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园实施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提高幼儿艺术素养、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目前,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在内容选择、途径手段、组织形式等方面,表现出多元化、多通道化、多媒体化等特征。然而,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的参与中,也容易出现一些偏颇,本文就其中的一些方面加以反
思,以期更准确地认识和开展幼儿音乐欣赏活动。
一、对活动目标的反思——切勿重认知轻审美
教师在设计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时,会事先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和分析,往往更多地将作品介绍印在头脑中,自然而然地将原作者本身的感受强加给自己和孩子,更多地将作品中认知方面的音乐元素放到目标中,始终关注的是孩子们在活动中是否理解了音乐本身,是否能对音乐进行描述和展现。而孩子们在音乐中是否获得情绪的宣泄、是否体验到美与感动、是否在音乐中沉醉留连,这些都是教师相对忽略的部分。当然,我们要把从音乐中体验到的情绪、想象、感悟到的感动用语言表达出来,然而,能够用语言表述可能不是音乐欣赏最根本的要求,音乐欣赏中似乎更应该关注儿童的融入、迷恋和感动,而这些可能是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缄默知识”。教师往往认为,孩子只有用语言去说出他对音乐的理解,才能证明这个欣赏活动的成功。殊不知,即便是成人在对美好的音乐、散文的感悟中,都会时时感受到语言的苍白,更何况幼儿。儿童的经验是有限的,当他不能用语言去流畅表达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幼儿更多地运用身体语言来反馈。
二、对多媒体等辅助手段运用的反思——切勿本末倒置
目前,多媒体和大量教学辅助手段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如录音、录像设备的采用,Flash制作的和音乐相匹配的动画软件,配套的图片、图书等。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也是如此,如果合理地运用这些辅助手段,对引起幼儿积极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帮助幼儿理解、体验音乐的情绪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如果过多地使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孩子们的注意力往往只专注于画面所带来的视觉享受,音乐似乎成了背景,视觉和运动的参与淹没了音乐本身作为听觉艺术的本质,孩子们的耳朵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倒成了可有可无的。幼儿看似积极主动、十分热闹,但他们的兴奋、激动、手舞足蹈不是来自于对音乐本身的体验和感悟,而是由音乐欣赏活动中所采用的一些辅助手段引起的。因此,在选择辅助手段的同时切忌本末倒置、过度过泛,我们应该培养的是孩子对音乐作品本身的兴趣,要让儿童成为音乐欣赏中的儿童。
三、对幼儿表现方式的反思——切勿喧宾夺主
音乐欣赏是听觉的艺术,但单一的倾听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我们让幼儿不仅用口唱或用耳听,而且采取了综合动作、舞蹈、语言、游戏、表演等丰富的表现形式。但很多活动设计过于“丰富”,以致在同一个音乐欣赏活动中,孩子们一会儿在听故事,一会儿在角色表演,一会儿又跟着图谱打节奏,甚至又去用笔作画等。殊不知,用动作、舞蹈或语言来表达,是孩子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最自然的情感流露方式,而且音乐欣赏重在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欣赏,并不一定要完整地学习、歌唱、记忆和表演,所以我们在音乐欣赏活动的设计中切忌堆砌不同的表现手段,喧宾夺主。
四、对欣赏主体的反思——切勿角色颠倒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是欣赏活动的主角,教师更多的是担当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但有时,教师在幼儿面前往往不自觉地充当着全知全能的角色,主要表现为指导语过多、线索过多、发问过多、控制过多。事实上,成人与儿童的体验有时会有很大的差别,成人不要把孩子们天真大胆的想象引导到统一答案上来。同时,幼儿之间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在欣赏、理解音乐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感受,教师要善于倾听,要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说出来,以求师幼互动,产生共鸣。对于没有进入欣赏状态的幼儿,要多引导、多提问,激发他们欣赏的兴趣,并对其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表达不够准确、对乐曲感受存有偏差的幼儿,也要及时给予指正和引导,使他们的欣赏能力得到提升。在活动结束时,教师还应该善于总结、评价,给幼儿在活动后的思考留有充分的空间,鼓励幼儿感受作品,不断拓宽欣赏空间,提升欣赏能力。如幼儿在欣赏《化蝶》的时候,并不能一开始就想象到音乐作品表现的是两只蝴蝶的形象,更不能体验到其中相亲相爱的内涵,而幼儿说出感觉“春天来了,花儿开了”、“像小宝贝在妈妈怀里睡觉”等,看似与作品本身表达的内容无关,但这些感觉同样表达了他们对这段舒缓悠扬的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同样应该赞同。
思,以期更准确地认识和开展幼儿音乐欣赏活动。
一、对活动目标的反思——切勿重认知轻审美
教师在设计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时,会事先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和分析,往往更多地将作品介绍印在头脑中,自然而然地将原作者本身的感受强加给自己和孩子,更多地将作品中认知方面的音乐元素放到目标中,始终关注的是孩子们在活动中是否理解了音乐本身,是否能对音乐进行描述和展现。而孩子们在音乐中是否获得情绪的宣泄、是否体验到美与感动、是否在音乐中沉醉留连,这些都是教师相对忽略的部分。当然,我们要把从音乐中体验到的情绪、想象、感悟到的感动用语言表达出来,然而,能够用语言表述可能不是音乐欣赏最根本的要求,音乐欣赏中似乎更应该关注儿童的融入、迷恋和感动,而这些可能是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缄默知识”。教师往往认为,孩子只有用语言去说出他对音乐的理解,才能证明这个欣赏活动的成功。殊不知,即便是成人在对美好的音乐、散文的感悟中,都会时时感受到语言的苍白,更何况幼儿。儿童的经验是有限的,当他不能用语言去流畅表达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幼儿更多地运用身体语言来反馈。
二、对多媒体等辅助手段运用的反思——切勿本末倒置
目前,多媒体和大量教学辅助手段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如录音、录像设备的采用,Flash制作的和音乐相匹配的动画软件,配套的图片、图书等。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也是如此,如果合理地运用这些辅助手段,对引起幼儿积极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帮助幼儿理解、体验音乐的情绪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如果过多地使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孩子们的注意力往往只专注于画面所带来的视觉享受,音乐似乎成了背景,视觉和运动的参与淹没了音乐本身作为听觉艺术的本质,孩子们的耳朵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倒成了可有可无的。幼儿看似积极主动、十分热闹,但他们的兴奋、激动、手舞足蹈不是来自于对音乐本身的体验和感悟,而是由音乐欣赏活动中所采用的一些辅助手段引起的。因此,在选择辅助手段的同时切忌本末倒置、过度过泛,我们应该培养的是孩子对音乐作品本身的兴趣,要让儿童成为音乐欣赏中的儿童。
三、对幼儿表现方式的反思——切勿喧宾夺主
音乐欣赏是听觉的艺术,但单一的倾听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我们让幼儿不仅用口唱或用耳听,而且采取了综合动作、舞蹈、语言、游戏、表演等丰富的表现形式。但很多活动设计过于“丰富”,以致在同一个音乐欣赏活动中,孩子们一会儿在听故事,一会儿在角色表演,一会儿又跟着图谱打节奏,甚至又去用笔作画等。殊不知,用动作、舞蹈或语言来表达,是孩子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最自然的情感流露方式,而且音乐欣赏重在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欣赏,并不一定要完整地学习、歌唱、记忆和表演,所以我们在音乐欣赏活动的设计中切忌堆砌不同的表现手段,喧宾夺主。
四、对欣赏主体的反思——切勿角色颠倒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是欣赏活动的主角,教师更多的是担当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但有时,教师在幼儿面前往往不自觉地充当着全知全能的角色,主要表现为指导语过多、线索过多、发问过多、控制过多。事实上,成人与儿童的体验有时会有很大的差别,成人不要把孩子们天真大胆的想象引导到统一答案上来。同时,幼儿之间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在欣赏、理解音乐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感受,教师要善于倾听,要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说出来,以求师幼互动,产生共鸣。对于没有进入欣赏状态的幼儿,要多引导、多提问,激发他们欣赏的兴趣,并对其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表达不够准确、对乐曲感受存有偏差的幼儿,也要及时给予指正和引导,使他们的欣赏能力得到提升。在活动结束时,教师还应该善于总结、评价,给幼儿在活动后的思考留有充分的空间,鼓励幼儿感受作品,不断拓宽欣赏空间,提升欣赏能力。如幼儿在欣赏《化蝶》的时候,并不能一开始就想象到音乐作品表现的是两只蝴蝶的形象,更不能体验到其中相亲相爱的内涵,而幼儿说出感觉“春天来了,花儿开了”、“像小宝贝在妈妈怀里睡觉”等,看似与作品本身表达的内容无关,但这些感觉同样表达了他们对这段舒缓悠扬的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同样应该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