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山地农业?
按照农业生产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视角,农业可以被划分成“山地农业、平原农业、水域(海洋)农业”三大类型。其中,山地农业是人类通过对山区土地合理经营的农业生产部门,是山区农业的发展和延伸。具体而言,“山地农业”指的是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对山区中可利用、可耕作的农业进行农事活动的总和。山地农业区是高山地域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农业形态分布区。耕地空间分布呈现出:块多、面小、分布零散和存在明显的垂直带性分异等特征。
中国山地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根据我国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将我国农业生产区划为10个一级区和38个二级农业区。我国山地农业区主要分布于西南区、黄土高原区和长江下游区三个一级区。
在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健康产业方兴未艾,大健康时代呼之欲出。中国山地农业在发展大健康产业方面如何体现自身优势?
中国山地农业在发展大健康产业方面应立足生态资源、旅游文化、科技创新“三大长板”。首先,可依托生态资源,构建绿色健康农业体系,发展绿色生态、品质安全、营养健康的山地农业,打造绿色健康农产品品牌。其次,利用山地优势气候、文化、资源,发展乡村度假养生旅游,用干净的空气、原生态的环境、绿色的食品、淳朴的民风构建舒适健康的度假养生行。第三,遵循山地经济规律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用科技促发展,利用科技手段培育珍稀名贵中药材,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旅游是绿色经济,是生态经济,如何将中国山地农业与大旅游相结合,建设生态文明,带动经济发展?
首先要因地制宜,做好总体规划。第二,保护农业文化,提高文化内涵,结合山地文化和现代文化,让传统特色的农业文化资源受到保护和发展;第三,要充分展现原有的山地农业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意愿,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做到文化保护与当地社会经济良性循环。第四,做好山地休闲农业的市场宣传,强化城市居民的休闲意识,形成休闲农业旅游的理念。第五,山地休闲农业涵盖地质地貌、农业、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文化等科学知识,培养山地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第六,最后建立示范基地、特色园区,与当地的旅游景点连线联网,将发展山地农业与发展山地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使得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农业生产在整体上和谐统一。
“互联网 ”和“大数据”使得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如何将“互联网 ”和“大数据”运用到中国山地农业的发展中?
“互联网 ”和“大数据”是我们解决农业产业升级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基于二者的智慧农业平台把农业种养、农业环境与农业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深刻挖掘各要素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在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友好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帮助农产品市场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使得整个农业产业链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实现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政府到普通老百姓都高度重视。我们把“互联网 ”和“大数据”运用到农产品的追溯体系中,可以通过对农业生产依托光照、水分、土壤、温度等众多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对农产品采摘、运输、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管控,做到每个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都能追溯到它的源头和过程,实现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全过程安全监控,保障我们的食品绿色安全。
目前在中国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和民族地区地理环境大多是山地,我们的科研人员怎样克服山地环境,运用科学手段支撑山地农业的发展,发展扶贫产业?
目前在中国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和民族地区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实现山地产业扶贫着重需要考虑山地的自然环境禀赋特征,特色生物资源特点,交通路网状况、地理区位优势以及扶贫和社会资本现状等。
我国西北部分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比较恶劣,自然资源贫瘠,在劳动人民长期探索中形成了“猪 沼 果”的复合庭院循环产业模式,在果园中种植牧草,饲草用于养殖,家畜的排泄物及残渣进入沼气池,通过微生物作用产生沼气,供给家庭能源。这种庭院循环产业模式有效发挥了种植业中的立体空间布局和生物质能量利用效率,形成种植养殖相结合、生物质能源有效利用产业模式。还有部分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性的工程项目,例如:勾头谷坊工程、淤地坝工程、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林工程等。
在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相对来说自然资源较好,但在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与经济发展矛盾比较突出,山地“跑水、跑肥、跑土”问题比较明显,如何解决好三跑问题对发展山地高效农业是一个棘手问题。例如在贵州省山地高效农业产业发展中,充分考虑作物冠层对降雨的截留、雨滴动能的消耗,采用“果树 藤本 生草栽培”的立体空间搭配,有效防治“跑土”问题。利用豆科植物的固氮作用与果树合理利配置,解决喀斯特石漠化山地土壤贫瘠及“跑肥”问题。采用季节性种草深翻、生草种植,提高石漠化山区土壤孔隙度,抑制表层水分蒸散,改良石漠化山地土壤,解决土壤“跑水”问题。
在世界农业遗产中,如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就是山地农业的一个典型,山地农业在农业在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和知识文化保护等方面有怎样的作用?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有1300多年历史,是哈尼族为主体的世居民族农耕文化的杰作,它是人与自然高度协调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也是可持续山地农业系统的典范。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而水系贯穿其中,是它的主要特征。以哈尼族“寨神林”崇拜为核心的传统森林保护理念,使这里的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良好,为梯田提供着丰富水源。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哈尼人以构建了稻草喂牛,牛粪晒干做燃料,燃料用完做肥料,肥料养育稻谷的循环利用模式。此外,屋旁沟箐凡是有水的地方就会用来养鱼,鱼在池塘下面,池塘上面养浮萍,浮萍喂猪,猪粪喂鱼,鱼长大后又被放回梯田,用以扑食害虫、肥沃土地。因其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充满智慧的生态系统设计和自然资源管理、优美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2010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因此,在山地高效农业生态系统中,结合自然资源禀赋、民族文化、生活习俗等特征,充分考虑农业生物多样性,注重农业作物时空配置,构建高效的山地農业复合模式。(编辑/夏冬)
按照农业生产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视角,农业可以被划分成“山地农业、平原农业、水域(海洋)农业”三大类型。其中,山地农业是人类通过对山区土地合理经营的农业生产部门,是山区农业的发展和延伸。具体而言,“山地农业”指的是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对山区中可利用、可耕作的农业进行农事活动的总和。山地农业区是高山地域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农业形态分布区。耕地空间分布呈现出:块多、面小、分布零散和存在明显的垂直带性分异等特征。
中国山地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根据我国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将我国农业生产区划为10个一级区和38个二级农业区。我国山地农业区主要分布于西南区、黄土高原区和长江下游区三个一级区。
在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健康产业方兴未艾,大健康时代呼之欲出。中国山地农业在发展大健康产业方面如何体现自身优势?
中国山地农业在发展大健康产业方面应立足生态资源、旅游文化、科技创新“三大长板”。首先,可依托生态资源,构建绿色健康农业体系,发展绿色生态、品质安全、营养健康的山地农业,打造绿色健康农产品品牌。其次,利用山地优势气候、文化、资源,发展乡村度假养生旅游,用干净的空气、原生态的环境、绿色的食品、淳朴的民风构建舒适健康的度假养生行。第三,遵循山地经济规律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用科技促发展,利用科技手段培育珍稀名贵中药材,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旅游是绿色经济,是生态经济,如何将中国山地农业与大旅游相结合,建设生态文明,带动经济发展?
首先要因地制宜,做好总体规划。第二,保护农业文化,提高文化内涵,结合山地文化和现代文化,让传统特色的农业文化资源受到保护和发展;第三,要充分展现原有的山地农业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意愿,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做到文化保护与当地社会经济良性循环。第四,做好山地休闲农业的市场宣传,强化城市居民的休闲意识,形成休闲农业旅游的理念。第五,山地休闲农业涵盖地质地貌、农业、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文化等科学知识,培养山地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第六,最后建立示范基地、特色园区,与当地的旅游景点连线联网,将发展山地农业与发展山地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使得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农业生产在整体上和谐统一。
“互联网 ”和“大数据”使得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如何将“互联网 ”和“大数据”运用到中国山地农业的发展中?
“互联网 ”和“大数据”是我们解决农业产业升级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基于二者的智慧农业平台把农业种养、农业环境与农业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深刻挖掘各要素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在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友好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帮助农产品市场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使得整个农业产业链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实现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政府到普通老百姓都高度重视。我们把“互联网 ”和“大数据”运用到农产品的追溯体系中,可以通过对农业生产依托光照、水分、土壤、温度等众多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对农产品采摘、运输、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管控,做到每个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都能追溯到它的源头和过程,实现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全过程安全监控,保障我们的食品绿色安全。
目前在中国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和民族地区地理环境大多是山地,我们的科研人员怎样克服山地环境,运用科学手段支撑山地农业的发展,发展扶贫产业?
目前在中国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和民族地区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实现山地产业扶贫着重需要考虑山地的自然环境禀赋特征,特色生物资源特点,交通路网状况、地理区位优势以及扶贫和社会资本现状等。
我国西北部分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比较恶劣,自然资源贫瘠,在劳动人民长期探索中形成了“猪 沼 果”的复合庭院循环产业模式,在果园中种植牧草,饲草用于养殖,家畜的排泄物及残渣进入沼气池,通过微生物作用产生沼气,供给家庭能源。这种庭院循环产业模式有效发挥了种植业中的立体空间布局和生物质能量利用效率,形成种植养殖相结合、生物质能源有效利用产业模式。还有部分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性的工程项目,例如:勾头谷坊工程、淤地坝工程、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林工程等。
在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相对来说自然资源较好,但在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与经济发展矛盾比较突出,山地“跑水、跑肥、跑土”问题比较明显,如何解决好三跑问题对发展山地高效农业是一个棘手问题。例如在贵州省山地高效农业产业发展中,充分考虑作物冠层对降雨的截留、雨滴动能的消耗,采用“果树 藤本 生草栽培”的立体空间搭配,有效防治“跑土”问题。利用豆科植物的固氮作用与果树合理利配置,解决喀斯特石漠化山地土壤贫瘠及“跑肥”问题。采用季节性种草深翻、生草种植,提高石漠化山区土壤孔隙度,抑制表层水分蒸散,改良石漠化山地土壤,解决土壤“跑水”问题。
在世界农业遗产中,如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就是山地农业的一个典型,山地农业在农业在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和知识文化保护等方面有怎样的作用?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有1300多年历史,是哈尼族为主体的世居民族农耕文化的杰作,它是人与自然高度协调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也是可持续山地农业系统的典范。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而水系贯穿其中,是它的主要特征。以哈尼族“寨神林”崇拜为核心的传统森林保护理念,使这里的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良好,为梯田提供着丰富水源。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哈尼人以构建了稻草喂牛,牛粪晒干做燃料,燃料用完做肥料,肥料养育稻谷的循环利用模式。此外,屋旁沟箐凡是有水的地方就会用来养鱼,鱼在池塘下面,池塘上面养浮萍,浮萍喂猪,猪粪喂鱼,鱼长大后又被放回梯田,用以扑食害虫、肥沃土地。因其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充满智慧的生态系统设计和自然资源管理、优美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2010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因此,在山地高效农业生态系统中,结合自然资源禀赋、民族文化、生活习俗等特征,充分考虑农业生物多样性,注重农业作物时空配置,构建高效的山地農业复合模式。(编辑/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