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系统的动态性》评介

来源 :现代外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gfu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态系统有两个主要特点:构成系统的所有变量相互影响;这种影响不断改变作为整体的系统(de Bot 2005:14).语言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适应系统,影响它的变量有哪些?这些变量如何相互影响并形成语言系统的动态性?2020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Schmid的《语言系统的动态性》,在动态系统理论的框架中建构了固化-规约化模型,阐述了规约化和固化过程对结构、变化以及变异的影响,系统论证了语言系统的动态性.
其他文献
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分析框架(Douglas et al.1996),探讨阅读题材和认知策略与学科背景偏差的关系.通过一项大学英语校本测试,此项研究收集了某高校2200名文理科大一学生的数据,利用SIBTEST和IRT-LR检测“项目功能差异(DIF)”;结果表明,题材和策略是学科背景DIF的潜在来源:涉及体育类话题、考查浏览具体信息策略的阅读题目有利于文科生,而考查略读要点策略的题目则对理科生有利.该研究进而结合内容代表性和阅读能力构念进行偏差分析,发现在此项大学英语测试中具有学科背景DIF的项目在一定程度
本文梳理并评析了二语隐性知识测量研究的相关文献.我们发现,既有研究对二语隐性知识测量效度的研究存在论证不严密的问题,对测量效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且偏重对二语语法隐性知识的测量,对二语词汇不同层面隐性知识的研究较少.本文认为,未来研究可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既有测量方法开展更加缜密的效度研究,同时开发新的测试方法并对其效度进行检验.其次,应深入探讨测试模态、认知加工层次等因素对测量效度的影响,同时考虑二语水平因素的影响.此外,还应更加重视对词汇知识不同层面隐性知识的研究,以不断推进二语隐性知识的深入研
本文从对比语言学角度分析“续译”在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中的作用.139名中国英语外语学习者13周的多轮“续译”结果显示:1)学习者英汉互译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均提高显著;2)英译汉中的英语理解及汉译英中的英语运用均提高显著;3)英译汉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达到了对称发展,而汉译英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依然发展不对称.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思维模式的有意识转换是“续译”高效促译、促学的根源;学习者主导性语言作为译出语或译入语影响翻译技巧的理解与运用,但非主导性语言水平的提升可促进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对称发展.
本文回顾了国外语言竞争动因的研究,重点归纳了优选论、功能类型学和竞争模型理论框架下竞争动因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新进展.我们发现语言竞争动因研究在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上都存在共性和差异.在理论框架层面,共性表现为优选论、功能类型学和竞争模型都认可竞争动因对语言形式的影响,差异体现在竞争原则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以及竞争解决方案的类型上.在方法论层面,竞争动因的研究对象几乎涵盖了语言学研究的各个层面,并且采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结合的研究方法.最后,本文阐述了竞争动因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对国内研究的启示.
[目的/意义]探究中国高水平综合性学术期刊论文(简称“高水平期刊论文”)的合作特征与影响力,有助于明确适合我国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合作模式,推进高水平研究的发展.[方法/过程]借助比较分析和回归分析,在划分不同合著规模的基础上,探究中美Nature、Science论文的合作与影响力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结论]中国大规模合著明显,较依赖国际合作且参与率、主导率均较低,而美国较多以小规模合著和非国际合作的方式发表论文,参与率和主导率较高;中国高学术/网络社会影响力论文占比均较高,但这些论文多以大规模
英语写作思辨能力评价研究已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但评价的有效性尚待验证.文章通过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模式对英语写作思辨能力评价进行效度验证.913名学生参加了测试,两组评分员参与了评分.再以写作能力及思辨能力测试结果为校标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并通过评分员访谈、评分员有声思维、受试答题过程分析等方法收集效度数据.质性和量化数据分析结果为英语写作思辨能力评价提供了评分推论和外推推论环节的效度证据,这对英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和评价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源自交际法,并建立在扎实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研究基础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语学习和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Rod Ellis与Peter Skehan教授领衔,汇集该领域专业学者的集体智慧,于2020年推出了最新力作《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该书回顾了任务型教学法的背景,归纳其主要理论视角、教学视角和研究现状,回应来自不同学者的批评,并指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本书涵盖任务型教学和基于任务的研究两大领域,注重教学与研究的紧密相关和互为补充,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重点探讨政治语言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对国内外现有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政治语言学研究主要涉及了微观层面上的政治话语分析以及宏观层面上的语言政策、语言规划、语言教育等研究;政治语言学研究正从聚焦微观走向微观与宏观共同发展,从借鉴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共同参与,学科内涵不断丰富,学科外延持续拓展.未来还有必要进一步深化政治语言学的学科研究,不断拓展其研究方向、完善其学科知识体系,进一步关注宏观层面上的政治语言学研究,推动该学科实现更大发展.
本文在考察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阈下意义表达内涵的基础上,阐释了整体外语教学中意义表达活动的本质及过程,针对如何开展意义表达活动的教学提出了建议.具体建议为:依据语篇的语类特征,按照“语篇初创”、“师生互评”和“作品展示”三个环节开展意义表达活动.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从社会语境出发,依据该类语篇的交际目的 、具体的情景语境选择适切且富有新意的意义表达方式,匹配适宜的语言形式,最终获得运用语言表达意义的能力.
学术写作通常涉及作者对命题和论点的立场、态度及评价.本研究基于评价系统,通过分析写作文本、访谈及小组讨论记录,考察研究生在小组合作写作中的评价资源运用及其背后的社会互动要素.结果 显示,合作写作文本以鉴赏资源为主导,抑制个人情感表达,同时通过投射外部声音及运用模糊词来扩张潜在对话空间.活动系统分析发现,各级写作共同体能够帮助作者感知文本多声性,写作资源使学生积极应对语类及学科差异,矛盾和冲突的解决利于作者创设恰当的评价理念.总之,学生通过活动系统内的互动和中介效应实现了评价意义主体性及主体间性的双重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