六是对已遭冻害的采取补救措施,主要是及时追施速效肥,增施磷钾肥,中耕,叶面喷施,促弱转壮[2]。
  2.3 干热风防控
  一是健身栽培、培育壮苗;二是选用早熟、抗旱、耐高温品种及抗干热风品种;三是合理灌溉,叶面补施养分、水分,灌浆期用尿素 KH2PO对水,叶面喷洒;四是减少叶面蒸腾,包括生态改善[3]。
  2.4 病虫草害防控
  在病虫害防控上,播种期防控全蚀病,使用专用杀菌剂12.5%硅噻菌胺悬浮剂20 mL对水500 mL拌种10 kg,对零星发病区在播前可用70%甲基硫菌灵水分散粒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细土,耕后撒施在土壤耙匀,进行土壤处理;对茎基腐病、黑穗病、纹枯病可选用2%戊唑醇拌种剂拌种,也可兼治苗期锈病和白粉病[4]。可选用40%辛硫磷乳油对水再加拌细土撒于田面,随后翻入土中防治地下害虫。冬前和越冬期防控主要是喷雾防治,一般采用三唑酮1 500倍液对水稀释后喷洒茎叶。返青至拔节期主要是纹枯病、锈病、蚜虫;中后期防控重点是小麦锈病、白粉病、赤霉病;严密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药剂选用三唑酮乳油用对水喷雾。赤霉病防控一是看天气,时晴时雨是重点;二是看抽穗扬花,5%扬花作为始防期;三是看温度,中温高湿是难点;四是把握时间,扬花初期打好保护药;五是选好药剂,药剂选用50%多菌灵胶悬剂或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1 000倍液对水稀释喷雾防治[5]。
  在杂草防控上,防除燕麦等禾本科杂草,用6.9%精噁唑禾草灵乳剂对水喷雾,防除阔叶类杂草,用75%苯磺隆水分散粉剂对水喷雾,在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小麦三至四叶期、杂草3叶1心前进行[6]。
  3 参考文献
  [1] 王怀恩,孙云超,张培云,等.聊城市小麦隐性灾害防控综合技术体系[J].河北农业科学,2014,18(3):43-45.
  [2] 王伟伟,于亮,付晶,等.河北滨海平原区小麦主要隐性灾害与防控策略[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6):355-361.
  [3] 杨茂昌.楚雄州小麦生产的主要隐性灾害及防控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3):12874-12875.
  [4] 周国勤,付桂萍,陈金平,等.豫南麦区小麦隐性灾害发生现状及防控举措[J].陕西农业科学,2013,59(5):123-126.
  [5] 杨杰.兴平市小麦生产中隐性灾害的发生与防控[J].现代农业科技,2013(4):67.
  [6] 程加省,于亚雄,杨金华,等.云南小麦隐性自然灾害成因及防控途径分析[J].作物杂志,2012(6):115-118.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