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在世界性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运行困难还没有根本好转,扩大国内需求成为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现实有效选择。强化国内需求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拉动作用,不仅具有现实迫切性,而且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过程中各种现实矛盾的关键,也是深化改革、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扩大西部农村地区的内需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二、扩大农村内需的必然性
内需不足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各种矛盾累积的经济表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要扩大我国的国内需求;而我国农村人口有7亿多,如何扩大农村地区的内需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对于扩大农村内需,有的学者比较乐观地认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程国强认为,农村这一“黄金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消费空间。目前,农村消费已经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2004--2007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达13%,明显高于1994--2004年8%的水平。也有人认为,农村内需扩大前景并不乐观,赵霞等通过分析得出四点结论:1 当前城市消费大于农村;2 进入21世纪以来城乡消费差距在不断扩大;3 城市的当前消费潜力大于农村;4 未来一段时期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市而不在农村,并进一步做出一个总的判断,认为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市而不在农村。
其实这两种观点从根本上并不对立,因为学者们对当前农村内需较低这一事实的认知都是一致的,只是看待这个问题的视角不同。扩大农村内需是我们必然的选择,这既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又能够提升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不能因为扩大农村内需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仅仅为了刺激经济转而把重点放在鼓励城镇内需的扩大上来,这样不仅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会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甚至会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
三、西部农村扩大内需面临的困难
不少学者都分析了我国农村地区内需不足的原因。作为西部农村地区来说,除了这些共性的因素之外,也有其特殊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入水平低下
根据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居民消费的增长从根本上取决于收入的增长。当前我国农村消费的支付能力制约问题集中体现在预期收入不确定,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价格受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各种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大。三是农资价格不稳定,上涨速度过快。四是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此外,由于我国劳动力供给丰富,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所以价格较低。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大多依靠出卖劳动力从事技术水平不高的职业,工资性收入同样存在不稳定因素。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由于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尚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养老、医疗和基本生活等问题,所以,农民只有将有限的收入分出一部分预防医疗和养老支出。这样农民仅靠农产品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来支付子女的教育、赡养老人、买药看病,还要为生产经营做一定的投资。在缺乏社会保障制度和相关金融机构帮助的条件下,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自我保障意识强,储蓄用于防老养病、子女教育仍是首选,这无疑减弱了农民的消费倾向,影响了即期消费。
(三)消费观念有待更新
勤俭持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在西部农村地区这种观念依然有很大影响。农村攒钱留待以后消费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消费观念降低了国家刺激消费政策的执行效果,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消费对生产的刺激和导向作用,不利于农村消费热点的形成和消费需求的扩大。即便是一些先富起来的群体,消费观念也未能与时代同步,在养生、保健、旅游等上面舍不得花钱,生活质量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而同步提高。
四、西部农村扩大内需的对策分析
扩大西部农村内需,有许多现实的困难,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结合国家现有的政策措施,系统谋划,稳步推进,并进一步对西部农村地区实行有效的政策倾斜,实现西部农村内需的稳步快速增长。
(一)与西部大开发相结合,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收入水平
在规划下一个十年发展的时候,需要有机地将区域发展和促进西部农村地区内需结合起来。我国的农村市场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与城镇相比呈现相对倒退态势,广大农村消费市场还远未启动起来,市场经济的机制与活力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还十分缺乏。建立完善的商品销售网络,不仅可以保证质量,还可扩大一部分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是增加农民消费的首要条件,要打开农村消费市场,有效刺激农民消费,拉动内需,就要考虑从长期增加农民收入。要增加农民收入,路径之一是给予农民成本支持。提高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刺激农民的消费需求,又能构成社会即期投资,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的即期增长和社会稳定。实现和保障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社会福利发展,加强公共财政对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是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因此,构建农村生产性福利供给体制,让各种公共服务更多地惠及农民,是给予农民成本支持的有效手段,是解决农民持续增收、拉动内需的长效机制。
(二)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完善保障体系,激发消费热情
制约农村消费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村保障性福利水平过低,未来不确定性增大。对于我国西部农民来说,由于缺乏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的保护,他们要考虑将来的养老、看病等问题。没有可靠的医疗、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农民自然不敢增加即期消费,从而使农村消费率不高甚至下降。因此,要启动农村消费,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家庭子女教育制度、农业保险制度等多层次的农村保障性福利体系,才能改变农民对未来的预期,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强农民的消费信心。这需要相当的资金,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在财力有限时,需要国家对西部农村地区的保障有更为优惠的政策和扶持措施。
(三)逐步引导广大农民的消费观念,提升消费品位
要通过各种媒介引导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消费要鼓励花钱,但消费又不能变成浪费。健康、积极的消费观念应当在农村大力培育,让广大农民明白消费的价值,了解消费的必要性,并逐步提升消费的品位,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
在世界性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运行困难还没有根本好转,扩大国内需求成为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现实有效选择。强化国内需求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拉动作用,不仅具有现实迫切性,而且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过程中各种现实矛盾的关键,也是深化改革、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扩大西部农村地区的内需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二、扩大农村内需的必然性
内需不足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各种矛盾累积的经济表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要扩大我国的国内需求;而我国农村人口有7亿多,如何扩大农村地区的内需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对于扩大农村内需,有的学者比较乐观地认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程国强认为,农村这一“黄金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消费空间。目前,农村消费已经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2004--2007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达13%,明显高于1994--2004年8%的水平。也有人认为,农村内需扩大前景并不乐观,赵霞等通过分析得出四点结论:1 当前城市消费大于农村;2 进入21世纪以来城乡消费差距在不断扩大;3 城市的当前消费潜力大于农村;4 未来一段时期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市而不在农村,并进一步做出一个总的判断,认为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市而不在农村。
其实这两种观点从根本上并不对立,因为学者们对当前农村内需较低这一事实的认知都是一致的,只是看待这个问题的视角不同。扩大农村内需是我们必然的选择,这既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又能够提升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不能因为扩大农村内需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仅仅为了刺激经济转而把重点放在鼓励城镇内需的扩大上来,这样不仅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会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甚至会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
三、西部农村扩大内需面临的困难
不少学者都分析了我国农村地区内需不足的原因。作为西部农村地区来说,除了这些共性的因素之外,也有其特殊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入水平低下
根据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居民消费的增长从根本上取决于收入的增长。当前我国农村消费的支付能力制约问题集中体现在预期收入不确定,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价格受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各种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大。三是农资价格不稳定,上涨速度过快。四是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此外,由于我国劳动力供给丰富,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所以价格较低。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大多依靠出卖劳动力从事技术水平不高的职业,工资性收入同样存在不稳定因素。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由于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尚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养老、医疗和基本生活等问题,所以,农民只有将有限的收入分出一部分预防医疗和养老支出。这样农民仅靠农产品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来支付子女的教育、赡养老人、买药看病,还要为生产经营做一定的投资。在缺乏社会保障制度和相关金融机构帮助的条件下,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自我保障意识强,储蓄用于防老养病、子女教育仍是首选,这无疑减弱了农民的消费倾向,影响了即期消费。
(三)消费观念有待更新
勤俭持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在西部农村地区这种观念依然有很大影响。农村攒钱留待以后消费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消费观念降低了国家刺激消费政策的执行效果,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消费对生产的刺激和导向作用,不利于农村消费热点的形成和消费需求的扩大。即便是一些先富起来的群体,消费观念也未能与时代同步,在养生、保健、旅游等上面舍不得花钱,生活质量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而同步提高。
四、西部农村扩大内需的对策分析
扩大西部农村内需,有许多现实的困难,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结合国家现有的政策措施,系统谋划,稳步推进,并进一步对西部农村地区实行有效的政策倾斜,实现西部农村内需的稳步快速增长。
(一)与西部大开发相结合,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收入水平
在规划下一个十年发展的时候,需要有机地将区域发展和促进西部农村地区内需结合起来。我国的农村市场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与城镇相比呈现相对倒退态势,广大农村消费市场还远未启动起来,市场经济的机制与活力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还十分缺乏。建立完善的商品销售网络,不仅可以保证质量,还可扩大一部分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是增加农民消费的首要条件,要打开农村消费市场,有效刺激农民消费,拉动内需,就要考虑从长期增加农民收入。要增加农民收入,路径之一是给予农民成本支持。提高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刺激农民的消费需求,又能构成社会即期投资,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的即期增长和社会稳定。实现和保障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社会福利发展,加强公共财政对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是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因此,构建农村生产性福利供给体制,让各种公共服务更多地惠及农民,是给予农民成本支持的有效手段,是解决农民持续增收、拉动内需的长效机制。
(二)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完善保障体系,激发消费热情
制约农村消费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村保障性福利水平过低,未来不确定性增大。对于我国西部农民来说,由于缺乏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的保护,他们要考虑将来的养老、看病等问题。没有可靠的医疗、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农民自然不敢增加即期消费,从而使农村消费率不高甚至下降。因此,要启动农村消费,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家庭子女教育制度、农业保险制度等多层次的农村保障性福利体系,才能改变农民对未来的预期,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强农民的消费信心。这需要相当的资金,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在财力有限时,需要国家对西部农村地区的保障有更为优惠的政策和扶持措施。
(三)逐步引导广大农民的消费观念,提升消费品位
要通过各种媒介引导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消费要鼓励花钱,但消费又不能变成浪费。健康、积极的消费观念应当在农村大力培育,让广大农民明白消费的价值,了解消费的必要性,并逐步提升消费的品位,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