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美学巨作《诗学》中提出的悲剧理论为文学评论提供独特视角。《金锁记》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写的一篇悲剧。本文将从悲剧情节,悲剧性格和悲剧效果三个方面对《金锁记》进行解析,从西方艺术评论理论重新诠释《金锁记》。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悲剧理论 《金锁记》
1.概述
《诗学》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著作,它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提出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悲剧定义,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写道:“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他概括了悲剧必含的六个要素: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形象、歌曲。其中情节最重要,性格次之。情节是对行动的模仿,这是悲剧的基础和灵魂,最为重要。情节就是刻画人物的活动,人物的性格是在情节中显示的。性格是人物品质的决定因素,通过人物活动的表现,它决定人物行动的性质,导致行动的成功或失败。
《金锁记》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一篇悲剧。它讲述了女主人公曹七巧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单纯少女不幸变成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的悲剧一生。她的一生是旧中国封建礼法下悲惨一生的妇女的缩影。造成七巧悲剧一生的因素有很多,封建旧社会制度的残酷,妇女地位的低下,很大程度上也与七巧自身的性格有关。张爱玲是一个对生命充满悲剧感的人,《金锁记》是她这种悲剧感的完美体现。
2.悲剧理论分析
通过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的分析,从悲剧情节,性格论和悲剧效果等方面可以给《金锁记》一个新的诠释。
2.1悲剧情节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中把情节作为悲剧最重要的因素。他认为:“情节乃是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在最完美的悲剧里,情节结构不应该是简单直截的而是复杂曲折的;并且它摹仿的行动必须是能引起哀怜和恐惧的,这是悲剧模仿的特征。而且悲剧的情节必须是完整统一的。《金锁记》中描绘了七巧30年的人生变化。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变成大家族里因身份卑微备受轻视的二奶奶,七巧守着残疾的丈夫,对生活感到极度失望,精神极度枯乏孤单。深爱姜季泽却因为金钱仇恨相向,随着年华老去痛苦的心理扭曲变态进而折磨一双儿女,最终孤独老死。七巧的悲剧步步加深,连环相扣。《金锁记》谋篇布局相当完美,情节前后统一,从天真少女到恶毒老妇的转变复杂曲折,让人既哀怜又恐惧。
《诗学》理论认为,悲剧之所以能令人感到震撼和哀怜主要是靠“突转”和“发现”。“突转”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面,按照可燃率或必然律而发生。“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使那些处于顺境或逆境的人物发现他们和对方有亲属关系或者仇敌关系。《金锁记》中,情节安排十分缜密,有两次重要的突转。第一次突转是七巧从麻油店的少女嫁到姜家成为二少奶奶。旧中国讲究门当户对,出身卑微的底层少女应当是没机会嫁到位高权重的姜氏家族。然而因为姜家二少爷是个残废,这才迫不得已娶了身份卑微七巧。卑微的身份和旧中国森严的等级和宗法制度之间的矛盾为七巧悲剧的一生拉开序幕。第二次突转是七巧对三少爷姜季泽的感情变化。无望的婚姻和压抑的家族生活让她爱上了丈夫的弟弟姜季泽,然而纨绔子弟季泽却辜负了她,让七巧最后一点希望的火光也被扑灭了。而“发现”在这篇小说中也运用的淋漓尽致。从小被哥嫂养大的七巧对哥哥感情极深,然而哥哥却因为钱财把自己嫁给了一个残废,断送了自己的幸福。她开始怀疑亲人的感情,开始怀疑人性。嫁到姜府以后也让她发现原来有钱人的生活并不是那么美好。以前以为锦衣玉食是最幸福的事情,然而如今不愁吃喝,精神卻极度空虚,得不到一丝关爱。在两次突转中,让曹七巧发现人性的悲哀丑陋,她自己也是放弃了善良的本性,因为自己所受的苦难而心里扭曲从而去使别人受苦,最终促使悲剧的形成。
2.2悲剧性格
亚里士多德认为性格是仅次于情节的第二个要素,是是人物品质的决定因素,他通过人物活动表现,决定人物行动性质,导致行动的成功或失败。他还提出过悲剧主角的“过失说”。他认为悲剧的情节一般是好人由福转祸,结局一般是悲剧的。对此作出解释时,一方面他要求祸不完全由自取,他说,“不因遭殃而遭殃,才能引起哀怜”。另一方面他指出祸有几分由自取,他说悲剧的主角遭殃并不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者弱点,所以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不是好到极点,而是和我们自己相似才能引起我们怕因小错而形成大错的恐惧。七巧自身的性格也是悲剧的原因之一。傅雷(1992)曾经这样评价曹七巧:“她是担当不起情欲的人,情欲在她的心中偏偏来得嚣张。已经把一种情欲压倒了,缠死心地来服侍病人,偏偏那情欲死灰复燃,要求他的那份权力。爱情在一个人身上得不到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可怕的报复。”七巧是封建社会下长大的贫困女子,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依附男人而生活,她的思想是万千封建社会妇女的代表,她不能独立的主导自己,所以她不能摆脱丈夫残疾的阴影,无法摆脱,从而使她的心态变得畸形成为没落的宗法社会的牺牲品。在曹七巧的性格中我们也看到了对亲人的不信任与仇恨,因为自己丈夫无能,受到旁人鄙视,她采取报复的行为。对哥嫂百般嫌弃使其受辱;对病重的丈夫不闻不问;对婆家人霸道彪悍。她使尽手段装出强悍的样子来折磨身边的人,被所有人憎恨,不但造成了自己的悲剧,还让自己的儿女过着悲剧般的生活。对金钱的无可抑制的占有是造成七巧悲剧的最重要原因。她仇恨金钱,然而她却离不开金钱。她因钱财与亲人恩断义绝,她把对金钱的仇恨转为渴望,把金钱堪称是衡量万物的标准,她却为此付出及其沉重的代价,她的青春,爱情,母性,良知甚至人性在金钱的泥沼中消失了。七巧性格上的依赖,虚荣,多疑,暴戾是其悲剧一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2.3悲剧效果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悲剧的艺术作用就是在观众中产生怜悯,恐惧以及“净化”情感的悲剧效果。悲剧使人能够宣泄怜悯和恐怖,陶冶人的感情,我们在怜悯步行者的同时也恐惧着厄运会将领在自己身上,因而敲响警钟。《金锁记》中,七巧悲苦的一生确实值得怜悯,然而在她的悲剧中,我们当代女性能够净化自己的心灵,七巧的悲剧是因为人格的不独立,以及对于金钱的渴望。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应该学会人格独立,不会因为不能依附他人而觉得人生毫无希望。在处理感情和金钱的问题上,不要被金钱迷惑了双眼,学会爱自己,爱别人,不要让七巧的悲剧降临在自己身上。
3.结语
本文从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出发,从悲剧情节,悲剧性格和悲剧效果深刻探讨了《金锁记》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剧一生。丰富的情节是构造悲剧作品最重要的因素,而人物的的性格有确定了情节的走向,悲剧效果则是悲剧作品想要达到的目的。只有三者都完全具备,才能构造出一个完美的悲剧作品。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傅雷.论张爱玲小说.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3]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张爱玲.《自己的文章》,见《流言》,中国科学公司.1944.
(作者介绍:徐莹晖,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助教)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悲剧理论 《金锁记》
1.概述
《诗学》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著作,它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提出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悲剧定义,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写道:“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他概括了悲剧必含的六个要素: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形象、歌曲。其中情节最重要,性格次之。情节是对行动的模仿,这是悲剧的基础和灵魂,最为重要。情节就是刻画人物的活动,人物的性格是在情节中显示的。性格是人物品质的决定因素,通过人物活动的表现,它决定人物行动的性质,导致行动的成功或失败。
《金锁记》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一篇悲剧。它讲述了女主人公曹七巧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单纯少女不幸变成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的悲剧一生。她的一生是旧中国封建礼法下悲惨一生的妇女的缩影。造成七巧悲剧一生的因素有很多,封建旧社会制度的残酷,妇女地位的低下,很大程度上也与七巧自身的性格有关。张爱玲是一个对生命充满悲剧感的人,《金锁记》是她这种悲剧感的完美体现。
2.悲剧理论分析
通过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的分析,从悲剧情节,性格论和悲剧效果等方面可以给《金锁记》一个新的诠释。
2.1悲剧情节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中把情节作为悲剧最重要的因素。他认为:“情节乃是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在最完美的悲剧里,情节结构不应该是简单直截的而是复杂曲折的;并且它摹仿的行动必须是能引起哀怜和恐惧的,这是悲剧模仿的特征。而且悲剧的情节必须是完整统一的。《金锁记》中描绘了七巧30年的人生变化。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变成大家族里因身份卑微备受轻视的二奶奶,七巧守着残疾的丈夫,对生活感到极度失望,精神极度枯乏孤单。深爱姜季泽却因为金钱仇恨相向,随着年华老去痛苦的心理扭曲变态进而折磨一双儿女,最终孤独老死。七巧的悲剧步步加深,连环相扣。《金锁记》谋篇布局相当完美,情节前后统一,从天真少女到恶毒老妇的转变复杂曲折,让人既哀怜又恐惧。
《诗学》理论认为,悲剧之所以能令人感到震撼和哀怜主要是靠“突转”和“发现”。“突转”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面,按照可燃率或必然律而发生。“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使那些处于顺境或逆境的人物发现他们和对方有亲属关系或者仇敌关系。《金锁记》中,情节安排十分缜密,有两次重要的突转。第一次突转是七巧从麻油店的少女嫁到姜家成为二少奶奶。旧中国讲究门当户对,出身卑微的底层少女应当是没机会嫁到位高权重的姜氏家族。然而因为姜家二少爷是个残废,这才迫不得已娶了身份卑微七巧。卑微的身份和旧中国森严的等级和宗法制度之间的矛盾为七巧悲剧的一生拉开序幕。第二次突转是七巧对三少爷姜季泽的感情变化。无望的婚姻和压抑的家族生活让她爱上了丈夫的弟弟姜季泽,然而纨绔子弟季泽却辜负了她,让七巧最后一点希望的火光也被扑灭了。而“发现”在这篇小说中也运用的淋漓尽致。从小被哥嫂养大的七巧对哥哥感情极深,然而哥哥却因为钱财把自己嫁给了一个残废,断送了自己的幸福。她开始怀疑亲人的感情,开始怀疑人性。嫁到姜府以后也让她发现原来有钱人的生活并不是那么美好。以前以为锦衣玉食是最幸福的事情,然而如今不愁吃喝,精神卻极度空虚,得不到一丝关爱。在两次突转中,让曹七巧发现人性的悲哀丑陋,她自己也是放弃了善良的本性,因为自己所受的苦难而心里扭曲从而去使别人受苦,最终促使悲剧的形成。
2.2悲剧性格
亚里士多德认为性格是仅次于情节的第二个要素,是是人物品质的决定因素,他通过人物活动表现,决定人物行动性质,导致行动的成功或失败。他还提出过悲剧主角的“过失说”。他认为悲剧的情节一般是好人由福转祸,结局一般是悲剧的。对此作出解释时,一方面他要求祸不完全由自取,他说,“不因遭殃而遭殃,才能引起哀怜”。另一方面他指出祸有几分由自取,他说悲剧的主角遭殃并不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者弱点,所以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不是好到极点,而是和我们自己相似才能引起我们怕因小错而形成大错的恐惧。七巧自身的性格也是悲剧的原因之一。傅雷(1992)曾经这样评价曹七巧:“她是担当不起情欲的人,情欲在她的心中偏偏来得嚣张。已经把一种情欲压倒了,缠死心地来服侍病人,偏偏那情欲死灰复燃,要求他的那份权力。爱情在一个人身上得不到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可怕的报复。”七巧是封建社会下长大的贫困女子,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依附男人而生活,她的思想是万千封建社会妇女的代表,她不能独立的主导自己,所以她不能摆脱丈夫残疾的阴影,无法摆脱,从而使她的心态变得畸形成为没落的宗法社会的牺牲品。在曹七巧的性格中我们也看到了对亲人的不信任与仇恨,因为自己丈夫无能,受到旁人鄙视,她采取报复的行为。对哥嫂百般嫌弃使其受辱;对病重的丈夫不闻不问;对婆家人霸道彪悍。她使尽手段装出强悍的样子来折磨身边的人,被所有人憎恨,不但造成了自己的悲剧,还让自己的儿女过着悲剧般的生活。对金钱的无可抑制的占有是造成七巧悲剧的最重要原因。她仇恨金钱,然而她却离不开金钱。她因钱财与亲人恩断义绝,她把对金钱的仇恨转为渴望,把金钱堪称是衡量万物的标准,她却为此付出及其沉重的代价,她的青春,爱情,母性,良知甚至人性在金钱的泥沼中消失了。七巧性格上的依赖,虚荣,多疑,暴戾是其悲剧一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2.3悲剧效果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悲剧的艺术作用就是在观众中产生怜悯,恐惧以及“净化”情感的悲剧效果。悲剧使人能够宣泄怜悯和恐怖,陶冶人的感情,我们在怜悯步行者的同时也恐惧着厄运会将领在自己身上,因而敲响警钟。《金锁记》中,七巧悲苦的一生确实值得怜悯,然而在她的悲剧中,我们当代女性能够净化自己的心灵,七巧的悲剧是因为人格的不独立,以及对于金钱的渴望。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应该学会人格独立,不会因为不能依附他人而觉得人生毫无希望。在处理感情和金钱的问题上,不要被金钱迷惑了双眼,学会爱自己,爱别人,不要让七巧的悲剧降临在自己身上。
3.结语
本文从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出发,从悲剧情节,悲剧性格和悲剧效果深刻探讨了《金锁记》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剧一生。丰富的情节是构造悲剧作品最重要的因素,而人物的的性格有确定了情节的走向,悲剧效果则是悲剧作品想要达到的目的。只有三者都完全具备,才能构造出一个完美的悲剧作品。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傅雷.论张爱玲小说.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3]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张爱玲.《自己的文章》,见《流言》,中国科学公司.1944.
(作者介绍:徐莹晖,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