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治疗剂的应用是防治小麦锈病的新方向,已引起国际上普遍重视,并有不少成功的先例。国内已往所应用的防锈药剂,仍局限于保护剂。1958年通过温室小麦幼苗的接种喷药试验,从将近300种化学药剂中选出氨基苯磺酸及其钠盐、氨基磺酸钙、氨基磺酸铵及盐酸苯肼等5种药剂对小麦三种锈病(条锈、叶锈、干锈)均具有优良的治疗效果。这5种药剂中以氨基苯磺酸及其钠盐和氨基磺酸钙的治疗效果较为突出。喷布0.4%氨基苯磺酸、1%氨基苯磺酸钠和0.5%氨基磺酸钙后对条锈病的治疗效果分别为70%、65%和70%;对叶锈病的治疗效果分别为80.7%、73.2%和84.4%,喷布的浓度愈高防治效果愈大,每次喷药的有效时期约为二星期。1959年先后在福建省莆田县、安徽省歙县和宿县、河南信阳及吉林公主岭等地进行的田间试验一致肯定了温室的结果。每亩用量为200—300斤水溶液,喷施2—3次。0.4%氨基苯磺酸对条锈病、叶锈病和稈锈病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80.2%、93.7%和89.2%;1%氨基苯磺酸钠对三种锈病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87.3%、85.8%和84.1%;0.8%氨基磺酸钙对三种锈病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80.2%、96.6%及77.7%,但使用后叶部呈现药害。同样情况下波美0.5度石硫合剂对三种锈病的平均防治效果仅为50%左右。氨基苯磺酸钠易溶于水,当使用30%的浓度,每亩喷施6斤时,对稈锈病的防治效果仍然良好,有希望应用于大面积飞机防治。磺酸制剂除了能抑制锈菌夏孢子形成外还能改变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反应。对条锈病高度感染的碧玛一号(反应类型为“4”)喷药后变为高度抵抗(反应类型为“1”),产生典型的过敏性枯斑。喷布氨基苯磺酸后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增产(5—30%),对种子萌发并无不良影响,但氨基磺酸钙对种子萌发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应用氨基苯磺酸的植株所产种子经初步分析发现种子含有微量药剂,对人畜无不良影响;喷布浓度为0.4%时种子含药量仅为2.28—7.80微克/每克种子重,其中至少有一半药量由喷布于穗部的药附着于种子表面。锈菌夏孢子发芽试验证明,水洋菜中含0.01—0.04M氨基苯磺酸时由于酸性较强(pH3—4),对孢子发芽有抑制作用;当pH值调节至6以上时,孢子仍能正常萌发。叶面喷施氨基苯磺酸后亦因酸度提高,对孢子萌发亦有抑制作用。氨基苯磺酸在植株体内的抑菌浓度视药剂在接种后施用的早晚而有差异,接种后1—5天施用0.01M浓度后的体内,药剂最终抑菌浓度为125—401微克/每克鮮叶重。黑麦成株试验局部施药后在短期内卽转运至未喷药的部位,距施药部位愈远的叶片、叶鞘和莖干含药量愈低;小麦幼苗第一叶喷药后6天第二叶卽含有很高药量,19天后仍保持900微克/每克鮮叶,高于有效抑菌浓度。氨基苯磺酸在植株体内抑菌作用的机制仍须进一步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