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述类文章阅读是高考语文的必考点,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的综合能力。这类题虽有一定的难度,但有章可循。只要熟悉了常见的命题陷阱,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技巧,善于思考,勤于练习,就能克难攻关,提高解题准确率。
关键词:论述类文章;命题陷阱;偷梁换柱;以偏概全;是非颠倒;强加因果;无中生有;答非所问
一、明确考纲要求
新课程标准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将“能阅读一般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修改为“能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高考所考查的论述类文章,常常是指有关政治、经济、教育、语言文化、文艺、历史、法律、美学等学科的文章,涉及此要求的一共有六个考点,两个能力层级。“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这两个能力层级为B级,属“理解的范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规点态度”这四个考点的能力层级为C,属于“分析综合”的范畴。在上述的六个考点上,作为课改区的考查,词句的理解,信息的筛选是重点和热点。
二、熟悉命题陷阱
(一)梁换柱。“偷梁换柱”也可称为偷换概念,指在原文中甲结果在选项中变成了乙结果,导致表述不当,它是就结果而言的。如2014年全国高考卷第13题:
下列关于“常识教育”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常识教育是培养自由个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共同进步的通人教育。B.常识教育关涉到文化传承创新、个体心灵生活和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等问题。C.常识教育要求掌握人类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知识,是抵御知识的异化的教育。D.常识教育是伴随人类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普及性教育。
【解析】选C。原文是“常识教育或通识教育永远是与人类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相对而言的,是对最核心、最重要的基本常识的教育与掌握。”选项为“常识教育要求掌握人类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知识”,将“基本常识”偷换成“知识”,概念错误。
(二)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就概念数量范围而言的,命题人往往改变原文中数量表述的范围,将部分改成全部、局部改成整体,以达到干扰考生的目的。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有关范围的表述,判断是“个别”、“部分”还是“全部”,不能以偏概全。如2013年浙江高考试题第8题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传统建筑因被滥用而遭拒绝,致使有人作出其语言已枯竭的论断。B.传统建筑就像古典语言一样,仍在不断向我们传达着精华的信息。C.传统建筑产生危机,是由于建筑师丧失了使用传统建筑语言的愿望。D.传统建筑语言并没有侵蚀和污染,其原则可能已经被人重新使用。
【解析】选C。原文是“尽管许多建筑师已经丧失了学习传统建筑语法、使用传统建筑语汇的愿望”。C项少了“许多”这一修饰限制条件,并且传统建筑产生危机的原因众多,也并非全是“由于建筑师丧失了使用传统建筑语言的愿望”。
(三)是非颠倒。所谓是非颠倒,也可称为“指鹿为马”,就是选项中的内容故意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反说,原文是肯定的,在选项中变成了否定;原文是否定的,在选项中反而变成了肯定。如2014年湖南高考试卷第14题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专业教育虽注重知识精深,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但有忽略对科技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反思的可能性。B.通识教育把“小通人”作为培养目标,其水平与人的素质、自由幸福指数和社会文明程度息息相关。C.专家之学以通人之学为基础,是成为大通人的重要途径,不过只适合特定的人群,不具备普遍意义。D.通人之学既不同于“大通人”之学,又不同于“小通人”之学,也不同于中国古代所谓的通儒硕学。
【解析】选D。原文中“常识教育或通人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旨在立人,培养基本的人,或所谓的‘小通人’。”通人教育就是培养所谓的“小通人”,选项是说“通人之学不同于‘小通人’之学”,是非颠倒。
(四)强加因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选项中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说成是有因果关系,导致逻辑不当。如2013年辽宁省高考试卷第3题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解析】选D。因为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是说明“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认可是因为其“并不会失去自我”,所以D项“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各国认可”和“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二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五)无中生有。是指选项所述的信息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纯靠主观臆断来迷惑考生。如2014年高考浙江卷第8题
下列对同济大学这位教授的视觉感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种视觉感受是观看者以专业的敏锐视觉来感受世界的结果。B.双子大楼被袭击而倒下的画面深深地刺伤了这位教授的双眼。C.世贸大都的标志意义是这位艺术设计教授理解美国疼痛的关键。D.这种视觉感受现象可以看做是贡布里希所指的“图式的透射”。
【解析】选B。该题主要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对同济大学这位教授的视觉感受的理解”,确定答题区间为第二段和第三段。并根据题意对选项的重要信息进行辨析,在选项与题干的比照过程中,可以看出B项“画面深深刺伤了这位教授的双眼”属于“无中生有”。
(六)答非所问。指选项故意与所问的问题不一致,造成驴唇不对马嘴,以干扰考生。如2014年高考重庆卷第5题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科学美”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家探究科学真理对极深层理论架构的美的体会和感悟。B.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和科学家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C.研究科学过程中受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启发产生的审美想象。D.促使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追求美、探索美的重要原动力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或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属于社科文常规题型,能力层级为B。D选项答非所问,不是对“科学美”内涵的理解,而是对其作用的阐述。
三、答题技巧指导
一是要培养专注、仔细的心态,切忌浮躁。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所设的题目虽然其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专注、仔细,浮躁、大意是万万不可的。二是要掌握答题三步骤。第一步:读原文,明大意。第二步:读题干,明要求。第三步:细比较,精选择。
参考文献:
[1] 汤登仲.《高考现代文学作品阅读鉴赏》[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关键词:论述类文章;命题陷阱;偷梁换柱;以偏概全;是非颠倒;强加因果;无中生有;答非所问
一、明确考纲要求
新课程标准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将“能阅读一般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修改为“能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高考所考查的论述类文章,常常是指有关政治、经济、教育、语言文化、文艺、历史、法律、美学等学科的文章,涉及此要求的一共有六个考点,两个能力层级。“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这两个能力层级为B级,属“理解的范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规点态度”这四个考点的能力层级为C,属于“分析综合”的范畴。在上述的六个考点上,作为课改区的考查,词句的理解,信息的筛选是重点和热点。
二、熟悉命题陷阱
(一)梁换柱。“偷梁换柱”也可称为偷换概念,指在原文中甲结果在选项中变成了乙结果,导致表述不当,它是就结果而言的。如2014年全国高考卷第13题:
下列关于“常识教育”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常识教育是培养自由个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共同进步的通人教育。B.常识教育关涉到文化传承创新、个体心灵生活和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等问题。C.常识教育要求掌握人类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知识,是抵御知识的异化的教育。D.常识教育是伴随人类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普及性教育。
【解析】选C。原文是“常识教育或通识教育永远是与人类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相对而言的,是对最核心、最重要的基本常识的教育与掌握。”选项为“常识教育要求掌握人类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知识”,将“基本常识”偷换成“知识”,概念错误。
(二)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就概念数量范围而言的,命题人往往改变原文中数量表述的范围,将部分改成全部、局部改成整体,以达到干扰考生的目的。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有关范围的表述,判断是“个别”、“部分”还是“全部”,不能以偏概全。如2013年浙江高考试题第8题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传统建筑因被滥用而遭拒绝,致使有人作出其语言已枯竭的论断。B.传统建筑就像古典语言一样,仍在不断向我们传达着精华的信息。C.传统建筑产生危机,是由于建筑师丧失了使用传统建筑语言的愿望。D.传统建筑语言并没有侵蚀和污染,其原则可能已经被人重新使用。
【解析】选C。原文是“尽管许多建筑师已经丧失了学习传统建筑语法、使用传统建筑语汇的愿望”。C项少了“许多”这一修饰限制条件,并且传统建筑产生危机的原因众多,也并非全是“由于建筑师丧失了使用传统建筑语言的愿望”。
(三)是非颠倒。所谓是非颠倒,也可称为“指鹿为马”,就是选项中的内容故意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反说,原文是肯定的,在选项中变成了否定;原文是否定的,在选项中反而变成了肯定。如2014年湖南高考试卷第14题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专业教育虽注重知识精深,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但有忽略对科技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反思的可能性。B.通识教育把“小通人”作为培养目标,其水平与人的素质、自由幸福指数和社会文明程度息息相关。C.专家之学以通人之学为基础,是成为大通人的重要途径,不过只适合特定的人群,不具备普遍意义。D.通人之学既不同于“大通人”之学,又不同于“小通人”之学,也不同于中国古代所谓的通儒硕学。
【解析】选D。原文中“常识教育或通人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旨在立人,培养基本的人,或所谓的‘小通人’。”通人教育就是培养所谓的“小通人”,选项是说“通人之学不同于‘小通人’之学”,是非颠倒。
(四)强加因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选项中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说成是有因果关系,导致逻辑不当。如2013年辽宁省高考试卷第3题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解析】选D。因为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是说明“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认可是因为其“并不会失去自我”,所以D项“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各国认可”和“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二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五)无中生有。是指选项所述的信息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纯靠主观臆断来迷惑考生。如2014年高考浙江卷第8题
下列对同济大学这位教授的视觉感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种视觉感受是观看者以专业的敏锐视觉来感受世界的结果。B.双子大楼被袭击而倒下的画面深深地刺伤了这位教授的双眼。C.世贸大都的标志意义是这位艺术设计教授理解美国疼痛的关键。D.这种视觉感受现象可以看做是贡布里希所指的“图式的透射”。
【解析】选B。该题主要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对同济大学这位教授的视觉感受的理解”,确定答题区间为第二段和第三段。并根据题意对选项的重要信息进行辨析,在选项与题干的比照过程中,可以看出B项“画面深深刺伤了这位教授的双眼”属于“无中生有”。
(六)答非所问。指选项故意与所问的问题不一致,造成驴唇不对马嘴,以干扰考生。如2014年高考重庆卷第5题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科学美”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家探究科学真理对极深层理论架构的美的体会和感悟。B.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和科学家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C.研究科学过程中受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启发产生的审美想象。D.促使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追求美、探索美的重要原动力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或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属于社科文常规题型,能力层级为B。D选项答非所问,不是对“科学美”内涵的理解,而是对其作用的阐述。
三、答题技巧指导
一是要培养专注、仔细的心态,切忌浮躁。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所设的题目虽然其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专注、仔细,浮躁、大意是万万不可的。二是要掌握答题三步骤。第一步:读原文,明大意。第二步:读题干,明要求。第三步:细比较,精选择。
参考文献:
[1] 汤登仲.《高考现代文学作品阅读鉴赏》[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