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准确定位现今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能力,精准对接圆农民工“文化梦”的路径是:满足农民工读书、看报、上网、看电视等基本文化需求;根据农民工的需求,搭平台,吸引农民工积极参加文化活动;用特色文化、共享文化来滋养农民工的心灵;重视“乡愁”文化,强化农民工的传统文化建设;“种文化”“重人才”,吸纳农民工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
【关键词】农民工;公共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各地要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活动,尤其要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将农民工、农村留守儿童等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可以说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用丰富的内容、形式多样的措施圆农民工的“文化梦”是文化馆的责任和使命。
一、做好农民工文化建设的准确定位
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服务全社会人民群众,要促进基层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增强社会凝聚力。
遵义市人口近800万,是劳务输出地区,在全国有近30万农民工。遵义中心城区200万人口城市框架已基本形成。在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加入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这些特殊群体有其特殊性:80年代、90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80%,他们的文化需求较强;他们来到城市后分散在建筑工地、居民区、企业中,由于工作的不固定和居住、收入的不稳定,文化消费能力偏低;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缺乏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认知,不了解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是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民工的需求常不在一个频道上。因此,如何精准对接,向农民工提供高效优质的文化服务,圆农民工的“文化梦”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二、向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的路径
(一)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社区、用工企业为实施主体满足农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快速推进,满足打工者上网、看电视、读书、看报、看电影等基本文化生活需求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社区、用工企业等实施主体的目标任务。近些年来,打工者生活环境有所改善,部分用工企业给外来务工人员宿舍安装了电视、无线WIFI;社区有文化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健身房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时有送演出、送图书、送电影到建筑工地、企业、社区、农村等,文化设施的开放,要与农民工的作息时间匹配。由于农民工的收入不稳定,致文化消费能力偏低,他们以看电视、去周边公园免费玩耍、上网、免费看电影、到广场看演出、参加节日期间的民俗活动等为主要文化生活方式。
(二)搭平台,为农民工构筑文化家园
由于农民工大多居住在租金便宜的城乡结合部,公共文化设施设备配套不健全,信息不畅通,因而参与城市文化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必须精准对接,打造专为吸引农民工参与的赛事活动、展演活动、展览活动、民俗活动等。全国各地专门针对农民工的文化活动,对文化馆具有示范性和引导性的作用。遵义市文化馆组织举办的“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如每年元宵节的灯谜有奖竞猜、每年春节慰问演出、摄影美术作品展、广场舞蹈大赛、每年“送文化到基层”文艺演出等都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观看,部分农民工志愿者积极参与演出。
我市的品牌活动“激情广场”“乡村大舞台”“农民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周”均努力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搭建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激情广场·红歌之星选拔赛”定位为“政府搭台,百姓唱戏”,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在全国广泛征集表演節目,不仅本地群众、农民工积极参与,全国十几个省市有一定文艺专长的的农民工也纷纷报名到“激情广场”展演。从开办以来,有河北省的农民工刘畅、凯里的农民工唐青、我市的农民工苟振兴、方金昌、焦远飞、王甜、胡兴友等20多人参加过红歌之星选拔赛。“政府搭台我唱戏,引吭高歌颂盛世,展示才艺抒豪情,得不得奖不在意。”这是一位农民歌手写的打油诗,表达了他对红歌之星选拔赛的喜爱。
我市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有乡村大舞台100多个,没有舞台的用院坝、操场当舞台,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加强艺术指导,通过“农村歌唱大赛”“农村器乐大赛”“农村舞蹈大赛”等赛事活动,使“乡村舞台”成为农民以乡土艺术歌颂美好生活、展示艺术才华、欣赏文艺演出的平台,农村群众足不出村就能看戏,就能表演。湄潭县龙凤村田家沟农民自编自演的花灯戏《十谢共产党》、余庆县白泥镇农民编写的音乐快板《富学乐美四朵花》等经常在当地乡村舞台上表演。活跃在农村的上万名文艺骨干已成为农民工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遵义市的“农民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周”被誉为“农民自己的节日”,是遵义最具草根的群众文化活动,农民们自编自导自演,把乡土气息浓厚的、自家的日常生活场景再现到舞台上,比谁担牛屎粪重、背粮食多,赛谁在田里摸鱼多、插秧快,评谁家种的瓜果最大最优最甜……男女老少齐上阵,各种农事竞技、原生态文艺表演异彩纷呈,台上的人自信欢快,台下的男女老少笑得合不拢嘴。
(三)用本地特色文化、共享文化成果来滋养农民工的心灵
遵义自古是黔北重镇,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受移民及周边文化的影响,文化深厚多元,民族民间文化多彩缤纷。我们的前辈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留下了有丰富内涵的“红色文化”、地方“土司文化”、沙滩文化,传承了神秘古老的“仡佬文化”,涌现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国酒文化”等。
农民工来到城市后,对城市充满了好奇,希望回到家乡后,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新奇事儿说给家乡朋友或长辈、小辈听。他们有:怎么每天纪念馆都有这么多人参观?海龙屯世界遗产是怎么回事?茅台酒价格居高不下什么原因等疑问。针对这些情况,文化部门举办专门的培训活动,邀请地方文化研究专家对农民工进行培训,让他们对当地的文化、风土人情、自然、历史景观有所了解;我市的“名家大讲堂”邀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举办了关于心理健康、关于和谐、关于人生百态、关于传统文化等各类专题讲座10多期,它也是外来务工人员丰富文化生活,学知识、长智慧的一个平台;还有为农民工子女量身打造的反映留守儿童思念父母的舞蹈《守望》,参加了红花岗区教委举办的文艺演出,为外来务工人员编排的舞蹈《希望》,参加了市工会慰问新蒲新区建设工地农民工、“三下乡”到基层等地演出;遍布全市广场的健身舞蹈队是农民工及其家属参与城市文化活动的地方,文化馆的老师们定期到社区、公园、文化馆内多功能厅对他们辅导,教他们秧歌舞、花灯舞、流行健身舞等,又为喜欢舞蹈的农民工及其亲人、父母提供了展示才艺的平台,形成社区文化的新亮点。使他们在工作之余享受到知识和艺术带来的快乐和美感,让农民工对所在城市产生眷恋和热爱,增强他们对城市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让精神充实,让心宁静。 (四)重视“乡愁”文化,强化农民工的传统文化建设
无论是展览的摄影或绘画图片,还是展演的节目,只要是接地气的,都能引起打工者们的共鸣。有的文化服务单位出现下基层文化服务敷衍了事现象。要真正让农民工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服务就不能“大锅饭”,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按农民工的需求菜单式、互动式确定供给服务,形式丰富、多元。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它生动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加强文化部门、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与用工单位的合作,在春节、元宵节、重阳节期间举办文藝展演活动,其中更多组织编排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如花灯戏、矮人舞、唢呐、高腔大山歌、黔北摘菜调、苗族斗脚舞等;“五一”劳动节、纪念日等期间举办传统技艺大赛,如:余庆泥塑技艺、湄潭农民画、黑背背带制作技艺等。推动经营性文化设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和传统民俗活动场所向农民工提供优惠的公益性文化服务。通过这些专门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带给离乡的游子深深的思乡之情。同时,文化服务单位在服务大众文化生活中,要不断改革、完善,吸纳各方人才,努力使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政府也可以通过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艺术表演团体向农民工提供公益性演出,充分体现党、政府和社会各届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关爱。只有这样农民工群体才不会出现文化生活的贫瘠和缺失,封建迷信、黄赌毒及虚浮、浑浊之风才会远离农民工群体。
(五)“种文化”“重人才”,吸纳农民工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
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在“送文化”的同时要“种文化”。通过举办面向农民工的才艺大赛、精准扶贫剧本征集活动、业余文艺团队文艺汇演等活动,在农民工群体中发掘、培养一批能编、能导、能唱、能跳、能画的文艺创作、文艺表演、文化技能人才,在基层农村建设一批“文化书屋”“文化活动之家”“农民工文化驿站”等文化阵地。通过活动评奖机制,将这些文艺人才吸纳进入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给他们提供更高、更广阔的舞台,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实惠,也让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辐射影响更多的人。
有了各类文艺人才的农民工队伍,鼓励、扶持他们组建农民工志愿服务组织,使自编自导、自娱自乐的形式成为外来务工人员业余文化生活的主流,让他们既是服务者,又是消费者,更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创作、编排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节目由政府购买,派送到基层各地演出,提高农民工志愿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或资助设施设备参与农民工志愿组织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通过以上这些形式多样互动参与的文艺活动、体验、互动、传习、名家讲座等方式,架起文化传播的桥梁,用文化引导农民工融入城市,缩小人为的城乡差距,共建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惠及全市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满足农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让农民工群体共享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成果。一批又一批城镇化推进的农民工建设者,他们当年是带着梦想来到城市,也许若干年后,他们带着他们在城市里组建的家庭和学到的知识、增长的智慧、做事的理念回归家乡,建设家乡。
参考文献:
[1]刘洋,杨东升,黎川.公共文化服务如何精准对接[N].中国文化报,2016.
[2]付远书.四川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侧记[N].中国文化报,2016.
作者简介:唐兴琼(1964-),女,贵州遵义,1983年毕业于遵义师院,现任遵义市文化馆办公室主任,副研究馆员。
【关键词】农民工;公共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各地要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活动,尤其要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将农民工、农村留守儿童等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可以说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用丰富的内容、形式多样的措施圆农民工的“文化梦”是文化馆的责任和使命。
一、做好农民工文化建设的准确定位
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服务全社会人民群众,要促进基层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增强社会凝聚力。
遵义市人口近800万,是劳务输出地区,在全国有近30万农民工。遵义中心城区200万人口城市框架已基本形成。在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加入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这些特殊群体有其特殊性:80年代、90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80%,他们的文化需求较强;他们来到城市后分散在建筑工地、居民区、企业中,由于工作的不固定和居住、收入的不稳定,文化消费能力偏低;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缺乏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认知,不了解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是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民工的需求常不在一个频道上。因此,如何精准对接,向农民工提供高效优质的文化服务,圆农民工的“文化梦”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二、向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的路径
(一)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社区、用工企业为实施主体满足农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快速推进,满足打工者上网、看电视、读书、看报、看电影等基本文化生活需求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社区、用工企业等实施主体的目标任务。近些年来,打工者生活环境有所改善,部分用工企业给外来务工人员宿舍安装了电视、无线WIFI;社区有文化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健身房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时有送演出、送图书、送电影到建筑工地、企业、社区、农村等,文化设施的开放,要与农民工的作息时间匹配。由于农民工的收入不稳定,致文化消费能力偏低,他们以看电视、去周边公园免费玩耍、上网、免费看电影、到广场看演出、参加节日期间的民俗活动等为主要文化生活方式。
(二)搭平台,为农民工构筑文化家园
由于农民工大多居住在租金便宜的城乡结合部,公共文化设施设备配套不健全,信息不畅通,因而参与城市文化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必须精准对接,打造专为吸引农民工参与的赛事活动、展演活动、展览活动、民俗活动等。全国各地专门针对农民工的文化活动,对文化馆具有示范性和引导性的作用。遵义市文化馆组织举办的“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如每年元宵节的灯谜有奖竞猜、每年春节慰问演出、摄影美术作品展、广场舞蹈大赛、每年“送文化到基层”文艺演出等都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观看,部分农民工志愿者积极参与演出。
我市的品牌活动“激情广场”“乡村大舞台”“农民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周”均努力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搭建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激情广场·红歌之星选拔赛”定位为“政府搭台,百姓唱戏”,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在全国广泛征集表演節目,不仅本地群众、农民工积极参与,全国十几个省市有一定文艺专长的的农民工也纷纷报名到“激情广场”展演。从开办以来,有河北省的农民工刘畅、凯里的农民工唐青、我市的农民工苟振兴、方金昌、焦远飞、王甜、胡兴友等20多人参加过红歌之星选拔赛。“政府搭台我唱戏,引吭高歌颂盛世,展示才艺抒豪情,得不得奖不在意。”这是一位农民歌手写的打油诗,表达了他对红歌之星选拔赛的喜爱。
我市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有乡村大舞台100多个,没有舞台的用院坝、操场当舞台,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加强艺术指导,通过“农村歌唱大赛”“农村器乐大赛”“农村舞蹈大赛”等赛事活动,使“乡村舞台”成为农民以乡土艺术歌颂美好生活、展示艺术才华、欣赏文艺演出的平台,农村群众足不出村就能看戏,就能表演。湄潭县龙凤村田家沟农民自编自演的花灯戏《十谢共产党》、余庆县白泥镇农民编写的音乐快板《富学乐美四朵花》等经常在当地乡村舞台上表演。活跃在农村的上万名文艺骨干已成为农民工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遵义市的“农民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周”被誉为“农民自己的节日”,是遵义最具草根的群众文化活动,农民们自编自导自演,把乡土气息浓厚的、自家的日常生活场景再现到舞台上,比谁担牛屎粪重、背粮食多,赛谁在田里摸鱼多、插秧快,评谁家种的瓜果最大最优最甜……男女老少齐上阵,各种农事竞技、原生态文艺表演异彩纷呈,台上的人自信欢快,台下的男女老少笑得合不拢嘴。
(三)用本地特色文化、共享文化成果来滋养农民工的心灵
遵义自古是黔北重镇,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受移民及周边文化的影响,文化深厚多元,民族民间文化多彩缤纷。我们的前辈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留下了有丰富内涵的“红色文化”、地方“土司文化”、沙滩文化,传承了神秘古老的“仡佬文化”,涌现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国酒文化”等。
农民工来到城市后,对城市充满了好奇,希望回到家乡后,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新奇事儿说给家乡朋友或长辈、小辈听。他们有:怎么每天纪念馆都有这么多人参观?海龙屯世界遗产是怎么回事?茅台酒价格居高不下什么原因等疑问。针对这些情况,文化部门举办专门的培训活动,邀请地方文化研究专家对农民工进行培训,让他们对当地的文化、风土人情、自然、历史景观有所了解;我市的“名家大讲堂”邀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举办了关于心理健康、关于和谐、关于人生百态、关于传统文化等各类专题讲座10多期,它也是外来务工人员丰富文化生活,学知识、长智慧的一个平台;还有为农民工子女量身打造的反映留守儿童思念父母的舞蹈《守望》,参加了红花岗区教委举办的文艺演出,为外来务工人员编排的舞蹈《希望》,参加了市工会慰问新蒲新区建设工地农民工、“三下乡”到基层等地演出;遍布全市广场的健身舞蹈队是农民工及其家属参与城市文化活动的地方,文化馆的老师们定期到社区、公园、文化馆内多功能厅对他们辅导,教他们秧歌舞、花灯舞、流行健身舞等,又为喜欢舞蹈的农民工及其亲人、父母提供了展示才艺的平台,形成社区文化的新亮点。使他们在工作之余享受到知识和艺术带来的快乐和美感,让农民工对所在城市产生眷恋和热爱,增强他们对城市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让精神充实,让心宁静。 (四)重视“乡愁”文化,强化农民工的传统文化建设
无论是展览的摄影或绘画图片,还是展演的节目,只要是接地气的,都能引起打工者们的共鸣。有的文化服务单位出现下基层文化服务敷衍了事现象。要真正让农民工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服务就不能“大锅饭”,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按农民工的需求菜单式、互动式确定供给服务,形式丰富、多元。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它生动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加强文化部门、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与用工单位的合作,在春节、元宵节、重阳节期间举办文藝展演活动,其中更多组织编排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如花灯戏、矮人舞、唢呐、高腔大山歌、黔北摘菜调、苗族斗脚舞等;“五一”劳动节、纪念日等期间举办传统技艺大赛,如:余庆泥塑技艺、湄潭农民画、黑背背带制作技艺等。推动经营性文化设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和传统民俗活动场所向农民工提供优惠的公益性文化服务。通过这些专门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带给离乡的游子深深的思乡之情。同时,文化服务单位在服务大众文化生活中,要不断改革、完善,吸纳各方人才,努力使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政府也可以通过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艺术表演团体向农民工提供公益性演出,充分体现党、政府和社会各届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关爱。只有这样农民工群体才不会出现文化生活的贫瘠和缺失,封建迷信、黄赌毒及虚浮、浑浊之风才会远离农民工群体。
(五)“种文化”“重人才”,吸纳农民工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
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在“送文化”的同时要“种文化”。通过举办面向农民工的才艺大赛、精准扶贫剧本征集活动、业余文艺团队文艺汇演等活动,在农民工群体中发掘、培养一批能编、能导、能唱、能跳、能画的文艺创作、文艺表演、文化技能人才,在基层农村建设一批“文化书屋”“文化活动之家”“农民工文化驿站”等文化阵地。通过活动评奖机制,将这些文艺人才吸纳进入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给他们提供更高、更广阔的舞台,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实惠,也让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辐射影响更多的人。
有了各类文艺人才的农民工队伍,鼓励、扶持他们组建农民工志愿服务组织,使自编自导、自娱自乐的形式成为外来务工人员业余文化生活的主流,让他们既是服务者,又是消费者,更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创作、编排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节目由政府购买,派送到基层各地演出,提高农民工志愿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或资助设施设备参与农民工志愿组织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通过以上这些形式多样互动参与的文艺活动、体验、互动、传习、名家讲座等方式,架起文化传播的桥梁,用文化引导农民工融入城市,缩小人为的城乡差距,共建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惠及全市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满足农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让农民工群体共享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成果。一批又一批城镇化推进的农民工建设者,他们当年是带着梦想来到城市,也许若干年后,他们带着他们在城市里组建的家庭和学到的知识、增长的智慧、做事的理念回归家乡,建设家乡。
参考文献:
[1]刘洋,杨东升,黎川.公共文化服务如何精准对接[N].中国文化报,2016.
[2]付远书.四川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侧记[N].中国文化报,2016.
作者简介:唐兴琼(1964-),女,贵州遵义,1983年毕业于遵义师院,现任遵义市文化馆办公室主任,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