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生态学的世纪,随着世界观从机械观转向生态观,生态学让我们对与世界、他人的联系有了重新的认识,延伸至教育领域,产生了教育生态学。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以生态学的自然生命性、整体平衡性、协同共生性重构课堂,有着积极的意义。
1 自然生命性。生态学认为任何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一个生命体是无效的,可以被否定或排除。以生态学重构课堂,把学生和教师看作有着独特生命的个体,学生不是知识的存储器,教师也不是知识的批发商,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节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体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同时也要看到教师不是服务学生、提高成绩的工具。上课对教师而言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损耗,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2 整体平衡性。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作用、和谐共振,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学强调整体性。以生态学重构课堂,课堂就是一个由课程、教师、学生、环境等诸因素构成的微观生态系统。在颜色柔和、光线充足的教室环境中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反之则容易疲劳,情绪低落。教室座位的编排方式也影响着师生交流的方式和范围。但相比较,精神环境因素更为重要,教师和学校在创设教育软环境中处于主导地位,因而教师与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环境的渗透滋养、动力促进功能,努力营造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竞争与合作的生生关系,积极向上的班风、校风等,最低限度不要挡住阳光。
3 协同共生性。构成课堂生态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的变化导致另一方面协同变化。教师精神饱满、情绪激昂,常常会不经意地感染、打动学生;相反,教师情绪低落,常常会使学生的情绪由激情状态或正常状态转入休眠状态。传统的课堂一味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其实面对一批精神萎靡不振的学生,教师也不能幸免其负面影响。教师在以某种方式成功地“塑造”学生的同时,学生也以其相应的方式在教师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师生在课堂上相互影响,共同成长,这才是课堂教学的成功。
4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生态系统中各物种互相联系,但彼此平等、相对独立,每一物种都在生物群落中占有特定的位置(生态位),履行一定的角色,物种之间无等级。课堂中的教师、学生也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并且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任务,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但由于课堂教学产生的基础是教师闻道在先,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尽管学生的好问、追问也会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思考,进而推动教师的发展,但总体而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被促进者、被引导者,否则就失去了教师的职业存在的必要性。
5 不能放任学生自然成长。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因子自然生长,顺乎自然是生态学的基本思想。我们固然不能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太急,要顺应学生的生长规律和天性,但绝不能放任学生自然发展。人都有惰性,尤其现在的学生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养尊处优,许多需求和欲望不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能得到满足,因而大多数学生得过且过,怕吃苦。现代媒体如网络、手机对学生诱惑特别大,很多学生沉迷游戏或玄幻小说不能自拔,根本谈不上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教育不能没有要求、压力和鞭策。
6 要实现课堂的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是不可逆的,且能量传递的过程中逐级递减,遵循林德曼定律。可课堂教学是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主体能动性充分展现的活动,从根本上决定了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能量上升的过程,是一个超越的过程,也是一个向外部环境施加作用、彰显价值的过程。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自我调节的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就是原有森林生态系统崩溃的鲜明例子。
以生态学重构课堂,以生态学的精神和基本原则对课堂进行新思考和解构,课堂教学要以追求以人(学生、教师)为本的生命价值、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为目标,还要关注人与环境的共生、和谐发展,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
1 自然生命性。生态学认为任何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一个生命体是无效的,可以被否定或排除。以生态学重构课堂,把学生和教师看作有着独特生命的个体,学生不是知识的存储器,教师也不是知识的批发商,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节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体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同时也要看到教师不是服务学生、提高成绩的工具。上课对教师而言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损耗,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2 整体平衡性。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作用、和谐共振,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学强调整体性。以生态学重构课堂,课堂就是一个由课程、教师、学生、环境等诸因素构成的微观生态系统。在颜色柔和、光线充足的教室环境中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反之则容易疲劳,情绪低落。教室座位的编排方式也影响着师生交流的方式和范围。但相比较,精神环境因素更为重要,教师和学校在创设教育软环境中处于主导地位,因而教师与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环境的渗透滋养、动力促进功能,努力营造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竞争与合作的生生关系,积极向上的班风、校风等,最低限度不要挡住阳光。
3 协同共生性。构成课堂生态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的变化导致另一方面协同变化。教师精神饱满、情绪激昂,常常会不经意地感染、打动学生;相反,教师情绪低落,常常会使学生的情绪由激情状态或正常状态转入休眠状态。传统的课堂一味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其实面对一批精神萎靡不振的学生,教师也不能幸免其负面影响。教师在以某种方式成功地“塑造”学生的同时,学生也以其相应的方式在教师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师生在课堂上相互影响,共同成长,这才是课堂教学的成功。
4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生态系统中各物种互相联系,但彼此平等、相对独立,每一物种都在生物群落中占有特定的位置(生态位),履行一定的角色,物种之间无等级。课堂中的教师、学生也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并且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任务,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但由于课堂教学产生的基础是教师闻道在先,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尽管学生的好问、追问也会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思考,进而推动教师的发展,但总体而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被促进者、被引导者,否则就失去了教师的职业存在的必要性。
5 不能放任学生自然成长。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因子自然生长,顺乎自然是生态学的基本思想。我们固然不能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太急,要顺应学生的生长规律和天性,但绝不能放任学生自然发展。人都有惰性,尤其现在的学生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养尊处优,许多需求和欲望不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能得到满足,因而大多数学生得过且过,怕吃苦。现代媒体如网络、手机对学生诱惑特别大,很多学生沉迷游戏或玄幻小说不能自拔,根本谈不上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教育不能没有要求、压力和鞭策。
6 要实现课堂的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是不可逆的,且能量传递的过程中逐级递减,遵循林德曼定律。可课堂教学是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主体能动性充分展现的活动,从根本上决定了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能量上升的过程,是一个超越的过程,也是一个向外部环境施加作用、彰显价值的过程。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自我调节的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就是原有森林生态系统崩溃的鲜明例子。
以生态学重构课堂,以生态学的精神和基本原则对课堂进行新思考和解构,课堂教学要以追求以人(学生、教师)为本的生命价值、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为目标,还要关注人与环境的共生、和谐发展,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