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

来源 :高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cj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时空观念,是学科本质的体现,居于基础地位。如何在高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结合“新航路开辟”的教学,从历史事件时空精准定位、凸显历史阶段特征、中外关联、古今贯通、与其它核心素养培养有机结合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时空观念;核心素养;新航路开辟
  2013年,为了适应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变化,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作为配套,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也作出了较大的调整,其中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最大变化之一,成为各学科课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就历史课程来说,要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历史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发展的,任何历史事物都离不开具体的时空。对此,德国史学界有过生动的比喻:“历史有两只眼睛,一只是年代学,一只是地理学。”[1]可见,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最具学科本质的特征体现。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高考命题逐步转向“素养立意”,越来越重视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考查。原来的高中历史教材,采用模块加专题的编写模式,时空连续性无从体现,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茫然,新编统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个缺陷,但特定历史事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中外关联反而弱化了,再加上学生初中普遍不重视历史学科,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往往是碎片的、孤立的,学生在高中学习中很难建立完整的时空体系,无法真正实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正因如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探索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途径显得特别迫切。
  如何对学生进行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要明了什么是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2]这种意识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贯彻落实于平时课堂教学中,做到润物无声。以下,笔者就如何培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结合“新航路开辟”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对历史事件时空精准定位
  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够知道特定的史实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3]在历史教学中,要将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与特定的时空紧密联系,进行精准定位与叙述,最好能够在课堂的导入环节中就让学生印象深刻。在“新航路开辟”教学中,笔者在新课导入中先提出部分西方历史学家的观点:“14到16世纪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同时通过多媒体投影1420年和1620年欧洲人所了解的世界地图变化。设问:世界被发现指什么历史事件?1620年与1420年相比欧洲人所了解的世界地图为什么变化这么大?引出这一时期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新航路开辟,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善用新航路开辟的示意图,明确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时间及路线,让学生明确新航路开辟的时间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支持开辟的往东和往西各两条具体航线。
  二、将特定历史事件放在在特定时空考量,凸显历史阶段特征
  “我们在时空观指导下认识历史,实质上是对一定时空下历史阶段特征的认识,是对一定历史特征和环境下历史事件、现象之间内在联系、发展变化的认识。”[4]新航路开辟的教学,必须凸显15世纪左右欧洲历史阶段特征,也就是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引导学生将新航路开辟与这一时期的其它历史事件、现象有机联系起来。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黄金白银等贵金属需求量增加;《马可·波罗游记》更刺激了欧洲人“寻金热”;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了传统的商路,造成了商业危机;当时文艺复兴运动轰轰烈烈开展,人的主体地位的提升,人的探险精神被激化出来,人们对世俗美好生活的追求得到彰显;再加上西欧人热衷于传播基督教的宗教情怀、西班牙葡萄牙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以及相关航海地理技术的进步。这一切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技术等多个角度很好地解释了新航路开辟发生在15-16世纪欧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中外关联,注意横向空间联系对比
  在同一时间背景下,将不同空间相似的事物进行横向对比,把握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不同空间框架下解读历史。横向空间联系对比一般采取中外关联方式,在介绍新航路开辟经过时,教师可以关联明朝的郑和下西洋,这两件几乎发生于同一时期的重大航海事件,又因为所处时代背景不同,有许多不同之处。针对这两个历史事件,在简单介绍郑和七次下西洋壮举基础上,教师可以有针对性设计几个问题: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相比有何突出之处?当时东西方远洋航行从背景上看有何不同?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则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时间、规模、目的等多个角度理解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不同,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将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放在15-16世纪中西方这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考量,从政治、经济、思想、对外等多个角度全方位解读历史,更好地理解中西方不同的历史走向,构建中外关联的历史框架体系。
  四、古今贯通,注意纵向时间联系与梳理
  纵向时间联系与梳理是指随着时间的发展,单个事物或者整个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教学中教师要善用时间轴,以更直观的方式体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对于学生而言,时间轴对于建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厘清发展线索,揭示事物的本质,提高对历史的感知有着重要作用。”[5]新航路开辟的重大影响之一,是推动了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如何让学生理解世界市场,教师可以利用时间轴。通过图1的时间轴可以一目了然了解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脉络,理解世界市场是伴随着资本主义主义发展而形成的,本质上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服务的,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这个时间轴,可以看出新航路推动了世界由隔绝走向联系,在世界市場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更好凸显新航路开辟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   五、与其它核心素养培养有机结合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最本质的体现,所以,历史学科其它核心素养一般都离不开时空观念的支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时空观念无处不在,在教学中要将其与其它核心素养有机渗透结合。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教学中,教师提供相关材料:“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是美国的联邦法定节日‘哥伦布日’,以纪念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92年10月12日到达美洲大陆。但它也是美国最具争议的节日之一。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设置如下问题:不同人、不同国家为什么会对同一历史事件评价产生争议?请分别从西欧、美国、世界、文明、非洲、印第安人、中国、意大利角度对新航路以“……之路”重新命名,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从不同时空角度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并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以史料和所学知识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描述和解释过去,将时空观念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有机结合。为了对新航路开辟进行总结提升,教师可以提供以下图2和图3,要求学生根据这两幅图,提取有关全球范围内海上商贸之路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学生根据这两幅图片史料,结合中外相关历史知识,站在古代中国和近代欧洲这个不同时空角度,从航路范围、航路主导者、航路对外方式、航路主要交易产品等入手提取海上商路变迁的信息,并用相关所学知识给予理由充分、逻辑清晰的解释,这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也很好体现了时空观念素养与历史解释素养的有机结合。
  此外,时间与空间是相互依存的状态,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人类历史的发展、演变,正是在时间和空间的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将时空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出于学生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培养,还是出于高考功利性的需要,我们都必须加强对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牢固树立时空意识,注重将特定历史事物置于具体时空下考察的思维方式的养成。
  参考文献
  [1]转据石璋如等著.《中國历史地理》下册,第579页,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4]曹大梅、张秋生.《谈历史时空观素养的考查与培养——以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为例》,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第6期
  [5]支正霄.《2015-2019年全国高考Ⅱ卷文综历史试题中的“时空观念”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博硕论文,2020年5月
其他文献
摘 要:政治是高中教育重要组成,更是规范学生思想理念和行为的主要途径之一。当前教育领域极力倡导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政治学科更为注重培养学生法治意识,从而高效理解和掌握所学政治知识,提高政治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政治;法治意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众所周知,我国是依法治国国家,法治更是高中政治学科不可缺少的知识内容。纵观高中政治学科,虽然教师具备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思维,但采取的教学方式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对人才的发展有着更高的要求,高中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的了解不同学科的研究方向,在介绍基本内容的同时让学生能够从内容中了解相关的研究方法,并在方法的学习中主动的创新,最终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化学这门学科和科学的联系相对紧密,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向高中生渗透科学的思想,并介绍化学这门学科的核心素养,在引导学生全面的发展中构建高中化学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新课改;高
期刊
摘 要:新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在新情景下发现问题,调动、整合、应用主干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解释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案例,阐述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解释素养培育的要点与方法。  关键词:历史解释;核心概念;因果关系;历史评价  新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在新情景下发现问题,调动、整合、应用主干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何辨识不同的历史语境含义,如何理解并区分历史叙
期刊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必须要立足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能力。为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汲取知识和积累经验,教师必须要制定优质的教学方法,不断为学生深度学习创造条件。本文就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方式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对教师教学有所启迪。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背景下,高中的生物教学也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
期刊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课中传统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一是传承方法浅尝辄止;二是教学素材老生常谈;三是教师知识储备不足;四是相关实践活动开展不经常;五是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性不高。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结合自己的教学提几个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思政课;传承  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担负起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期刊
摘 要:教育部于2017年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其中明确提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课堂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每位历史教师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活动,而课堂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与学生,通
期刊
摘 要:数学教学作为现代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重要组成,是学生必须重视学习发展的一门专业课。高中数学教育不仅需要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来有效应对高中数学改革的重要挑战,还需要以符合新课程标准形式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以解三角形教学为例,分析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的实践教学课程标准需求提出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建议,为高中数学教育创新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程改革
期刊
摘 要:以“水的组成”一课为例,通过改进电解水实验将氢气的验纯与燃烧、水的电解、水的合成和分解的微观分析等活动,阐述在深度教学过程中如何建构化学核心观念。  关键词:深度教学;化学核心观念;水的组成  所谓深度教学,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实现知识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价值。[1]深度教学引领价值观塑造
期刊
摘 要:高中物理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注重基础理论的吸收,还强调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而情境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有效手段,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物理课堂,对教学质量有着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文章以《电磁感应与电磁波初步》单元物理实例教学为例,阐述了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物理课堂的有效运用过程。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高中物理;策略运用  引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物理课堂更加注重学生课堂兴
期刊
摘 要:针对高中“个性化学习”中,认识不够、模式不明以及由此导致的个性化学习引导不精准的问题,经过10余年的探索,形成了高中个性化学习系列研究及成果,为促进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效的精准引导模式和实践路径;“适性发展”的育人理念为信息技术时代个性化学习突破提供探索方向。大数据的获取是个性化学习的前提,依托“学科测试与分析平台”和“FEG未来教育系统”,借助主管部门的教育数据库数据;准确了解学生个体现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