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cTn是目前诊断心肌损伤灵敏性和特异性最好的生物标志物,BNP和NT-proBNT都是较好的心力衰竭时的心脏标志物。在临床工作中合理选择应用,及时诊断、及早治疗,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心力衰竭 cTn BNT
心肌梗死的实验诊断
对于急诊胸部不适疑为心肌梗死的患者,目前多用心电图结合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同功酶(CK-MB)、肌红蛋白(Mb/Myo)及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T等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这些标志物在正常情况下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心肌梗死发作后释放入血,若在血中发现这些物质水平升高则表明有心肌损伤存在。相对而言,CK、CK-MB和Mb等心脏特异性稍差一些,若体内其他部位肌肉受损,血中这些标志物水平也可升高。而cTn(包括cTnI和cTnT)的临床检测越来越受到重视。
cTn只存在于心脏,是目前诊断心肌损伤(尤其是心肌梗死)灵敏性和特异性最好的生物标志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危险性分类中也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cTn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诊断心肌损伤的确诊标志物,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4~10小时升高,12~48小时达到高峰,增高可持续7~10天(cTnI)或10~14天(cTnT,)。特别有利于诊断迟到的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心肌的一些过损伤。病人入院后8~12小时期间应多次测定,因为从心肌受损到血中出现cTn有一个延迟期,连续监测对于避免漏诊很重要。若病人血中cTn水平持续升高,则很可能发生心肌损伤并且发生心脏病的危险性增加。cTn正常并不能说明没有心脏病,只能说明没有心肌受损。若胸痛是心梗的先兆的话,首先测定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之后再进行其他进一步的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对于心肌标志物的应用,临床常用方案是两种标志物的联合使用,即将一种快速升高的早期标志物(如Mb)与另一种为持续升高且特异性高的确诊标志物(cTn)的联合使用。此方案有助于快速鉴别非心肌梗死的胸痛患者。对于因胸痛入院后的几个小时(发病6小时后)仍不能确定ACS的患者,使用早期标志物是不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单独测定cTn。
缺血修饰蛋白(IMA)测定是评价心肌缺血的较好的生物标志物,检测出ACS(特别是早期心肌缺血)的灵敏度高。如果发生缺血,IMA的水平就会发生变化(升高)。然而,有些没有缺血证据的病人,也有可能IMA升高。因此,IMA水平升高的病人,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以确定心脏方面是否存在问题。
心力衰竭的实验诊断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不能泵足量的血液到身体各处,最常见的原因是心肌收缩能力下降,是许多心血管病如心肌梗死、扩张性心肌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的后期表现,其中以左心心力衰竭更为常见。心力衰竭的实质是心室功能的减退,表现为心脏射血分数 EF)的降低,正常人EF一般 >60%,如射血分数低于4O%称心力衰竭。長期以来,心力衰竭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物理仪器如超声心动仪和X线检查等。
钠尿肽又称脑钠肽(BNP)在心力衰竭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BNP是调节体液、体内钠平衡、血压的重要激素,当心血容积增加和左室压力超负荷时即可大量分泌。当前可用于诊断心力衰竭的是检查两种钠尿肽:BNT(B钠尿肽)和前-BNT(N-末端前B钠尿肽)即NT-proBNT。临床研究和应用表明,BNT或NT-proBNT两者应用价值基本相同,都是较好的心力衰竭时的心脏标志物。对有相应的临床症状、疑为心力衰竭的患者,检测BNP或NT-proBNP有助于确立心力衰竭的诊断。
临床常用检测BNP或NT-proBNP来检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功能不全。如果BNO或NT-proBNP不高,那么表明病人可能不是心源性的呼吸困难。对于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这些标志物水平变化是很灵敏的。同时,应该在几天期间内连续测定BNP或NT-proBNP,可使医生能调整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使其更精确有效。当然,检测BNP或NT-proBNP并不是诊断心力衰竭的必要条件,不能替代目前常用的各种辅助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左心射电分数等)。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检测
心血管疾病经常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脏动脉中形成栓塞引起,特别是胆固醇的升高,是将来发生心脏病的关键的危险因素。临床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水平对心脏事件的危险评估是非常重要的。血清载脂蛋白AI、B及脂蛋白(a)等项目也有重要意义。
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动脉粥样硬化也有炎性反应及炎性成分,血清中CRP水平升高与心肌梗死面积大小相关。CRP升高的病人,存在心脏病发作、卒中、猝死及血管疾病的危险。
同型半胱氨酸(Thcy):冠心病患者的Thcy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者,可以认为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又一危险因子,其增高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在心血管疾病(如ACS或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危险性分类时,除上述提到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外,还有很多项目可提供临床选用,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诊断心脏病的标志不断被发现,如肌酸、脂肪酸结合蛋白、白介素6、白介素8等等。在临床工作中合理的选择应用这些指标,及时诊断,及早治疗,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
参考文献
1 鄢盛凯.重视心肌标志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3,24(5):249~251
2李宏义,鄢盛凯,方全等.B型尿钠肽的检测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3,18(3):57~58
3鄢盛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24(6):384~386
4 鄢盛凯,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2,1(4):267~269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心力衰竭 cTn BNT
心肌梗死的实验诊断
对于急诊胸部不适疑为心肌梗死的患者,目前多用心电图结合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同功酶(CK-MB)、肌红蛋白(Mb/Myo)及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T等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这些标志物在正常情况下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心肌梗死发作后释放入血,若在血中发现这些物质水平升高则表明有心肌损伤存在。相对而言,CK、CK-MB和Mb等心脏特异性稍差一些,若体内其他部位肌肉受损,血中这些标志物水平也可升高。而cTn(包括cTnI和cTnT)的临床检测越来越受到重视。
cTn只存在于心脏,是目前诊断心肌损伤(尤其是心肌梗死)灵敏性和特异性最好的生物标志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危险性分类中也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cTn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诊断心肌损伤的确诊标志物,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4~10小时升高,12~48小时达到高峰,增高可持续7~10天(cTnI)或10~14天(cTnT,)。特别有利于诊断迟到的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心肌的一些过损伤。病人入院后8~12小时期间应多次测定,因为从心肌受损到血中出现cTn有一个延迟期,连续监测对于避免漏诊很重要。若病人血中cTn水平持续升高,则很可能发生心肌损伤并且发生心脏病的危险性增加。cTn正常并不能说明没有心脏病,只能说明没有心肌受损。若胸痛是心梗的先兆的话,首先测定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之后再进行其他进一步的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对于心肌标志物的应用,临床常用方案是两种标志物的联合使用,即将一种快速升高的早期标志物(如Mb)与另一种为持续升高且特异性高的确诊标志物(cTn)的联合使用。此方案有助于快速鉴别非心肌梗死的胸痛患者。对于因胸痛入院后的几个小时(发病6小时后)仍不能确定ACS的患者,使用早期标志物是不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单独测定cTn。
缺血修饰蛋白(IMA)测定是评价心肌缺血的较好的生物标志物,检测出ACS(特别是早期心肌缺血)的灵敏度高。如果发生缺血,IMA的水平就会发生变化(升高)。然而,有些没有缺血证据的病人,也有可能IMA升高。因此,IMA水平升高的病人,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以确定心脏方面是否存在问题。
心力衰竭的实验诊断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不能泵足量的血液到身体各处,最常见的原因是心肌收缩能力下降,是许多心血管病如心肌梗死、扩张性心肌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的后期表现,其中以左心心力衰竭更为常见。心力衰竭的实质是心室功能的减退,表现为心脏射血分数 EF)的降低,正常人EF一般 >60%,如射血分数低于4O%称心力衰竭。長期以来,心力衰竭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物理仪器如超声心动仪和X线检查等。
钠尿肽又称脑钠肽(BNP)在心力衰竭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BNP是调节体液、体内钠平衡、血压的重要激素,当心血容积增加和左室压力超负荷时即可大量分泌。当前可用于诊断心力衰竭的是检查两种钠尿肽:BNT(B钠尿肽)和前-BNT(N-末端前B钠尿肽)即NT-proBNT。临床研究和应用表明,BNT或NT-proBNT两者应用价值基本相同,都是较好的心力衰竭时的心脏标志物。对有相应的临床症状、疑为心力衰竭的患者,检测BNP或NT-proBNP有助于确立心力衰竭的诊断。
临床常用检测BNP或NT-proBNP来检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功能不全。如果BNO或NT-proBNP不高,那么表明病人可能不是心源性的呼吸困难。对于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这些标志物水平变化是很灵敏的。同时,应该在几天期间内连续测定BNP或NT-proBNP,可使医生能调整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使其更精确有效。当然,检测BNP或NT-proBNP并不是诊断心力衰竭的必要条件,不能替代目前常用的各种辅助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左心射电分数等)。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检测
心血管疾病经常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脏动脉中形成栓塞引起,特别是胆固醇的升高,是将来发生心脏病的关键的危险因素。临床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水平对心脏事件的危险评估是非常重要的。血清载脂蛋白AI、B及脂蛋白(a)等项目也有重要意义。
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动脉粥样硬化也有炎性反应及炎性成分,血清中CRP水平升高与心肌梗死面积大小相关。CRP升高的病人,存在心脏病发作、卒中、猝死及血管疾病的危险。
同型半胱氨酸(Thcy):冠心病患者的Thcy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者,可以认为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又一危险因子,其增高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在心血管疾病(如ACS或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危险性分类时,除上述提到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外,还有很多项目可提供临床选用,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诊断心脏病的标志不断被发现,如肌酸、脂肪酸结合蛋白、白介素6、白介素8等等。在临床工作中合理的选择应用这些指标,及时诊断,及早治疗,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
参考文献
1 鄢盛凯.重视心肌标志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3,24(5):249~251
2李宏义,鄢盛凯,方全等.B型尿钠肽的检测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3,18(3):57~58
3鄢盛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24(6):384~386
4 鄢盛凯,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2,1(4):267~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