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1984年以来针对儿童直肠脱垂的特点,采用自制硬化剂行直肠黏膜下层扇形柱状注射,治疗1~12岁儿童患者562例,取得显著效果。
关键词 直肠脱垂 硬化剂 注射
资料与方法
562例均为直肠外脱垂,其中男497例(88.43%);女65例(11.57%);年龄4个月~12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8年。其中有腹泻史者142例,便秘史者113例,排便5分钟以上者97例,呼吸道疾病患者11例,伴发直肠息肉者3例,直肠溃疡者21例,发生嵌顿者7例。
诊断标准:Ⅰ度:直肠黏膜环形或部分脱出,呈半球形或有较深的皱襞,色淡红,指诊可摸到柔软无弹性的直肠黏膜层,便后可自行复位。Ⅱ度:直肠全层脱出,呈圆柱或圆锥形,表现有较浅的环状黏膜皱襞,色红质软,可自行或用手复位。Ⅲ度: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脱出,呈圆柱状,粗细较均匀,环状皱襞表浅或消失,色红或暗红,质较软,肛门多松弛,需手送复位。肛管脱垂:齿线翻出肛外,呈伞张状,指诊肛白线下移或消失。
本组562例,Ⅰ度414例,Ⅱ度147例,Ⅲ1度,同时伴有肛管脱垂者6例。
药物组成与配制:处方:明矾3g,甘油20ml,苯甲醇2g,枸橼酸钠1.5g,2%利多卡因20ml,加蒸馏水至100ml。
制法:先将医用明矾置蒸馏水中加热溶解,再加入其他药物,混合均匀后调正pH值为中性,滤过、分装、高压灭菌,呈淡黄色澄清液。
中药明矾(含水硫酸钾铝),性味酸、寒、无毒,具有收敛、固涩、止血、抑菌等作用,其水溶液可使蛋白质及胶体凝固变性。甘油在组织中吸收缓慢,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使组织粘连。苯甲醇为稳定防腐剂,利多卡因用以止痛。全方具有收敛、固涩、抑菌、使组织粘连的作用。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术前患儿排空大小便,右侧卧位或用小儿固定器固定,常规消毒铺巾,吸取注射液(一般用量8~15ml),根据脱肛程度选择适当针头,右手持针,左手示指进入肛内用引导,分别从左右、后肛缘处进针,在黏膜下层向内延伸至脱垂顶点,缓注缓退至齿线上方,每侧均呈扇形分布,6点处应超过肛直环水平。注射毕可在注射处摸到3个扇形药柱,压迫局部,使药液扩散均匀,消毒后,加压包扎。
口服消炎药1周,保持大便通畅,每日高锰酸钾或淡盐水清洗。
注意事项:术前必须仔细观察脱肛程度以决定注射高度;若伴发直肠息肉可同时摘除,注射药液要均匀,部位要准确,切忌注入齿线下及直肠肌层,术后2~4小时有便意,勿解手,可酌用镇静剂。
禁忌证:全身及肛门、直肠局部有感染因素者严禁注射。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便时不再脱垂。②好转:仍有部分脱垂,但较高改善。③无效:与术前无改变,甚至加重。
结 果
562例,1次注射治愈559例(99.47%),好转3例,其中2例因注射部位过高,术后低位部分脱出。1例因服用泻药不当,大便次数过多,第3天部分脱出。经对症处理,1周后行二次稀释注射,全部治愈。全部病例均无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32例体温略有增高(37~38℃),2~4小时内均有程度不同的下坠感,个别患儿有轻度疼痛,4小时后均恢复正常。随访2年553例,1例因患痢疾,1例因排便时间过长(20分钟左右)复发。9例因地址变更等情况失访。
討 论
目前对直肠脱垂的发生有两种学说。一是滑动性疝学说:认为直肠脱垂是直肠盆腔陷凹腹膜的滑动性疝,在腹腔内脏的压迫下,盆腔陷凹的腹膜皱襞逐渐下垂,将覆盖于腹膜部分之直肠前壁压于直肠壶腹内,最后经肛门脱出。二是肠套叠学说:正常时直肠上端固定于骶骨岬附近,由于慢性咳嗽、便秘等引起腹内压增加,使此固定点受伤,就易在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发生肠套叠,在腹内压增加等因素的持续作用下,套入直肠内的肠管逐渐增加,由于肠套叠及套叠复位的交替进行,致直肠侧韧带、肛提肌受伤,肠套叠逐渐加重,最后经肛门脱出。也有人认为以上两种学说无差别。
儿童直肠脱垂的特点是大多为直肠黏膜脱垂,部分可发展为完全性直肠脱垂,肛门括约功能未受到大的损伤,也较易恢复。因此治疗的关键是解决黏膜及肌层脱垂的问题。我们采用硬化剂行黏膜下层扇形柱状注射,可使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剥离脱垂的黏膜、肌层复位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从而达到了理想的治疗目的。
目前治疗直肠脱垂的药物及方法较多,但时有报告发生直肠大面积感染及坏死者。我们所研制的注射液,采用低浓度明矾,主要取其收敛、固涩、抑菌作用。该液渗透压是人体的25~30倍,注射后,局部迅速水肿,由于张力作用,使脱垂部分立即不再脱出,而且高渗性又进一步增强了抑菌效果。水肿在24~48小时内逐渐消失,由于明矾及甘油的作用,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组织蛋白及胶体凝固变性,发生粘连。这种作用并非仅局限于注射部位,同时可扩散到周围组织,因此用于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同样可以取得理想效果。pH值调整为中性,使液性平和,避免了酸碱药物对组织的刺激。采用黏膜下层扇形柱状注射,可以增加药物的分布面积。注射时药物的用量及浓度根据注射部位组织纤程度而定,组织硬者,量宜小,浓度宜低;组织软者,量宜大,浓度宜高。合膈理的浓度、平和的药性及抑菌作用,加上正确诊断、准备部位、均匀分布,有效地避免了感染坏死。本组562例,不仅全部治愈,而且无1例感染、坏死、尿潴留等并发症。因此,本疗法最大的优点是完全可靠、疗效好。且操作简便,在门诊即可治疗。
儿童直肠脱垂的发病原因除解剖、生理因素外,与腹泻、便秘、排便时间过长、直肠息肉等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应首先治疗原发病,消除诱导因素。术前术后保持大便通畅,排便以每日1~2次,时间<5分钟为宜,否则会影响到治疗效果。
本组病例,好发年龄1~4岁,共373例(66.37%)。性别差异极大,值得深入研究。另外注射时的疼痛及术后2~4小时坠胀感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关键词 直肠脱垂 硬化剂 注射
资料与方法
562例均为直肠外脱垂,其中男497例(88.43%);女65例(11.57%);年龄4个月~12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8年。其中有腹泻史者142例,便秘史者113例,排便5分钟以上者97例,呼吸道疾病患者11例,伴发直肠息肉者3例,直肠溃疡者21例,发生嵌顿者7例。
诊断标准:Ⅰ度:直肠黏膜环形或部分脱出,呈半球形或有较深的皱襞,色淡红,指诊可摸到柔软无弹性的直肠黏膜层,便后可自行复位。Ⅱ度:直肠全层脱出,呈圆柱或圆锥形,表现有较浅的环状黏膜皱襞,色红质软,可自行或用手复位。Ⅲ度: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脱出,呈圆柱状,粗细较均匀,环状皱襞表浅或消失,色红或暗红,质较软,肛门多松弛,需手送复位。肛管脱垂:齿线翻出肛外,呈伞张状,指诊肛白线下移或消失。
本组562例,Ⅰ度414例,Ⅱ度147例,Ⅲ1度,同时伴有肛管脱垂者6例。
药物组成与配制:处方:明矾3g,甘油20ml,苯甲醇2g,枸橼酸钠1.5g,2%利多卡因20ml,加蒸馏水至100ml。
制法:先将医用明矾置蒸馏水中加热溶解,再加入其他药物,混合均匀后调正pH值为中性,滤过、分装、高压灭菌,呈淡黄色澄清液。
中药明矾(含水硫酸钾铝),性味酸、寒、无毒,具有收敛、固涩、止血、抑菌等作用,其水溶液可使蛋白质及胶体凝固变性。甘油在组织中吸收缓慢,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使组织粘连。苯甲醇为稳定防腐剂,利多卡因用以止痛。全方具有收敛、固涩、抑菌、使组织粘连的作用。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术前患儿排空大小便,右侧卧位或用小儿固定器固定,常规消毒铺巾,吸取注射液(一般用量8~15ml),根据脱肛程度选择适当针头,右手持针,左手示指进入肛内用引导,分别从左右、后肛缘处进针,在黏膜下层向内延伸至脱垂顶点,缓注缓退至齿线上方,每侧均呈扇形分布,6点处应超过肛直环水平。注射毕可在注射处摸到3个扇形药柱,压迫局部,使药液扩散均匀,消毒后,加压包扎。
口服消炎药1周,保持大便通畅,每日高锰酸钾或淡盐水清洗。
注意事项:术前必须仔细观察脱肛程度以决定注射高度;若伴发直肠息肉可同时摘除,注射药液要均匀,部位要准确,切忌注入齿线下及直肠肌层,术后2~4小时有便意,勿解手,可酌用镇静剂。
禁忌证:全身及肛门、直肠局部有感染因素者严禁注射。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便时不再脱垂。②好转:仍有部分脱垂,但较高改善。③无效:与术前无改变,甚至加重。
结 果
562例,1次注射治愈559例(99.47%),好转3例,其中2例因注射部位过高,术后低位部分脱出。1例因服用泻药不当,大便次数过多,第3天部分脱出。经对症处理,1周后行二次稀释注射,全部治愈。全部病例均无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32例体温略有增高(37~38℃),2~4小时内均有程度不同的下坠感,个别患儿有轻度疼痛,4小时后均恢复正常。随访2年553例,1例因患痢疾,1例因排便时间过长(20分钟左右)复发。9例因地址变更等情况失访。
討 论
目前对直肠脱垂的发生有两种学说。一是滑动性疝学说:认为直肠脱垂是直肠盆腔陷凹腹膜的滑动性疝,在腹腔内脏的压迫下,盆腔陷凹的腹膜皱襞逐渐下垂,将覆盖于腹膜部分之直肠前壁压于直肠壶腹内,最后经肛门脱出。二是肠套叠学说:正常时直肠上端固定于骶骨岬附近,由于慢性咳嗽、便秘等引起腹内压增加,使此固定点受伤,就易在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发生肠套叠,在腹内压增加等因素的持续作用下,套入直肠内的肠管逐渐增加,由于肠套叠及套叠复位的交替进行,致直肠侧韧带、肛提肌受伤,肠套叠逐渐加重,最后经肛门脱出。也有人认为以上两种学说无差别。
儿童直肠脱垂的特点是大多为直肠黏膜脱垂,部分可发展为完全性直肠脱垂,肛门括约功能未受到大的损伤,也较易恢复。因此治疗的关键是解决黏膜及肌层脱垂的问题。我们采用硬化剂行黏膜下层扇形柱状注射,可使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剥离脱垂的黏膜、肌层复位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从而达到了理想的治疗目的。
目前治疗直肠脱垂的药物及方法较多,但时有报告发生直肠大面积感染及坏死者。我们所研制的注射液,采用低浓度明矾,主要取其收敛、固涩、抑菌作用。该液渗透压是人体的25~30倍,注射后,局部迅速水肿,由于张力作用,使脱垂部分立即不再脱出,而且高渗性又进一步增强了抑菌效果。水肿在24~48小时内逐渐消失,由于明矾及甘油的作用,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组织蛋白及胶体凝固变性,发生粘连。这种作用并非仅局限于注射部位,同时可扩散到周围组织,因此用于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同样可以取得理想效果。pH值调整为中性,使液性平和,避免了酸碱药物对组织的刺激。采用黏膜下层扇形柱状注射,可以增加药物的分布面积。注射时药物的用量及浓度根据注射部位组织纤程度而定,组织硬者,量宜小,浓度宜低;组织软者,量宜大,浓度宜高。合膈理的浓度、平和的药性及抑菌作用,加上正确诊断、准备部位、均匀分布,有效地避免了感染坏死。本组562例,不仅全部治愈,而且无1例感染、坏死、尿潴留等并发症。因此,本疗法最大的优点是完全可靠、疗效好。且操作简便,在门诊即可治疗。
儿童直肠脱垂的发病原因除解剖、生理因素外,与腹泻、便秘、排便时间过长、直肠息肉等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应首先治疗原发病,消除诱导因素。术前术后保持大便通畅,排便以每日1~2次,时间<5分钟为宜,否则会影响到治疗效果。
本组病例,好发年龄1~4岁,共373例(66.37%)。性别差异极大,值得深入研究。另外注射时的疼痛及术后2~4小时坠胀感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