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应该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delph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新《课程标准》规定历史课程:“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对历史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真诚的敬畏之心”。笔者认为在新一轮的教改过程,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加强。
  科学精神包括独立思考、勇于批判质疑,大胆创新,严谨求实等精神。21世纪需要创新型人才,而科学精神是其必不可少的一种人格修养。当今教育改革,倡导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学科思维方法和习惯,科学精神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是要内化于心的。如何培养科学精神?笔者有以下四点浅见。
  一、重视探究过程,树立科学观念
  科学并非盲从于权威,而是对世界规律的探索。教师不能只注重课本上的那些科学知识,卡尔·萨根在《魔鬼出没的世界科学,照亮黑暗的蜡烛》一书中指出:“一个拥有科学知识的人不一定具有科学精神”。教师教授知识的同时,要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
  北京匯文中学的丁丁老师在讲授德意志帝国宪法时,没有像有些教师那样只是灌输“宪法具有浓厚专制色彩”这一概念,而是在阅读大量史学论著基础上,设计了系列的探究过程,首先是引导学生分析在统一过程中,不同的政治势力形成了四种政治诉求,认识到宪法就是不同诉求和各种矛盾交织下的产物。然后学生依据宪法条文分析其特点,最后由学生完成对宪法的评价。丁老师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科学结论,认识到德意志帝国宪法是时代的产物,虽有专制色彩,也反映了代议制民主的发展历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一个结论,而是体验了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完整探究过程。
  二、强化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精神
  重科学而不盲从,做到敢于质疑非常有意义。质疑是一种理性的怀疑。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质疑不是否定一切,而是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然培养质疑精神,也需要教师改变观念,从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种引导,通过设计层进式问题,催生学生在既有知识储备基础上的认知共识,进而形成矛盾性状态——这种思维的错觉,既然是内生性的逻辑性症状的反应,就比较容易构成学生在求解路径和纾解心理上的比较强烈的征服性的渴望及行动。而对于这类问题的突破与化解,不仅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的成就感。更能够比较切实的践行并落实学习最近发展区的生成性原则。从而达成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育和促进。
  然而质疑精神的培养对高中历史教学是难题,毕竟学生的知识积淀不足,能力有限,很难对历史专业问题提出质疑,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常用的史料教学法,为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条件。张汉林老师《略谈史料教学的两个问题》一文提出史料教学批判思考四步法:“该史料的内容、作者、背景与动机分别是什么?有无与之相反的史料?有无与之类似的史料?比较、归纳所搜集到的史料,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通过如此史料教学,养成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精神气质”这里提到的精神气质包括了质疑精神。
  三、立足实事求是,培养实证精神
  科学以实验实证为基础,探究问题过程中,结论都是要以事实作为依据,进行反复论证,而不是仅从经验出发或盲从权威。前述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盲从,就是缺乏实证精神的表现。
  许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用大量史料让学生分析,但多是为教材和教师观点做旁注。张汉林老师对此称之为“有史料的教学”,是“通过材料说明结论,而非通过论证得出结论”。现在已经有一些教师对此开始反思,努力探索真正意义上的论证。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的论证,对相关历史知识有了深入的认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学生通过旅行,阅读,了解风土人情等,都可以对历史知识进行有依据的实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切近学情需要,培养创新精神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有了科学的创新精神,人类才得以不断进步。有许多中学生的事例都说明,一个只善于获取知识但缺乏质疑精神的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苏霍姆林斯基分析学生学习兴趣时曾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能否满足学生的创造、创新的欲望,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高中必修三《宋明理学》一课,其艰涩的哲学、伦理内容,很难让学生理解。北京一六六中王晓晶老師在上这一课前,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理学的认识全部局限在“存天理,灭人欲”的传统认知上。因此她着力于引导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科学、全面、理性地认识历史问题,而不是因循守旧的加以判断。课上没有讲教材固有的结论,而是给学生提供了理学影响下的教育、文艺、士人观念、社会生活等多领域的材料,最后展开了“怎样看待宋明理学”的讨论,由于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从历史时代、中西对比、传统文化的发展等多个视角阐释自己的观点,改变了原本对理学偏颇的看法,呈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多元且比较深入的认识。学生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参与的主动学习者,这个过程伴随着创新精神的树立,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真正发生。
  许多中学老师在教导学生时,愿意引用爱迪生的名言:“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高中的学习仅靠勤奋是不够的,我建议教导高中生时,不妨增加爱因斯坦的一段名言:“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其主要训练在于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他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其他文献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具有能够感性的展现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等优势。因此,
期刊
一、案例描述  1.问题背景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旨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规划和设计的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书面的计划的学习经验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实践的学习经验的创造性实践。其中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生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的核心词是“实
期刊
随着教学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因它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了全新的世界,深受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喜爱。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亲身经历,深入剖析了如何有效借助“盒子鱼”进行多媒体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一、多媒体教学的定义  多媒体教学,也叫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CAI),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而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围者教科书打转的:每天读着教科书,作业写着教科书,考试考着教科书。学生学习语文变成了学习“语文书”。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很难接触到社会“大语文”素材,“课堂”几乎
期刊
兴趣指人经常趋向于某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有机结合,是提高物理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提高學生
期刊
应用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来辅助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成为转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巧妙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化难为易,增强了课堂的直观性和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越来越频繁,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上出现了两种极端:一种是没有信息技术不能上语文课,整堂课都是借助多媒体的展示;一种则是完全不用,仍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强调: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创新精神;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情境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情境是“情”和“境”的统一。情境教学就是根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
期刊
几何直观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小学数学中,几何直观具体表现为四种形式,即实物直观、简约符号直观、图形直观和替代物直观。培养和发展学生几何直观,就要依托数学课程的每个领域,依托
期刊
从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的命题可以观察到,语文生活化倾向是愈加明显,有些年份的高考作文直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如2016年全国I卷,以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考试漫画为材料,2009年广东卷就以“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为材料,谈谈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对“常识”的看法写一篇作文等。我们中学语文课本的单元导语也处处透露着生活的信息,都有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和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见解,深入体味文中
期刊
电子白板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使常规的教学如虎添翼,多媒体计算机这种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信息符号于一体的功能,以及灵活快速地综合处理和控制信息的特点,更显示出现代高科技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强大优势,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了生动、开放、便捷的教学环境。现结合教学实际来谈谈如何利用电子白板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  社会的发展对语文教学要求越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