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未完成的工作更难忘
女心理学家布鲁纳•蔡加尼克曾做过这样一系列实验:
她分派给被试者15~22种不同的任务,有些任务是动手性工作,有些任务则是智能运用的工作。这些任务繁简不一:写下一首你喜欢的诗,从55倒数到17,完成拼板,演算数学题,把一些颜色和开头不同的珠子按一定模式用线穿起来,等等。完成每次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大体相等,一般为几分钟。
在实验过程中,只让被试者完成一半任务,例如:被试者进行一些智力任务时,允许他们坚持完成,直到发现答案为止;而当被试者进行其他任务时,则中途打断,让他/她去干别的事情。这里,允许做完和不允许做完的任务的出现顺序是随机排列的。
然后,在出乎被试者意料的情况下,立刻让他们回忆做了22件什么任务。结果发现,约有50%的任务能被回忆起来。其中未完成的任务平均被回想起68%,已完成的任务只能被想起43%。
被回忆起来的未完成任务的数量明显地高于已完成任务的数量(其比例可达1.6~2.0倍),这就称作蔡加尼克效应。
蔡加尼克认为:这种效应是由于完成任务的需要而引起的紧张状态所造成的。当一项任务没有完成就被阻止时,紧张状态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最多持续24小时,有时只持续十几分钟,这时被试者的思想仍然比较容易指向未完成的任务,从而被回忆起来的可能性就大些。
中断之美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有过这种经历?尽管人们很厌恶电视剧中的广告,但又不得不硬着头皮看完,生怕因换台而错过了关键部分;再比如听评书,总是在关键时刻,一声惊堂木外加一句“且听下回分解”,足以让你第二天准时准点儿地守候着;如果你对朋友讲一件事,说到一半却卖起关子留半截话不说,那么对方一定会“奋力”催促你赶快接着说。
可见,在一个事件中,人们一旦被打断,便会对结果有更多的想像和渴求。尽管,有时这种结果不一定令人满意,但人们因为未完成而充满的不死心,却是积极的正向情绪。
事实上,无论是在人生还是在职场中,这种适当的中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反而会更加激发斗志,使人更有勇气和动力去完成任务。必要的时候,外界的一些干扰和打击,对成功并非是坏事。
纵观古今中外,众多名人志士无不是经历了挫折甚至不幸,而迈向成功的。还有许多成功者,在被迫中断自己的事业的情况下卧薪尝胆,多年之后重拾最初的梦想,获得了成功。事实上,正是这种中断和挫折,成为了心理上的催化剂,更增强了对结果的美好想像和渴求,而成功也就自然不期而至了。
“打断式”激励的艺术
那么,团队主管该如何利用这种常规心理,对员工进行激励,实现更高的团队绩效呢?
第一,工作并非不可以打断。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心理实验,那么你可能认为这个主管一定是脑子坏掉了,让员工一鼓作气还来不及,为什么还要打断?
很多时候,一项工作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和几位员工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但任何团队都会有紧急和重要的事件发生,此时利用时间管理四象限来安排工作无可厚非。而这样必然会打断现有工作的进程。常常有主管因此非常郁闷,抱怨人手不够,为了不影响大家手头的工作,甚至自己去充当救火队员,接手紧急任务。
可想而知,长此以往,员工会认为发生类似事件时,我的手头有工作而不能去做新工作理所当然,并丝毫不会有愧疚感。
但聪明的主管,会善于适时地打断员工,告诉他这些紧急和重要任务非他不可,此时多数员工的心理状态将与实验一致:我还有××工作没做完呢,得赶紧干。也就是说,中途中断任务的强化效应,将促使员工产生更强的力图完成任务的欲望。
而主管在激励时,也要技巧性地只奖励已完成的任务,对于未完成的工作暂时不予以任何奖励,这样更会激发员工完成任务的意愿。如果员工有过完成任务获得奖励的体验,则中断将会更将强化这种美好的回忆,团队绩效又怎能不提高呢?
第二,把工作划分为小目标。尽管未完成的工作更让人耿耿于怀,但如果主管选择的打断时机不对,不仅达不到正向激励的效果,反而会让员工消极沮丧。比如员工的一项工作刚刚开始,主管就去打断他并分配新的工作,那么员工会由于工作刚刚开始而还未形成更强的成就愿望,很可能反而耽误了之前的工作内容。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为了避免不恰当的打断,主管需要指导员工将工作划分为一个一个小目标,每一个目标都相当于一个成果。这样即使被中途打断,也会因为阶段性成果的即将达成,而产生正面的激励效果。
第三,了解员工的成就欲。有一个现实不可否认,有的员工具有高成就欲,他们有更强的自我驱动力,凡事愿意内归因——“是不是自己不够努力”、“自己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因此,对已完成的任务能很快忘记,而更专注于尚未完成的任务和新的挑战;而有的员工则恰恰相反,他们自我约束力和激励性弱,更需要外在驱动力的推动,凡事更愿意外归因——“因为领导打扰了我的工作,所以我不能更好地完成现有工作”,这种低成就感员工就不适用于经常被打断工作,并且也要将工作进行更有效的切分。
责任编辑:子 荷
女心理学家布鲁纳•蔡加尼克曾做过这样一系列实验:
她分派给被试者15~22种不同的任务,有些任务是动手性工作,有些任务则是智能运用的工作。这些任务繁简不一:写下一首你喜欢的诗,从55倒数到17,完成拼板,演算数学题,把一些颜色和开头不同的珠子按一定模式用线穿起来,等等。完成每次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大体相等,一般为几分钟。
在实验过程中,只让被试者完成一半任务,例如:被试者进行一些智力任务时,允许他们坚持完成,直到发现答案为止;而当被试者进行其他任务时,则中途打断,让他/她去干别的事情。这里,允许做完和不允许做完的任务的出现顺序是随机排列的。
然后,在出乎被试者意料的情况下,立刻让他们回忆做了22件什么任务。结果发现,约有50%的任务能被回忆起来。其中未完成的任务平均被回想起68%,已完成的任务只能被想起43%。
被回忆起来的未完成任务的数量明显地高于已完成任务的数量(其比例可达1.6~2.0倍),这就称作蔡加尼克效应。
蔡加尼克认为:这种效应是由于完成任务的需要而引起的紧张状态所造成的。当一项任务没有完成就被阻止时,紧张状态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最多持续24小时,有时只持续十几分钟,这时被试者的思想仍然比较容易指向未完成的任务,从而被回忆起来的可能性就大些。
中断之美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有过这种经历?尽管人们很厌恶电视剧中的广告,但又不得不硬着头皮看完,生怕因换台而错过了关键部分;再比如听评书,总是在关键时刻,一声惊堂木外加一句“且听下回分解”,足以让你第二天准时准点儿地守候着;如果你对朋友讲一件事,说到一半却卖起关子留半截话不说,那么对方一定会“奋力”催促你赶快接着说。
可见,在一个事件中,人们一旦被打断,便会对结果有更多的想像和渴求。尽管,有时这种结果不一定令人满意,但人们因为未完成而充满的不死心,却是积极的正向情绪。
事实上,无论是在人生还是在职场中,这种适当的中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反而会更加激发斗志,使人更有勇气和动力去完成任务。必要的时候,外界的一些干扰和打击,对成功并非是坏事。
纵观古今中外,众多名人志士无不是经历了挫折甚至不幸,而迈向成功的。还有许多成功者,在被迫中断自己的事业的情况下卧薪尝胆,多年之后重拾最初的梦想,获得了成功。事实上,正是这种中断和挫折,成为了心理上的催化剂,更增强了对结果的美好想像和渴求,而成功也就自然不期而至了。
“打断式”激励的艺术
那么,团队主管该如何利用这种常规心理,对员工进行激励,实现更高的团队绩效呢?
第一,工作并非不可以打断。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心理实验,那么你可能认为这个主管一定是脑子坏掉了,让员工一鼓作气还来不及,为什么还要打断?
很多时候,一项工作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和几位员工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但任何团队都会有紧急和重要的事件发生,此时利用时间管理四象限来安排工作无可厚非。而这样必然会打断现有工作的进程。常常有主管因此非常郁闷,抱怨人手不够,为了不影响大家手头的工作,甚至自己去充当救火队员,接手紧急任务。
可想而知,长此以往,员工会认为发生类似事件时,我的手头有工作而不能去做新工作理所当然,并丝毫不会有愧疚感。
但聪明的主管,会善于适时地打断员工,告诉他这些紧急和重要任务非他不可,此时多数员工的心理状态将与实验一致:我还有××工作没做完呢,得赶紧干。也就是说,中途中断任务的强化效应,将促使员工产生更强的力图完成任务的欲望。
而主管在激励时,也要技巧性地只奖励已完成的任务,对于未完成的工作暂时不予以任何奖励,这样更会激发员工完成任务的意愿。如果员工有过完成任务获得奖励的体验,则中断将会更将强化这种美好的回忆,团队绩效又怎能不提高呢?
第二,把工作划分为小目标。尽管未完成的工作更让人耿耿于怀,但如果主管选择的打断时机不对,不仅达不到正向激励的效果,反而会让员工消极沮丧。比如员工的一项工作刚刚开始,主管就去打断他并分配新的工作,那么员工会由于工作刚刚开始而还未形成更强的成就愿望,很可能反而耽误了之前的工作内容。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为了避免不恰当的打断,主管需要指导员工将工作划分为一个一个小目标,每一个目标都相当于一个成果。这样即使被中途打断,也会因为阶段性成果的即将达成,而产生正面的激励效果。
第三,了解员工的成就欲。有一个现实不可否认,有的员工具有高成就欲,他们有更强的自我驱动力,凡事愿意内归因——“是不是自己不够努力”、“自己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因此,对已完成的任务能很快忘记,而更专注于尚未完成的任务和新的挑战;而有的员工则恰恰相反,他们自我约束力和激励性弱,更需要外在驱动力的推动,凡事更愿意外归因——“因为领导打扰了我的工作,所以我不能更好地完成现有工作”,这种低成就感员工就不适用于经常被打断工作,并且也要将工作进行更有效的切分。
责任编辑:子 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