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 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如今越来越多的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强调应聘者的应聘书必须手写,就是要从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校内,在家里,在社区……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自觉地识记。
2 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
3 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 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4 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并且明确指出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
5 读书看报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那些除了书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生,他窃诳翁蒙nbsp;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他还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6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列宁读书,都要写详细的读书笔记,在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光读书笔记就写了60多万字;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
7 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说过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8 勤于动笔的习惯
平时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累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如今越来越多的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强调应聘者的应聘书必须手写,就是要从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校内,在家里,在社区……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自觉地识记。
2 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
3 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 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4 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并且明确指出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
5 读书看报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那些除了书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生,他窃诳翁蒙nbsp;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他还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6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列宁读书,都要写详细的读书笔记,在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光读书笔记就写了60多万字;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
7 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说过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8 勤于动笔的习惯
平时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累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