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嘭”地一声响,所有的小伙伴都围过来争抢香甜可口的爆米花。这是上世纪70年代到上世纪90年代街头巷尾爆米花时的场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传统手工制作爆米花的方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一个连接着鼓风机、燃烧正旺的小火炉,上面架上一台被熏得黑乎乎的葫芦状爆米花机,五六分钟后打开黑“葫芦”门,只听“嘭”一声响,一股热气过后,一大堆白花花的爆米花就从“葫芦”中蹦出,香气扑鼻……现场做爆米花的镜头成了市区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不少路人围了过来,有的年轻人没见过黑“葫芦”,还拿起手机好奇地拍摄起来,而年纪较大者则目不转睛地盯着,“这种纯手工制作的爆米花,小时候就吃过,许多年没见了,今天突然看到,勾起了儿时的记忆。”
这位崩爆米花的老人姓卞,来自江苏,卞师傅说,他来福州崩爆米花已经20多年了。这些年来,无论春夏秋冬,酷暑严寒,他几乎每天都会伴着“转炉”,穿梭在榕城的街头巷尾。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孩子,尤其是农村娃,很少有零食,爆米花因为价格便宜味道美,很受孩子们欢迎。别看这黑铁锅不大,可以崩玉米、大米等。”卞师傅说,那个年代崩爆米花的生意好得很,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前呼后拥地跟着一大群小孩。一般是家境较好的孩子从家中拿出一搪瓷缸玉米,而其他小孩子们则一边玩耍一边瞅机会,看谁家的爆米花出锅时,蜂拥而上抢几粒从袋子里或者网兜内漏出来的爆米花。“现在的孩子是不曾经历的,也不会知道这些。”卞师傅说。
闲聊的空隙,只见卞师傅熟练地往大肚铁罐里放进玉米粒、糖,一手均匀地拉着风箱,一手不停地摇动大肚锅,眼睛不住地观察压力表,铁罐在火上不断地翻滚,大约十多分钟后,随着卞师傅一声“好咯”的吆喝声,便把大肚锅端起来拿到事先准备好的竹娄边,把锅口放入竹娄里,再用尼龙口袋严实裹住,然后麻利地打开压力锅,随着“嘭”的一声巨响,竹娄里顿时升腾起一股巨大的热浪,一锅飘着香味的爆米花新鲜出炉了。
卞师傅说,崩爆米花是他和老伴生活费的重要来源,“生意还算不错,一袋爆米花卖四五元,好的时候,我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呢!”记者算了下,和卞师傅聊天的这半个多小时里,他已经卖出了10多袋爆米花,买爆米花的也不仅是小孩,有学生、情侣,甚至中年人。
如今,这种传统工艺制作爆米花的场景在城市中已是不多见了。“只要我的身子骨还硬朗,我就要在福州一直干下去,因为我挺喜欢这个地方,也习惯了这个地方的生活。”卞师傅如是说。
一个连接着鼓风机、燃烧正旺的小火炉,上面架上一台被熏得黑乎乎的葫芦状爆米花机,五六分钟后打开黑“葫芦”门,只听“嘭”一声响,一股热气过后,一大堆白花花的爆米花就从“葫芦”中蹦出,香气扑鼻……现场做爆米花的镜头成了市区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不少路人围了过来,有的年轻人没见过黑“葫芦”,还拿起手机好奇地拍摄起来,而年纪较大者则目不转睛地盯着,“这种纯手工制作的爆米花,小时候就吃过,许多年没见了,今天突然看到,勾起了儿时的记忆。”
这位崩爆米花的老人姓卞,来自江苏,卞师傅说,他来福州崩爆米花已经20多年了。这些年来,无论春夏秋冬,酷暑严寒,他几乎每天都会伴着“转炉”,穿梭在榕城的街头巷尾。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孩子,尤其是农村娃,很少有零食,爆米花因为价格便宜味道美,很受孩子们欢迎。别看这黑铁锅不大,可以崩玉米、大米等。”卞师傅说,那个年代崩爆米花的生意好得很,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前呼后拥地跟着一大群小孩。一般是家境较好的孩子从家中拿出一搪瓷缸玉米,而其他小孩子们则一边玩耍一边瞅机会,看谁家的爆米花出锅时,蜂拥而上抢几粒从袋子里或者网兜内漏出来的爆米花。“现在的孩子是不曾经历的,也不会知道这些。”卞师傅说。
闲聊的空隙,只见卞师傅熟练地往大肚铁罐里放进玉米粒、糖,一手均匀地拉着风箱,一手不停地摇动大肚锅,眼睛不住地观察压力表,铁罐在火上不断地翻滚,大约十多分钟后,随着卞师傅一声“好咯”的吆喝声,便把大肚锅端起来拿到事先准备好的竹娄边,把锅口放入竹娄里,再用尼龙口袋严实裹住,然后麻利地打开压力锅,随着“嘭”的一声巨响,竹娄里顿时升腾起一股巨大的热浪,一锅飘着香味的爆米花新鲜出炉了。
卞师傅说,崩爆米花是他和老伴生活费的重要来源,“生意还算不错,一袋爆米花卖四五元,好的时候,我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呢!”记者算了下,和卞师傅聊天的这半个多小时里,他已经卖出了10多袋爆米花,买爆米花的也不仅是小孩,有学生、情侣,甚至中年人。
如今,这种传统工艺制作爆米花的场景在城市中已是不多见了。“只要我的身子骨还硬朗,我就要在福州一直干下去,因为我挺喜欢这个地方,也习惯了这个地方的生活。”卞师傅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