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关村寄托着中国的未来和希望,中关村每天都在讲述着“关”于“中”国和地球“村”的故事。今年春天是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周年,我们邀请部分专家、学者、企业家。纵横议论中关村的未来发展途径。
中国应形成中关村模式的聚集效应区
胡鞍钢(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庆研究中心主任)
1988年我作为中国科学院博士毕业,当时在北京重大的事件就是建立了高新技术实验区,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关村了。中关村是广义的,我们现在把它变成了中国最大的科技园区,我把他称为“中关村现象”和“中关村奇迹”。
对中关村最新的理论解释是,一个地区发展好坏取决于地区要素的形成。为什么中关村能成为目前世界最大的高新技术的聚集地之一?首先,这里拥有最优秀、最高质量的人才,以及最具竞争力的企业。2000年以来,中关村企业年平均增长率19%,估计这也是世界最高的。其中私企是32.6%。其次是专业化,通过专业分工提高了经济效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2007年,中关村高新技术增加值达到1600亿元,相当于北京GDP比重的18%,成为高新技术制造业中心。二是技术贸易专业化,现在中关村技术贸易额占了全国贸易额的四分之一以上,不仅在中国也在向国外输出高新技术。再次是规模经济,就是加速各类劳动力、企业家、科技人才、各类资本以及货物服务、新活动思想、思维创意在这个地区聚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关村20年前还只是少数几个科技人员的创业,而20年后却成为北京市支柱产业的原因。2007年中关村的工贸技收入就超过了9000亿元。
中关村的迅速发展比硅谷的规模要大得多,不论从全部销售收入、创业人员来看,还是对中国的贡献来说都是最大的。从经济角度说,中关村在单位面积上的产出是最高的,符合我们所说的聚集效应。这种聚集效应和我们的规模经济、要素的流动驱动了整个中关村的发展,创造了中关村的发展奇迹。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给出的一个解释。中关村形成了示范效应,在中国的城市应该形成“中关村模式”的聚集效应地区。
中关村还应该在中国绿色发展、绿色崛起、绿色贡献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如今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影响全球、影响人类的大问题,中关村作为国家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制高点,相信能为中国经济从“黑猫”模式转变到“绿猫”模式做出应有的贡献。
立足佳绩 再创辉煌
赵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中关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20多年来,中关村以制度创新为起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聚集了中国最密集的科技资源,对全球科技资源也形成了巨大的集聚能力,成为代表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标志区”和“样板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赋予了中关村新的历史使命和新的战略定位,使中关村在更高的平台上先行先试。对未来中关村的发展三点寄语:
一是要发挥“创新引擎”作用,助力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世界城市往往是全球创新中心之一,或者是全球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枢纽,在全球资源配置特别是科技资源配置中处于重要支配地位。中关村应进一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释放科技生产力的巨大能量,形成更密集的成果产出,并努力实现规模化的产业支撑,尽可能地放大创新效益,引领北京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枢纽,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二是要发挥“战略高地”作用,强占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制高点。作为中国创新龙头,中关村应依托良好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围绕信息服务、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打造一批在行业范围内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北京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和重要载体。
三是要“总部基地”作用,培育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总部型品牌企业。中关村要大力提升企业的跨区域乃至跨国经营能力,鼓励园区企业以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研发机构,通过收购、兼并外国企业,成为跨区域经营企业或者是跨国经营企业,增强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中关村企业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将带动中关村品牌走向世界,使之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科技与经济竞争的前沿阵地。
聚焦有前景、有生命力的小企业
王小兰(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时代集团总裁)
中关村的发展历经30余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建设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我觉得,目前中关村的发展,迎来了最好的时机。主要源于两点:一是市委市政府、各委办对建设中关村的认识高度一致,真正做到了举全市之力;二是企业家真正做到了有深度、有广度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以多种渠道表达自身诉求。
对中关村而言,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是严峻异常的考验,是对中关村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的检验。我们需要从战略上思考中关村未来发展的规划,也要从战术上考虑中关村的发展布局,既要扶持已成规模的企业,更要培育成长性好的新星。
作为核心区的海淀,更要抓住机遇、开拓思路、不懈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海淀区的宝贵财富,也是海淀的特色,更是海淀源源不竭创新活力的来源,因此,希望海淀能够聚焦这些有前景、有生命力的小企业,加强对生长土壤的培育,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
示范区的批复已满一年,2010年,将是脚踏实地建设的关键一年,中关村立足建设全球创新中心,志存高远,希望能够积跬步,至千里。
中关村的潜在危机与新思考
纪世瀛(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理事长、北京世纪英才创业研修学院院长。)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十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决议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核心区就是海淀区、海淀区就是核心区”的观念。
好响亮的口号!我作为中关村的一个老村民,一个一生倾心于中关村的村民,振奋、鼓舞、骄傲之余我也真的为海淀捏一把冷汗。我想要说的一句话:使命感之余还要有一点危机感。
我们不妨深入到各个企业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就不难发现在好形势背后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危机:
1、海淀区的优势在渐渐地弱化; 2、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信心和责任感有下降的趋势;3、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尤其是中小科技企业;4、 一系列新政策出台,但是缺乏足够的系统执行力,贯彻执行缺乏措施、力度、协调、细化,尤其在窗口界面,贯彻执行不力。问题在最基层、在科室、在窗口。就好象一个人,赤心火热、全身热血沸腾,但是,毛细血管堵塞,微循环严重障碍,氧气和营养送不到细胞里去。而企业就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企业家就是细胞核;5、人性化服务明显下降,随着信息化的升级,“机器的服务”代替了人的服务,政府机关和企业的感情联络日趋减少,一些机关拒绝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刻板的、机械化的工作方式,使一些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僵硬化,让企业感不到温暖和关爱,人们难免回顾和留恋试验区时代的亲如一家的气氛;6、交通、居住、生活、发展的硬环境恶化。中关村是一个有名的堵城,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企业难以承受中关村十分恶劣的交通环境,使入区企业望而生畏,使在区企业不得不忍痛离去。
我罗列这么多潜在危机,无意危言耸听,扰乱人心或否定功绩,我爱中关村,我爱海淀,我是对中关村最有信心、最有感情的人之一。我只是希望借此引发人们的思考。2010年,对海淀、对中关村是关键之年。在我看来首先是决策之年,严重点讲,决策正确与否决定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的成败。中关村需要新思考!
中国应形成中关村模式的聚集效应区
胡鞍钢(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庆研究中心主任)
1988年我作为中国科学院博士毕业,当时在北京重大的事件就是建立了高新技术实验区,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关村了。中关村是广义的,我们现在把它变成了中国最大的科技园区,我把他称为“中关村现象”和“中关村奇迹”。
对中关村最新的理论解释是,一个地区发展好坏取决于地区要素的形成。为什么中关村能成为目前世界最大的高新技术的聚集地之一?首先,这里拥有最优秀、最高质量的人才,以及最具竞争力的企业。2000年以来,中关村企业年平均增长率19%,估计这也是世界最高的。其中私企是32.6%。其次是专业化,通过专业分工提高了经济效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2007年,中关村高新技术增加值达到1600亿元,相当于北京GDP比重的18%,成为高新技术制造业中心。二是技术贸易专业化,现在中关村技术贸易额占了全国贸易额的四分之一以上,不仅在中国也在向国外输出高新技术。再次是规模经济,就是加速各类劳动力、企业家、科技人才、各类资本以及货物服务、新活动思想、思维创意在这个地区聚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关村20年前还只是少数几个科技人员的创业,而20年后却成为北京市支柱产业的原因。2007年中关村的工贸技收入就超过了9000亿元。
中关村的迅速发展比硅谷的规模要大得多,不论从全部销售收入、创业人员来看,还是对中国的贡献来说都是最大的。从经济角度说,中关村在单位面积上的产出是最高的,符合我们所说的聚集效应。这种聚集效应和我们的规模经济、要素的流动驱动了整个中关村的发展,创造了中关村的发展奇迹。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给出的一个解释。中关村形成了示范效应,在中国的城市应该形成“中关村模式”的聚集效应地区。
中关村还应该在中国绿色发展、绿色崛起、绿色贡献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如今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影响全球、影响人类的大问题,中关村作为国家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制高点,相信能为中国经济从“黑猫”模式转变到“绿猫”模式做出应有的贡献。
立足佳绩 再创辉煌
赵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中关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20多年来,中关村以制度创新为起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聚集了中国最密集的科技资源,对全球科技资源也形成了巨大的集聚能力,成为代表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标志区”和“样板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赋予了中关村新的历史使命和新的战略定位,使中关村在更高的平台上先行先试。对未来中关村的发展三点寄语:
一是要发挥“创新引擎”作用,助力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世界城市往往是全球创新中心之一,或者是全球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枢纽,在全球资源配置特别是科技资源配置中处于重要支配地位。中关村应进一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释放科技生产力的巨大能量,形成更密集的成果产出,并努力实现规模化的产业支撑,尽可能地放大创新效益,引领北京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枢纽,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二是要发挥“战略高地”作用,强占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制高点。作为中国创新龙头,中关村应依托良好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围绕信息服务、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打造一批在行业范围内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北京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和重要载体。
三是要“总部基地”作用,培育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总部型品牌企业。中关村要大力提升企业的跨区域乃至跨国经营能力,鼓励园区企业以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研发机构,通过收购、兼并外国企业,成为跨区域经营企业或者是跨国经营企业,增强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中关村企业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将带动中关村品牌走向世界,使之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科技与经济竞争的前沿阵地。
聚焦有前景、有生命力的小企业
王小兰(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时代集团总裁)
中关村的发展历经30余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建设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我觉得,目前中关村的发展,迎来了最好的时机。主要源于两点:一是市委市政府、各委办对建设中关村的认识高度一致,真正做到了举全市之力;二是企业家真正做到了有深度、有广度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以多种渠道表达自身诉求。
对中关村而言,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是严峻异常的考验,是对中关村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的检验。我们需要从战略上思考中关村未来发展的规划,也要从战术上考虑中关村的发展布局,既要扶持已成规模的企业,更要培育成长性好的新星。
作为核心区的海淀,更要抓住机遇、开拓思路、不懈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海淀区的宝贵财富,也是海淀的特色,更是海淀源源不竭创新活力的来源,因此,希望海淀能够聚焦这些有前景、有生命力的小企业,加强对生长土壤的培育,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
示范区的批复已满一年,2010年,将是脚踏实地建设的关键一年,中关村立足建设全球创新中心,志存高远,希望能够积跬步,至千里。
中关村的潜在危机与新思考
纪世瀛(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理事长、北京世纪英才创业研修学院院长。)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十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决议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核心区就是海淀区、海淀区就是核心区”的观念。
好响亮的口号!我作为中关村的一个老村民,一个一生倾心于中关村的村民,振奋、鼓舞、骄傲之余我也真的为海淀捏一把冷汗。我想要说的一句话:使命感之余还要有一点危机感。
我们不妨深入到各个企业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就不难发现在好形势背后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危机:
1、海淀区的优势在渐渐地弱化; 2、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信心和责任感有下降的趋势;3、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尤其是中小科技企业;4、 一系列新政策出台,但是缺乏足够的系统执行力,贯彻执行缺乏措施、力度、协调、细化,尤其在窗口界面,贯彻执行不力。问题在最基层、在科室、在窗口。就好象一个人,赤心火热、全身热血沸腾,但是,毛细血管堵塞,微循环严重障碍,氧气和营养送不到细胞里去。而企业就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企业家就是细胞核;5、人性化服务明显下降,随着信息化的升级,“机器的服务”代替了人的服务,政府机关和企业的感情联络日趋减少,一些机关拒绝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刻板的、机械化的工作方式,使一些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僵硬化,让企业感不到温暖和关爱,人们难免回顾和留恋试验区时代的亲如一家的气氛;6、交通、居住、生活、发展的硬环境恶化。中关村是一个有名的堵城,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企业难以承受中关村十分恶劣的交通环境,使入区企业望而生畏,使在区企业不得不忍痛离去。
我罗列这么多潜在危机,无意危言耸听,扰乱人心或否定功绩,我爱中关村,我爱海淀,我是对中关村最有信心、最有感情的人之一。我只是希望借此引发人们的思考。2010年,对海淀、对中关村是关键之年。在我看来首先是决策之年,严重点讲,决策正确与否决定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的成败。中关村需要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