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教师备课的评价工作是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重要的内容之一,其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任课教师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责任心。但实践表明,其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目前,很多学校在对教师进行备课评价问题上境地尴尬,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教师课前的精心备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备课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的备课评价难以较好地反映教师备课质量的高低。因此,优化备课评价,提升备课评价的正能量是当务之急。
一、备课评价与评价主体
学校对教师的备课进行定期的评价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合情合理的教学常规督查方式。目前鉴于学校自身情况多种多样,规定的标准也有所差异,但有一点大同小异,即把教师撰写教案这部分当成整个学校备课评价中比重最大的一部分,有的几乎占了备课检查内容的全部,即评价教师备课质量的高低就是检查教师撰写教案是否书写工整,是否符合“教案格式模板”,备课节次是否足量或超量,备课的各个环节是否齐全等。这样的评价过程简单、好操作。但是,这样的评价结果往往与老师的备课质量存在偏差。
二、评价偏差产生的原因
(1)总的来说,备课评价的结果是评价体系相关环节共同运作的产物,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脱离实际情况,以简单化、形式化的条条框框来实施评价,而简单化、形式化的评价方式必然会导致千篇一律的“共享”教案,同学科出现连教学反思都一字不差的“雷同”教案……一般来说,备课检查形式包括教研组检查、管理人员检查、同事互查或自查等,但是在备课评价环节的处理上都还不够深入,缺少必要的环节作支撑。一般一个学期检查教师的备课两至三次,通常按照既定的流程来进行,到时间该检查了就组织进行相关工作。评价的次数较局限,评价形式较为单一。
(2)评价设计的表格内容不够详尽、具体,对教师备课的质量反映不够深入、全面。诸如教师对教材的领悟程度、教学内容的内化、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策略的把握、教学资源的开发,学生的研究与关注度等方面的评价细化不够或评价不到位,再如评价成了对表格内容如教案的节数、格式、内容的繁简、步骤的完整等对照检查填表式的固定模式,评价的指标对教师备课的作用反映比较薄弱。
(3) 很多教师对备课理解不到位,以为备课就是为了写教案,写教案就是为了检查,检查就是为了评比。另外很多教师认为备课就是无外乎把书本上的知识点一一列举或堆砌在教案中,就像是把货物存放在仓库里一样,教师授课时就把这些东西一样样“搬”出来,装在学生脑袋里。因而思想上有抵触情绪,从而将其作为一个不得不应付的任务去完成,甚至不惜采取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或找一些捷径。这样的评价结果往往也会造成偏差。
三、缩小评价偏差的对策
1.评价体系设计、运行方面
(1)评价内容多元化。学校对教师的备课实行“分层”要求,提倡开放式备课。教师的备课既可以“简案 书头案”“旧案新备”,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有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设计”,也可以使用“卡片式”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这样就使教师从繁重无效地重复备课,应付检查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教师自修、研讨、反思提供可靠的保证。
(2)评价形式多样化。最好根据不同的备课形式确定各异的评价标准,实行分别评价,把多种形式的评价结果进行梳理、分析及必要的综合处理。备课评价的对象也可以各不相同,有时为同一备课组教师或同一教研组教师、有时为同一年级组教师,有时可以是同一“层次”的教师。评价项目的设定要更加科学化,力求更为全面深刻地反映教师课前对教材教法的研究。对教师的备课评价结果实行多角度综合分析,从而更为公正、合理地评价教师的备课质量。
2.教师工作方面
(1)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备课的意义及重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而来,有备无患”,教师上课也一样,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现精彩的生成。备课包含着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也包含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因此,再优秀的教师,在上课之前都要无一例外地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 充分发挥备课评价的正能量,以“评”促“教”。让教师了解备课评价标准,采用合理的备课方式,学会有效的备课。“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不是教学的全部,而是“航标”。因此,备课要深钻教材,吃透教材,备足学生,让课堂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3)教师教学反思是备课评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对青年教师,要把课后反思作为备课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可以引导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化,引导教师进入教学科研领域。
总之,备课检查评价的目的不是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压力,而是使学校教学工作教有序、学有章、实现高效教学。同时,备课评价的优化,不但可以提升教师自身素质、能力、水平,而且有利于教学管理工作的调整与完善,从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第九中学)
一、备课评价与评价主体
学校对教师的备课进行定期的评价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合情合理的教学常规督查方式。目前鉴于学校自身情况多种多样,规定的标准也有所差异,但有一点大同小异,即把教师撰写教案这部分当成整个学校备课评价中比重最大的一部分,有的几乎占了备课检查内容的全部,即评价教师备课质量的高低就是检查教师撰写教案是否书写工整,是否符合“教案格式模板”,备课节次是否足量或超量,备课的各个环节是否齐全等。这样的评价过程简单、好操作。但是,这样的评价结果往往与老师的备课质量存在偏差。
二、评价偏差产生的原因
(1)总的来说,备课评价的结果是评价体系相关环节共同运作的产物,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脱离实际情况,以简单化、形式化的条条框框来实施评价,而简单化、形式化的评价方式必然会导致千篇一律的“共享”教案,同学科出现连教学反思都一字不差的“雷同”教案……一般来说,备课检查形式包括教研组检查、管理人员检查、同事互查或自查等,但是在备课评价环节的处理上都还不够深入,缺少必要的环节作支撑。一般一个学期检查教师的备课两至三次,通常按照既定的流程来进行,到时间该检查了就组织进行相关工作。评价的次数较局限,评价形式较为单一。
(2)评价设计的表格内容不够详尽、具体,对教师备课的质量反映不够深入、全面。诸如教师对教材的领悟程度、教学内容的内化、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策略的把握、教学资源的开发,学生的研究与关注度等方面的评价细化不够或评价不到位,再如评价成了对表格内容如教案的节数、格式、内容的繁简、步骤的完整等对照检查填表式的固定模式,评价的指标对教师备课的作用反映比较薄弱。
(3) 很多教师对备课理解不到位,以为备课就是为了写教案,写教案就是为了检查,检查就是为了评比。另外很多教师认为备课就是无外乎把书本上的知识点一一列举或堆砌在教案中,就像是把货物存放在仓库里一样,教师授课时就把这些东西一样样“搬”出来,装在学生脑袋里。因而思想上有抵触情绪,从而将其作为一个不得不应付的任务去完成,甚至不惜采取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或找一些捷径。这样的评价结果往往也会造成偏差。
三、缩小评价偏差的对策
1.评价体系设计、运行方面
(1)评价内容多元化。学校对教师的备课实行“分层”要求,提倡开放式备课。教师的备课既可以“简案 书头案”“旧案新备”,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有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设计”,也可以使用“卡片式”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这样就使教师从繁重无效地重复备课,应付检查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教师自修、研讨、反思提供可靠的保证。
(2)评价形式多样化。最好根据不同的备课形式确定各异的评价标准,实行分别评价,把多种形式的评价结果进行梳理、分析及必要的综合处理。备课评价的对象也可以各不相同,有时为同一备课组教师或同一教研组教师、有时为同一年级组教师,有时可以是同一“层次”的教师。评价项目的设定要更加科学化,力求更为全面深刻地反映教师课前对教材教法的研究。对教师的备课评价结果实行多角度综合分析,从而更为公正、合理地评价教师的备课质量。
2.教师工作方面
(1)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备课的意义及重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而来,有备无患”,教师上课也一样,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现精彩的生成。备课包含着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也包含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因此,再优秀的教师,在上课之前都要无一例外地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 充分发挥备课评价的正能量,以“评”促“教”。让教师了解备课评价标准,采用合理的备课方式,学会有效的备课。“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不是教学的全部,而是“航标”。因此,备课要深钻教材,吃透教材,备足学生,让课堂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3)教师教学反思是备课评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对青年教师,要把课后反思作为备课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可以引导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化,引导教师进入教学科研领域。
总之,备课检查评价的目的不是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压力,而是使学校教学工作教有序、学有章、实现高效教学。同时,备课评价的优化,不但可以提升教师自身素质、能力、水平,而且有利于教学管理工作的调整与完善,从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