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大部分内地读者来说,“纪大伟”是个陌生的名字。他的《膜》被收入海峡两岸“这世代”书系,是他第一部在内地出版的小说,距离小说的创作时间已有近20年。他因超前地书写科幻、同性之爱而曾被台湾媒体喻为“破坏王”、“变形金刚”,眼前的他安静而专注,但一谈起文学和写作,对传统的质疑和反叛就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爱情有多种取向
纪大伟在文学上是个“破坏王”,但是从小却受到的是正统的教育,甚至可以说是压抑的教育。他出生在台湾的乡下,很小的时候就来到台北生活。
戏剧大师金士杰曾说过,上世纪80年代的台湾文化十分保守落后,许多新的文学艺术理念尚在萌芽之中。当时的纪大伟不可避免地被时代大潮影响,他尝试过多种艺术形式,戏剧、电影、摄影、美术,试过之后发现写小说最适合自己,所以就一门心思地写小说。但他的小说写了很多同性恋、变性人、人与生化人、机器人的感情,因而被认为是台湾次文化中重要的一支——酷儿小说的代表作。所谓“酷儿小说”,就是指“要脱离传统儒家伦理框架里一男一女在该结婚的年龄就结婚的体制。
纪大伟觉得写爱情不见得是要写两个人同样年纪,门当户对,很快乐地在一起,想写别的可能性。所以他写了同性恋、忘年恋、人与机器人的爱情。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对同性之爱的书写。
但即使是写同性爱,他也有自己的主张。当时同性恋文学的大潮是要强调同性恋温馨感人的一面,不会对社会造成威胁和挑战。但纪大伟的写作就是要对主流价值观进行挑战,所以他从来不写“腐女”们爱看的校园里两个俊美男生因为打篮球而相爱,而是写爱情中的冷漠、疏离。他也不打算让人从作品中直接感到快乐和幸福,因为文学本来就不一定是要让人快乐的。
比科幻还科幻
纪大伟的小说创作集中在90年代,21世纪后他就飞往美国继续念书。他很怀念一个人在美国的那段日子,用他的话说,他住在“荒郊野外,到处都是树林,草坪,人不多,逛商店、在餐厅吃饭的时候我常常是里面惟一的黄种人”,但这种孤独逐渐成为他的一种癖好,在那种环境里一个人读书、写作,享受孤独感令他觉得很快乐。
这其实很像他小说中科幻的部分,人独自处在空旷的空间,人与人之间会有隔阂、疏离。《膜》中写到每个人身上都覆了一层膜,人们居住的世界外部也有一层大的保护膜,人都是独自居住的。当时纪大伟写未来纯粹是靠想象,但今天看来很多事情已经逐渐成真。
在美国生活十年后纪大伟回到台湾,也是因为孤寂。他发现尽管美国看似文化活动丰富,明星充斥荧屏,但普通人能够参与的很少。反倒是东亚,中国内地和台湾、韩国、日本的文化活动都极其兴盛。他自己说这次来到北京觉得很多地方比科幻小说还科幻,比如中关村,比如鸟巢、水立方。他也深深惊讶于豆瓣网站,“从来没见过任何一个国家的网络有如此多的读者在讨论各式各样的文学”。
爱情有多种取向
纪大伟在文学上是个“破坏王”,但是从小却受到的是正统的教育,甚至可以说是压抑的教育。他出生在台湾的乡下,很小的时候就来到台北生活。
戏剧大师金士杰曾说过,上世纪80年代的台湾文化十分保守落后,许多新的文学艺术理念尚在萌芽之中。当时的纪大伟不可避免地被时代大潮影响,他尝试过多种艺术形式,戏剧、电影、摄影、美术,试过之后发现写小说最适合自己,所以就一门心思地写小说。但他的小说写了很多同性恋、变性人、人与生化人、机器人的感情,因而被认为是台湾次文化中重要的一支——酷儿小说的代表作。所谓“酷儿小说”,就是指“要脱离传统儒家伦理框架里一男一女在该结婚的年龄就结婚的体制。
纪大伟觉得写爱情不见得是要写两个人同样年纪,门当户对,很快乐地在一起,想写别的可能性。所以他写了同性恋、忘年恋、人与机器人的爱情。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对同性之爱的书写。
但即使是写同性爱,他也有自己的主张。当时同性恋文学的大潮是要强调同性恋温馨感人的一面,不会对社会造成威胁和挑战。但纪大伟的写作就是要对主流价值观进行挑战,所以他从来不写“腐女”们爱看的校园里两个俊美男生因为打篮球而相爱,而是写爱情中的冷漠、疏离。他也不打算让人从作品中直接感到快乐和幸福,因为文学本来就不一定是要让人快乐的。
比科幻还科幻
纪大伟的小说创作集中在90年代,21世纪后他就飞往美国继续念书。他很怀念一个人在美国的那段日子,用他的话说,他住在“荒郊野外,到处都是树林,草坪,人不多,逛商店、在餐厅吃饭的时候我常常是里面惟一的黄种人”,但这种孤独逐渐成为他的一种癖好,在那种环境里一个人读书、写作,享受孤独感令他觉得很快乐。
这其实很像他小说中科幻的部分,人独自处在空旷的空间,人与人之间会有隔阂、疏离。《膜》中写到每个人身上都覆了一层膜,人们居住的世界外部也有一层大的保护膜,人都是独自居住的。当时纪大伟写未来纯粹是靠想象,但今天看来很多事情已经逐渐成真。
在美国生活十年后纪大伟回到台湾,也是因为孤寂。他发现尽管美国看似文化活动丰富,明星充斥荧屏,但普通人能够参与的很少。反倒是东亚,中国内地和台湾、韩国、日本的文化活动都极其兴盛。他自己说这次来到北京觉得很多地方比科幻小说还科幻,比如中关村,比如鸟巢、水立方。他也深深惊讶于豆瓣网站,“从来没见过任何一个国家的网络有如此多的读者在讨论各式各样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