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58030河南省鹤壁市第二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的护理。 方法:采取吸氧、监护、止痛、休息、溶栓、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措施。 结果: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护士的满意度。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给予正确诊断,并采取及时、合理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护理体会
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和坏死,常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2005年1月~2005年12月,我科共收治心肌梗死患者21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45~75岁,平均56岁。2例患者送到医院2小时后心跳、呼吸停止,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2例患者转院治疗,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
临床症状:①先兆:患者在发病前数日内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②症状:a.疼痛: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被误认为胃穿孔,部分患者疼痛放射至下颌、颈部、背部上方,被误认为骨关节痛。b.全身症状:心肌梗死后24~48小时出现发热,伴有心动过速,体温一般在38℃上下,持续1周左右。c.胃肠道症状:约有1/3疼痛的病人,在发病早期伴有恶心、呕吐和上腹疼痛。d.心律失常:大部分的病人都有心律失常,是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e.心源性休克: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早期可以出现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神志迟钝,甚至昏迷。f.心力衰竭:主要为急性左心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烦躁等,随后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右心衰竭等表现。
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异常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2)对症护理:①疼痛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并遵医嘱给予解除疼痛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等,需注意神志、血压和呼吸变化。②心源性休克应将头部及下肢分别抬高 30°~40°,高流量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尿量,必要时留置导尿管,观察每小时尿量,保证静脉输液通畅,做好24小时监测记录。③心律失常应24小时连续监测心电图,一旦发生室性早搏频发或室性心动过速,立即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若病人出现心室颤动,应立即采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④心力衰竭应采取半卧位,减轻心脏的负荷,心肌梗死发生后24小时之内不宜应用洋地黄制剂。⑤溶栓治疗的护理:对于没有溶栓禁忌证的病人,在起病6小时内使用纤溶酶激活剂溶解冠状动脉内的血栓,密切观察和记录有无皮肤黏膜、内脏的出血、有无药物的过敏反应,溶栓后3天内每天检查1次尿常规、大便潜血和出凝血时间,溶栓次日复查血小板。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预防并发症,如乳头肌功能失调、室壁瘤等。
(3)一般护理:①休息和活动:发病24小时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谢绝探视。患者绝对卧床休息1周,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劳累为原则。②监测:应置患者于单人抢救室或心血管监护室内,给予床边心电、呼吸、血压监测,尤其在前24小时内必须连续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品。③建立静脉通道:维持静脉通道畅通,以保证必要时可由静脉注入急救药物。输液滴数根据药物和心功能酌情调整。④吸氧:给予持续吸氧,氧流量2~4L/分钟为宜,观察用氧效果,预防呼吸道感染。⑤饮食:应以清淡宜消化饮食为主,如米粥、素面,七分饱为度,有心功能不全和高血压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入。戒烟酒、忌浓茶、咖啡。但在溶栓期,要适当限制绿叶蔬菜和新鲜水果。⑥保持大便通畅:鼓励患者建立有规律的排便习惯,多摄入富含粗纤维的食物。病情稳定期可适当地活动筋骨以增强肠蠕动,帮助消化排泄, 入院后常规服用缓泻剂,便秘时应用开塞露通便。 排便时一定要有人守护,嘱患者排便时勿屏气,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和导致附壁血栓脱落,诱发心衰或心律失常。对5天未排大便者可用保留灌肠或低压盐水灌肠。⑦避免吸烟或吸烟环境。
(4)心理护理:心肌梗死后,有2/3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护士应沉着冷静,操作敏捷,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健康教育:①指导患者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应采用低热量、低胆固醇饮食。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豆制品。有心功能不全和高血压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入,并戒烟戒酒。②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紧张、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③教会病人定期检测脉搏和了解异常症状、体征。注意劳逸结合,应注意观察有无胸痛、胸闷、呼吸困难、脉搏增快,一旦出现应停止活动,并及时就诊。④无并发症的患者,心肌梗死恢复后6~8周才可进行性生活,性生活要适度。⑤保持良好的心态,重视预防和治疗,按医嘱规则服药,随身常备硝酸甘油等,若胸痛发作频繁、程度较重、服药疗效差时,应及时就医。⑥指导患者及家属,出院后避免精神压力,控制情绪,病情突然变化时应采取简易应急措施。
讨论
(1)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对21例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及时正确的诊断、严密的病情观察、合理的护理措施、良好的健康教育,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增强了患者的自我护理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患者反映较好。
(2)节省医疗费用:通过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接受治疗、护理顺应性增强,缩短了平均住院日,节省了医疗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3)护士自身价值得到体现:通过对心律失常患者的24小时心电检测,护士发现5例发生心室纤颤的患者,给予及时救治,患者转危为安,护士自身价值得到体现。
(4)减少了护理投诉:通过良好的护患沟通,使患者感受到了健康教育可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了患者对护士的满意率,减少了护理投诉。
参考文献
1冯正仪.内科护理学<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3-94.
2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85.
3郭莉,范章云.急性心梗住院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11(12):1168.
4李心天.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49.
5李小妹.护理学导论.湖南:湖南科学技出版社,2001,179.
6黄敬亨.健康教育学,第2版.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8.
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的护理。 方法:采取吸氧、监护、止痛、休息、溶栓、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措施。 结果: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护士的满意度。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给予正确诊断,并采取及时、合理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护理体会
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和坏死,常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2005年1月~2005年12月,我科共收治心肌梗死患者21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45~75岁,平均56岁。2例患者送到医院2小时后心跳、呼吸停止,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2例患者转院治疗,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
临床症状:①先兆:患者在发病前数日内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②症状:a.疼痛: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被误认为胃穿孔,部分患者疼痛放射至下颌、颈部、背部上方,被误认为骨关节痛。b.全身症状:心肌梗死后24~48小时出现发热,伴有心动过速,体温一般在38℃上下,持续1周左右。c.胃肠道症状:约有1/3疼痛的病人,在发病早期伴有恶心、呕吐和上腹疼痛。d.心律失常:大部分的病人都有心律失常,是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e.心源性休克: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早期可以出现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神志迟钝,甚至昏迷。f.心力衰竭:主要为急性左心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烦躁等,随后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右心衰竭等表现。
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异常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2)对症护理:①疼痛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并遵医嘱给予解除疼痛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等,需注意神志、血压和呼吸变化。②心源性休克应将头部及下肢分别抬高 30°~40°,高流量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尿量,必要时留置导尿管,观察每小时尿量,保证静脉输液通畅,做好24小时监测记录。③心律失常应24小时连续监测心电图,一旦发生室性早搏频发或室性心动过速,立即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若病人出现心室颤动,应立即采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④心力衰竭应采取半卧位,减轻心脏的负荷,心肌梗死发生后24小时之内不宜应用洋地黄制剂。⑤溶栓治疗的护理:对于没有溶栓禁忌证的病人,在起病6小时内使用纤溶酶激活剂溶解冠状动脉内的血栓,密切观察和记录有无皮肤黏膜、内脏的出血、有无药物的过敏反应,溶栓后3天内每天检查1次尿常规、大便潜血和出凝血时间,溶栓次日复查血小板。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预防并发症,如乳头肌功能失调、室壁瘤等。
(3)一般护理:①休息和活动:发病24小时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谢绝探视。患者绝对卧床休息1周,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劳累为原则。②监测:应置患者于单人抢救室或心血管监护室内,给予床边心电、呼吸、血压监测,尤其在前24小时内必须连续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品。③建立静脉通道:维持静脉通道畅通,以保证必要时可由静脉注入急救药物。输液滴数根据药物和心功能酌情调整。④吸氧:给予持续吸氧,氧流量2~4L/分钟为宜,观察用氧效果,预防呼吸道感染。⑤饮食:应以清淡宜消化饮食为主,如米粥、素面,七分饱为度,有心功能不全和高血压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入。戒烟酒、忌浓茶、咖啡。但在溶栓期,要适当限制绿叶蔬菜和新鲜水果。⑥保持大便通畅:鼓励患者建立有规律的排便习惯,多摄入富含粗纤维的食物。病情稳定期可适当地活动筋骨以增强肠蠕动,帮助消化排泄, 入院后常规服用缓泻剂,便秘时应用开塞露通便。 排便时一定要有人守护,嘱患者排便时勿屏气,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和导致附壁血栓脱落,诱发心衰或心律失常。对5天未排大便者可用保留灌肠或低压盐水灌肠。⑦避免吸烟或吸烟环境。
(4)心理护理:心肌梗死后,有2/3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护士应沉着冷静,操作敏捷,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健康教育:①指导患者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应采用低热量、低胆固醇饮食。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豆制品。有心功能不全和高血压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入,并戒烟戒酒。②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紧张、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③教会病人定期检测脉搏和了解异常症状、体征。注意劳逸结合,应注意观察有无胸痛、胸闷、呼吸困难、脉搏增快,一旦出现应停止活动,并及时就诊。④无并发症的患者,心肌梗死恢复后6~8周才可进行性生活,性生活要适度。⑤保持良好的心态,重视预防和治疗,按医嘱规则服药,随身常备硝酸甘油等,若胸痛发作频繁、程度较重、服药疗效差时,应及时就医。⑥指导患者及家属,出院后避免精神压力,控制情绪,病情突然变化时应采取简易应急措施。
讨论
(1)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对21例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及时正确的诊断、严密的病情观察、合理的护理措施、良好的健康教育,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增强了患者的自我护理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患者反映较好。
(2)节省医疗费用:通过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接受治疗、护理顺应性增强,缩短了平均住院日,节省了医疗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3)护士自身价值得到体现:通过对心律失常患者的24小时心电检测,护士发现5例发生心室纤颤的患者,给予及时救治,患者转危为安,护士自身价值得到体现。
(4)减少了护理投诉:通过良好的护患沟通,使患者感受到了健康教育可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了患者对护士的满意率,减少了护理投诉。
参考文献
1冯正仪.内科护理学<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3-94.
2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85.
3郭莉,范章云.急性心梗住院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11(12):1168.
4李心天.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49.
5李小妹.护理学导论.湖南:湖南科学技出版社,2001,179.
6黄敬亨.健康教育学,第2版.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