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遗传学是高中生物课的重中之重,遗传规律又是遗传学中的核心内容,学习遗传规律对高中学生来说就是重点理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的探究过程,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的统计观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演绎推理解决问题,最后设计验证,得出了基因分离定律。
【关键词】豌豆 杂交实验 假设解释 验证 定理
高中生物遗传学的遗传规律部分主要学习的是孟德尔遗传基本规律——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是通过豌豆的杂交试验的观察思考、分析、假设、推理、演绎得出了这两个定律。现在笔者就孟德尔探究探究基因分离定律的过程,结合现代遗传学进行整理,分析、予以再现。孟德尔是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的杂交试验的探究,提出了基因分离规律。
1 实验过程及提出问题
1.1 实验过程。
P♀×P♂(正交反交任意)
杂交方法:①P♀在开花前彻底去雄,但不能影响雌蕊,并套袋。②收受P♂的花粉。③人工授粉再套袋。
F1 实验结果①:观察统计F1的表现型及比例
自交方法:豌豆的自然授粉就是自交。
F2 实验结果②:观察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
1.2 观察分析实验提出问题:孟德尔多次选取了不同对的相对性状进行了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每次只观察一对相对性状)发现结果①和结果②都一致,即结果①F1总是100%的表现为一对相对性状中的一种表现,(孟德尔将其定义为显性,没有表现出的另一性状定义为隐性)结果②:F2总是出现接近3:1的性状分离比例(3显性:1隐性)。
所以孟德尔认为这组实验结果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必然性,于是他提出了问题,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F1为什么总是100%的表现一种性状(显性)而F2为什么总是出现接近3:1的性状分离比例(3为显性:1隐性)
2 孟德尔自己提出理论假设,通过推理,解释以上提出的问题
2.1 理论假设的观点:①生物遗传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②正常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一般成对存在,且遗传因子有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之分,显性基因可以用大写字母(例如A)表示,隐性基因可以用相应的小写字母(例如a)表示。③显性遗传因子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隐性遗传因子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中的隐性性状,并且,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成对出现时表现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暂时不表现出来。④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配子中只含成对遗传因子中的其中一个,进入不同的配子,并且随配子传递给后代。⑤受精作用时雌配子雄配子随机结合。
2.2 理论推理过程。
3 对假设观点的理论推理过程的验证——测交
3.1 先对F1的测交结果用以上的假设观点和理论推理进行预测:经过理论推理,预测到F1的测交后代为1:1(1显性:1隐性)的性状分离比例。
3.2 再进行F1的多次测交实验,观察并统计其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得到的是每一次观察统计的结果都是显性表现型:隐性表现型接近1:1(试验中产生的测交后代最多,其性状分离比例就越来越近1:1)。
3.3 实验的观察统计结果与理论预测F1的测交结果表现一致,说明以上的假设观点和理论推理过程是符合实际是正确的
4 归纳总结上述假设观点和理论推理过程得出定理——基因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传递给后代。
孟德尔就是通过上述巧妙豌豆杂交试验和演绎方法的四步骤扎实的推理的得出了遗传学的第一定律——基因分离定律。
参考文献
1 杨业华.普通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2 高继国.高考生物复课.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4
【关键词】豌豆 杂交实验 假设解释 验证 定理
高中生物遗传学的遗传规律部分主要学习的是孟德尔遗传基本规律——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是通过豌豆的杂交试验的观察思考、分析、假设、推理、演绎得出了这两个定律。现在笔者就孟德尔探究探究基因分离定律的过程,结合现代遗传学进行整理,分析、予以再现。孟德尔是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的杂交试验的探究,提出了基因分离规律。
1 实验过程及提出问题
1.1 实验过程。
P♀×P♂(正交反交任意)
杂交方法:①P♀在开花前彻底去雄,但不能影响雌蕊,并套袋。②收受P♂的花粉。③人工授粉再套袋。
F1 实验结果①:观察统计F1的表现型及比例
自交方法:豌豆的自然授粉就是自交。
F2 实验结果②:观察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
1.2 观察分析实验提出问题:孟德尔多次选取了不同对的相对性状进行了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每次只观察一对相对性状)发现结果①和结果②都一致,即结果①F1总是100%的表现为一对相对性状中的一种表现,(孟德尔将其定义为显性,没有表现出的另一性状定义为隐性)结果②:F2总是出现接近3:1的性状分离比例(3显性:1隐性)。
所以孟德尔认为这组实验结果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必然性,于是他提出了问题,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F1为什么总是100%的表现一种性状(显性)而F2为什么总是出现接近3:1的性状分离比例(3为显性:1隐性)
2 孟德尔自己提出理论假设,通过推理,解释以上提出的问题
2.1 理论假设的观点:①生物遗传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②正常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一般成对存在,且遗传因子有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之分,显性基因可以用大写字母(例如A)表示,隐性基因可以用相应的小写字母(例如a)表示。③显性遗传因子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隐性遗传因子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中的隐性性状,并且,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成对出现时表现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暂时不表现出来。④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配子中只含成对遗传因子中的其中一个,进入不同的配子,并且随配子传递给后代。⑤受精作用时雌配子雄配子随机结合。
2.2 理论推理过程。
3 对假设观点的理论推理过程的验证——测交
3.1 先对F1的测交结果用以上的假设观点和理论推理进行预测:经过理论推理,预测到F1的测交后代为1:1(1显性:1隐性)的性状分离比例。
3.2 再进行F1的多次测交实验,观察并统计其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得到的是每一次观察统计的结果都是显性表现型:隐性表现型接近1:1(试验中产生的测交后代最多,其性状分离比例就越来越近1:1)。
3.3 实验的观察统计结果与理论预测F1的测交结果表现一致,说明以上的假设观点和理论推理过程是符合实际是正确的
4 归纳总结上述假设观点和理论推理过程得出定理——基因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传递给后代。
孟德尔就是通过上述巧妙豌豆杂交试验和演绎方法的四步骤扎实的推理的得出了遗传学的第一定律——基因分离定律。
参考文献
1 杨业华.普通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2 高继国.高考生物复课.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